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股市投资要有“历史观”

股市投资为什么要有历史观呢?因为只有具备了历史观,再去分析问题、认识问题之时,才会有看问题的纵深度,才会容易把握住一些本质性的、规律性的东西。

这个历史观就是要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去看问题。这个“制高点”,夸张一点说,就是站在泰山上看问题都不行,而是要站在珠穆朗玛峰上,如此才会“一览众山小”。

站在历史的“山顶上”看,股市永远是螺旋向上的

股市自诞生以来,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如果拉长到相当长的历史周期来看,人类创造的股市永远是一个螺旋向上的大牛市。

中外股市的发展史就是明证。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1932年的41点,上升到2024年年底的42 544.22点,总体趋势就是不断向上攀升,不断创出历史新高。中国股市虽然历史并不长,还算不上完全意义的成熟市场,但是感兴趣的投资者,可以打开上证指数的年K线图,找到一次次的历史低点(1990年的95.79点、2005年的998.23点、2008年的1 664.93点、2013年的1 849.65点、2018年的2 449.20点、2024年的2 635.09点),将这些低点以直线相连,可以明显看出,中国股市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性。

有点投资经历的人都应该记得,许多股评家在我国股市2007年“疯牛”之时就预言说,中国股市万点不是梦。其实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去看,他们只是着急了点儿。随着中国未来的强势崛起,中国股市将来何止万点呢?当然,到达的具体年份、具体时间我们不好确定。

所以说,站在历史的“山顶上”去看问题,股市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牛熊市,只是有时它跌得深一些,有时它涨得高一些,但总体而言其趋势是螺旋向上的。在股市里投资,首先要有这么一个大的历史观。

站在历史的“半山腰”上看,股市会经历牛熊转换

在人类创造的市场经济中,至今还没有好的办法克服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问题。尽管我们想了种种办法,尽量去“调控”这种交替规律,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会延缓这种周期性波动,但还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去改变。股市归根到底是实体经济的反映,或者说它就是放大了的实体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它也总是在所谓的牛市和熊市之间交替进行的,或者出现所谓的结构性牛市和结构性熊市。

人们常说,股市中的人们总是反复患上贪婪与恐惧的传染病,但实体经济中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远的不说,近几年,见国内光伏赚钱,于是很多企业一哄而上,结果造成产能过剩;见白酒赚钱,于是很多产业资本纷纷进入,结果陷入亏损的无底洞;见房地产赚钱,于是各方涌入,后来国家出台调控措施,不少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条断掉,甚至“跑路”。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实体经济中的人们与股市中的人们是相同的。当某个行业赚钱效应明显时,实体经济同样会不断扩大再生产,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产能过剩,进而造成经济在繁荣与衰退之间的周期性波动,反映到股市上就有所谓的牛熊市。

股市与经济的关系

还是站在历史的“山顶上”去看,经济与股市的发展趋势永远是趋向一致的,即股市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而且这种周期拉得越长,其走向越会无限趋向一致。

前文提到,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1932年的41点,上升到2024年年底的42 544.22点,92年的年复合上涨幅度是多少呢?答案是7.84%。那些梦想着年复合收益率达到百分之三四十,甚至想年复合收益率更高的投资者,看到这个结果是不是很沮丧?但根本规律就是这样,因为它毕竟是美国经济发展的最终反映。

中国股市已有三十多年历史,再过二三十年,甚至百年、千年,也不会逃脱这个规律的制约。提起中国股市,人们多喜欢拿上证指数说事儿,但由于历史编制的原因,上证指数是严重失真的,一是金融与石化两个板块占比太大,它们中的大盘股上涨或下跌可以左右指数;二是并不具有全面代表性,深证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并不包括在内;三是历年的分红并不做调整,按自然下跌计算。相比较之下,深证成指比上证指数更具代表性。

1991年4月3日,深证成指的开盘点数为988.05点,至2024年年底10 414.61点,33年年复合上涨幅度为7.4%。再看沪深300这个基准指数,2005年1月4日开盘点数为994.76点,至2024年年底3 934.91点,19年年复合上涨幅度为7.51%。无论是深证成指,还是沪深300基准指数,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差。不要小瞧了这个年复合上涨7%左右,几十年过去,依靠复利的增长,也会有可观的财富。只要我们年轻时投入一笔钱,活得足够长寿,有持久的耐力。可惜大多数人认识不到这个“规律”,或者即便是认识了,也坚持不了这么久(实则是假认知)!

但是从历史的“半山腰”上看,或者从股市的某一阶段看呢?实体经济的发展未必与股市的走向完全趋向一致,也就是说,股市在某一阶段未必是经济的晴雨表。比如,在经济低迷期,也未必没有牛市,而在经济繁荣期,也未必没有熊市。

在股市中待久的人会发现,决定股市在某一阶段走牛或走熊的因素有很多,对此,经济学家、股评家也争论不休,表达出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观点,但其中关键的因素还是供需关系,简而言之,就是影响股市在某一阶段走牛或走熊的因素只有两个,即钱与情绪。钱多了,股市自然就上涨;有赚钱效应了,就能吸引更多的人进来;相反,钱少了,股市自然就下跌,而股市下跌,许多人就被吓跑了,造成股市上的钱更少,于是股市就会跌更深。

但是,“反者道之动”,这种供需关系总会有一个平衡点,一旦打破这个平衡点,它就会走向它的反面。所以,影响股市阶段性牛熊的关键因素就在于“钱”的供需,同时,人们的情绪与心理又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是,这个阶段究竟有多长,是一两年,还是三五年,其间又如何曲折反复呢?这又是我们不好判断的。

投资者如何面对阶段性的牛熊市

多年来,我在股市上创作出一段“名言”,而且这段名言快让我重复一万遍了,但也正是这段名言,我才能安然在股市度过20多年的春夏与秋冬,这就是:

与其预测风雨,不如打造挪亚方舟;

与其猜测牛熊,不如见便宜了便买入、分段买入,并以年为时间单位长期持有;

投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定要放在低估或价格合理的优秀或伟大企业身上,切不可寄托于牛市大潮的全部上涨之上。

说到这里,可能投资者会有疑问:你既然能够如此清晰地分析、论证牛熊,那是不是可以牛市前进入、熊市前卖出呢?

回答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因为我们做不到那么聪明,且不要说普通投资者,就是那些世界级的投资大师也是做不到这般聪明的。

尽管我们有着上面的“理论指导”,但是实际上阶段性牛熊市的时间究竟有多长,何时出现转换,在事前是难以清晰判断的,或者说只有它走出来,我们才更容易看清楚。

但是,如果我们有一个大的历史观,我们遇到的将永远是螺旋向上的大牛市,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股市一些优秀的上市公司必将给其长期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我们只要选对了优秀的投资标的,是可以不论阶段性的牛熊如何转换,坚定地以年为时间单位长期持有的。中国股市不长的发展史,已经证明了这种穿越牛熊的长期投资的可行性。

当然,我们说对阶段性牛熊市不好判断,并不等于我们无法感知、无法应对,对有的投资标的,我们完全可以不论牛熊,淡定持有;对有的投资标的,也可以根据市场的估值变化、情绪变化,采取适度灵活的持有或卖出策略,正所谓因股施策。这个方面的话题,后文再谈。 6/k6Ra1//MV2G8PgDQRYne0Jlb+JXrmsByfd5M4oQe7ogwCzjta7sozP7Rl1oGC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