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资确实是讲究“圈层”的,否则,你一旦出圈,圈外人便可能会用异样的眼神去看你。比如近几年,知道我投资股市的朋友渐渐多起来(我虽然已入市20多年,但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了20多年“低调的奢华”,从不与外人道也),然而每每谈及股市投资,在他们很多人的眼里还是风险极大的活计!
何谓投资的风险呢?直白地说,就是在股市里赔钱,但为什么会赔钱呢?我想可能有很多人并不是太清楚,这里不妨先谈谈。
首先说明,我们进入股市面临着三大风险,即系统内风险、系统外风险和非理性操作风险,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风险吗?回答是没有了。当然,可能有人会说,还有诸如战争之类的风险,但如果真的发生了这样的风险,我们的钱放在银行也没有意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的首要目标是要保家卫国!
数据研究表明,系统内风险是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被慢慢化解的,特别是从未来10年以上这样长的时间周期来衡量,所谓的系统内风险对投资者的伤害大概率会降为零。2008年次贷危机这样的系统性风险够大了吧?然而几年后再看,当时恰恰是买入全球优秀企业的绝佳时期。2024年“9·24”行情逆转前持续三年多的“地狱模式”够折磨人吧?但事后看,当时是难得的播种时光,可以想象一下,若干年后,真正的投资者一定又会非常怀念这段时光。所以,股市出现系统下跌往往不是风险,反而是机会。
非系统风险,即选错股票的风险,这一点确实是个客观的存在。因为投资者进入股市,面对着5 000多家上市公司,究竟如何选择呢?这确实是有些困难的问题。然而,大凡在股市里待久一点的人,他们似乎又都知道究竟哪家上市公司好,因为好公司并不多,而且多是在那明摆着的,“看见”它并不是太难的事情。比如,茅台是公认的“酒中之王”。同样,股市中为数并不多的好公司,诸如一些知名中医药品牌,很多投资者也是知道的。所以,只要稍加努力,选错股票的风险是可以规避的;如果还是不知如何规避,那就按照彼得·林奇所说的,从你的日常生活中去选股(选一组)。总之,选不对的风险,对很多投资者来讲,实则是个伪命题。
何谓非理性操作的风险呢?那些追涨杀跌的“炒股一族”绝对是被算在里面的,而一些声称做价值投机的人,他们进行的那种高抛低吸、波段操作、短视化操作、情绪化操作,还有市场一点点波动就“拿不住”的问题,也属于非理性操作风险之列。如果你因此赔了钱,那只能不客气地送给你两个字——活该!愿赌服输,这完全怨不到别人,更怨不到股市这个大生态系统!
国内著名的价值投资者任俊杰先生多年前,曾将投资高度简化为四个字:选对、拿住,可谓精辟之至!如果真能做到这四个字,那股市的风险对我们就荡然无存了。
其实在我看来,风险不仅不存在,反而因为我们注意了买入之前的安全边际(风险在买入之前就被化解了),从某种程度讲,股市投资对于我们是一个无风险、高收益的行当了(虽然我们也会犯错,但通过构建投资组合大概率会将犯错的风险过滤)。所以,如果你因为惧怕所谓的股市风险而不拥有优质股权资产,永远地被排除在这个游戏之外,那实际上才是你一生最大的财务风险。
这里,有两个重要因素需认清。一是个人购买力损伤,即我们说的通胀。通胀是市场经济的伴生物,每年具体的通胀率虽然没有确切数字(比较准确的计算是用广义的货币供应量M2增速减去GDP增速),并且这个数字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我们从衣食住行等日常活动中,就不难感受到如影随形的通胀。长期来看我们说通胀是个“老虎”并不为过,我们普通家庭并不多的金融资产如果不进行投资(保值增值),在未来是会被这个“老虎”吃掉不少的。
二是货币的时间价值。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货币的时间价值,比如,我们今天拿出10 000元去投资,未来按照沪深基准指数9%的复利增长(未扣除通胀),10年后便会是23 674元;20年后便会是56 044元;30年后便会是132 677元。退一步讲,就是按照无风险利率(10年期国债)来比较,也说明货币是有时间价值的。
我们都知道巴菲特是世界级的投资大师,如果在1965年,给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1万美元,则到2024年年底会达到令人目瞪口呆的3.78亿美元,59年年复合收益率为19.56%。虽然,我们普通投资者难以达到巴菲特如此高的复利水平,但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时间是具有伟大价值的。
如果我们考虑到以上两点因素(一个负复利、一个正复利),而永远地被排除在股市这个游戏之外,受到的实际损失更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估量的。而这一点,在“圈”外人的眼里是“透视”不到的,所以,大家根本没有生活在一个频道,彼此没有“共同语言”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是,身处“投资圈”内的人是不是真的认清市场风险了呢?
据我的观察,很多投资者心里始终有一个过不去的坎儿,即把波动视为风险,甚至将自己的股票账户当成储蓄账户,进而让自己陷入长期的痛苦折磨中不能自拔。价值投资大师早已经告诉我们,波动并不是风险,真正的风险:一是本金的永久损失;二是收益不足。本金的永久损失,这一点好理解,就是把钱赔光了;收益不足,就是没有跑赢沪深300基准指数(也可以与无风险利率比较),因为如果跑不赢这些基准,还不如直接去投资基准指数。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风险吗?回答是已经没有了。
道理归道理,一到具体的投资实践中很多投资者的心理就变得扭曲了,比如难以摆脱短期损失厌恶的心理,难以克服芒格所说的“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等,直白地说,股价跌了他们心理受不了,股价涨了心理也承受不住。在投资的早期有此“心理活动”倒无可厚非,但若长期仍然如此,那就应该问一下自己是否适合在股市里面投资了。
投资终究是一件快乐的,甚至是令人着迷的事情,一边是认知的复利增长,一边是金钱的复利增长,两者相互促进,形成正反馈,可谓收获金钱,收获思想,何乐而不为呢?但如果达不到这种心态和境界,那就及早让自己斩断股缘,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