价值投资的开山鼻祖格雷厄姆所著的《聪明的投资者》,是写给普通投资者的书,自1949年问世以来,一直被人们奉为“投资者的圣经”。在1973年第4版出版时,格雷厄姆专门写了一篇后记
,每当我读到这篇后记时,总有一个问题萦绕心怀:他想告诉投资者什么呢?
格雷厄姆的投资策略一直被称为“捡烟蒂”。他和他的合伙人,一生中花了大量的时间,打理他们的证券投资组合。他们的组合总是能够做到很好的分散化,其中包括100多种不同的证券,通过这种方法(低估时买进,在上涨到价格不再有吸引力时就卖掉),他们做得相当成功,管理的几百万美元的资产年均收益率为20%。
然而就是在这本书出版的第一年,即1949年,他和另外一位合伙人出资71.25万美元,相当于他们资金总量的25%,收购了一家成长型公司一半的权益。虽然,他在后记中没有写出该公司的名字,但是人们依然发现了蛛丝马迹,这就是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他担任这家公司的董事多年,机缘巧合,他最优秀的学生巴菲特于1976年也对该公司进行了巨额投资,当时这家公司已经陷入破产的边缘,而这笔投资后来也成为巴菲特很成功的一笔。
格雷厄姆在后记中写道:
事实上,公司的极大成功使得其股价上涨到了最初购买时的200多倍。这种上涨幅度大大超过了利润的实际增长,而且几乎从一开始,行市(市盈率
)似乎就显得过高——按两个合伙人自己的投资标准来看。但是,由于他们认为这个公司从事的是某种程度上“离不开的业务”,因此,尽管价格暴涨,他们仍然持有该公司大量的股份。他们基金的许多参与者都采用了同样的做法,而且通过持有该公司及其后来所设分支机构的股票,这些人都成了百万富翁。
据第4版的注疏者贾森·兹威格的注释:
一位投资者如果在1948年年初拥有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100股(价值11 413美元),那么到1972年,当他继续持有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分配的股票时,其价值将达到166万美元。
这相当于24年上涨145.45倍,年复合增长率达23.06%。格雷厄姆在后记中这样写道:
出人意料的是,仅从这一笔投资决策中获取的利润,就大大超过了20年内在合伙的专业领域里广泛开展各种业务(通过大量调查、无止境的思考和无数次决策)所获得的所有利润。
请注意以上关键词:
➡ 投入25%的资金:这对讲究分散化投资的格雷厄姆来说,已经是相当大的“重注”了。
➡ 收购了这家公司的一半权益:这家公司真正是他“自家”的了。
➡ “恒时”高估:从他们的标准来看,几乎从一开始,市盈率就显得过高,但考虑到是“离不开的业务”,就是后来股价暴涨他们也没有卖掉。但该公司后来因为经营不善走到快要破产的境地,又被巴菲特购买,这是1976年的事情了。
从中不难看出,格雷厄姆没有卖掉该公司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这家公司已经是他们“自家”的了,否则,如果换成别的证券,他们早就按照“捡烟蒂”的策略而卖出了。那么,格雷厄姆在这篇后记之中究竟想告诉投资者什么呢?且听一听他怎么说:
这个故事对聪明的投资者有什么教育意义吗?一个明显的意义在于,华尔街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赚钱和投资方式。另一个不太明显的意义是,一次幸运的机会,或者说一次极其英明的决策(我们能将两者区分开吗?)所获得的结果,有可能超过一个熟悉业务的人一辈子的努力。
借着格雷厄姆的这段话,我们可以做以下延伸思考。
第一,股市中赚钱的方法有多种 。就价值投资来讲,后来演绎出不同的投资流派和不同的投资风格,如有严格秉承格雷厄姆“捡烟蒂”策略的投资大师沃尔特·施洛斯,也有后来开创成长股投资的菲利普·费雪,而集大成者非巴菲特、芒格莫属。今天,我们是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可结合中国股票市场的实际,根据所持公司的不同,以及自己的投资偏好,做出不同投资风格的选择。
第二,可以尝试做一次英明的决策 。股市投资确实简单而又不易。然而,对闯荡股市多年,并且已经具有相当经验的投资者来讲,是不是可以尝试着做一下这种英明的决策呢?
格雷厄姆投资这家公司,他的大股东身份就决定了他不仅仅是一名普通的股票交易者了,因此才会有这种“出人意料”的结果。这一点给我们以很大的启发。
我们看一看中国上市公司中的一些企业家,他们终其一生也就是经营、坚守着一家企业。比如,格力电器(简称“格力”)的董明珠在2015年“股灾”之后大幅增持“自己家”公司的股份,至2024年第三季度,已持有100 798 492股(包括员工持股计划增加的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79%。她的这种“身份”决定了她不可能像普通投资者一样,在二级市场进进出出。事实证明,多年以后,反倒是这些持股不动的企业家赚得更多。这倒是一件颇令人玩味的事情。既然如此,我们何不也效仿一下这些企业家的做法呢?
本人不才,近几年实际上已经将自家大部分金融资产“捆绑”在少数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优质股权上了(“茅台+”组合),而且对这少数几家公司从内心也当成“自己家”的公司看待了。从实际收益看,也比自己以前忙忙碌碌、进进出出的效果好得多。我的这一做法,就或多或少地受到格雷厄姆这篇后记的启发。
人生在世,无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在股票世界,其实重大选择的机遇并不多。一旦遇到这种重大的机遇,自当决断之。
苏东坡《留侯论》有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多数普通人是成不了这种“豪杰之士”的,但是股票市场有时会给这种大勇者提供改变自己财富命运的一个通道,那何不大胆尝试一下呢?
在A股市场,有太多所谓的投资者,每天满足于小打小闹式的追涨杀跌,不仅浪费了青春,而且还要付出巨大的精神成本,到头来“空悲切”,甚至还闹得家庭不睦,如果自己不加以改变,真的不如早早离开这个市场。当有重大机会之时,你得重重下注。有时,成功就是这么简单!
第三,诚如格雷厄姆所写的:“可是,在幸运或关键决策的背后,一般都必须存在着准备和具有专业能力等条件。人们必须在打下足够的基础并获得足够的认可之后,这些机会之门才会向其敞开。” 是的,无论在现实社会,还是在股票市场,二八定律常常是发挥作用的。股票市场是天堂,也是地狱。而如何选择取舍,最终的财富命运如何,就要看你自己的修为、选择、努力与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