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南先生的译作《巴菲特的第一桶金》出版后,我立马下单,到手后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一如杨天南先生以前的译作(《巴菲特之道》《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戴维斯王朝》等),这本书的文字依然是华美中透着简洁、质朴,读起来令人感觉十分舒服与流畅。当我读完这本书,情不自禁地一遍一遍回看书中记载的22个投资案例,不断思考回味着巴菲特获得的第一桶金(他到48岁,用37年,22笔投资,赚得第一个1亿美元)的整个过程,有两个问题始终萦绕在心头:巴菲特走过的投资道路,我们普通人能够复制吗?巴菲特的投资思想,我们普通人能够学习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可以肯定地回答,巴菲特走过的投资道路,我们普通人是难以复制的。且不要说巴菲特出身的家庭背景,以及他早期就培养起来的赚钱天资,如15岁时他就能够拿出1 200美元买一个农场并因此大赚一笔。单就其实现赚钱的两个关键点,我觉得普通人已经望尘莫及。
第一个关键点,就是他从合伙公司之中掘得的第一桶金。1956年师从格雷厄姆两年之后的巴菲特,回到家乡成立了主要由亲朋好友组成的一家小型合伙公司,一共筹集了10.5万美元,其中巴菲特只投了100美元(此时巴菲特积累了14万~17.4万美元的财富,已经不需要再找工作了)。1956—1968年这段时间,巴菲特合伙公司实现了年复合收益率31.7%的业绩,至1969年合伙公司解散之时,他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2 650万美元的财富积累。
用杨天南先生的话说,1969年是巴菲特“资金超越主意”的分水岭,此时他向世人发出了一个响亮的声音:“从现在起,我不再需要任何人的钱了!”如果将合伙公司也视为一种“财富杠杆”,巴菲特依靠自己的能力以极少的本金,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这一点,是我们普通人能做到的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
这里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即巴菲特合伙公司的收费模式也令人称道。他认为,作为他的合伙人,如果投资收益不能超过安全借出资金获得的收益,就不应该收取管理费。所以,他约定如果某一年的收益率低于4%,这一年就不收费(这是在1956—1961年)。高于4%收益率的部分,巴菲特会得到分成。这种绩效费最初可以高达50%。从1961年开始,不收费门槛被重新设定为6%,超出的部分,绩效费为25%。巴菲特将投资目标设定为:每一个三年周期都跑赢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他认为至少以3年为周期评判一个基金经理的水平,这样算才合理。
看到巴菲特的这种收费模式,再看看今天我们国内一些公募、私募机构的收费模式,我们不得不感叹,巴菲特就是巴菲特!实际上,1957—1968年,他的合伙人扣费后年复合收益率达到25.3%。想一想,在这个时间段里,他的合伙人确实也够幸福了!
第二个关键点,就是巴菲特在解散合伙公司之后,更专注于以伯克希尔-哈撒韦为平台,对一些企业进行收购,同时,也在二级市场上进行投资。其间,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对于保险浮存金这一近乎免费的“财富杠杆”的运用,即依靠其强大的资本配置能力,使财富雪球越滚越大,缔造成每股高达68.09万美元,市值达9 788.91亿美元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商业帝国(截至2024年年底,伯克希尔-哈撒韦A股)。以上这一关键点,是我们普通人能够学习到的吗?回答自然又是否定的。
但是,巴菲特的投资思想是我们普通人能够学习的吗?读了《巴菲特的第一桶金》,我更加坚信这一点:我们普通人是完全可以学习的。我不止一次地说过,今天我们有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虽然所处国度不同,时代背景也有所差异,但是投资大师的思想可以穿越时空、穿越国界,为我们普通人所学习、所运用,甚至他们走过的弯路、犯过的错误也给我们以很大的启迪。
分析巴菲特的22个投资案例,在早期我们甚至根本看不到后来被称为“股神”的神圣光环。由于早期巴菲特深受格雷厄姆“捡烟蒂”思想的影响,他投资的一些公司甚至平淡无奇,根本没有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行业赛道、消费独占、经济特许权等关键词。巴菲特早期的投资不仅会有错误,甚至他投资的伯克希尔-哈撒韦纺织公司,可以被称为一个“里程碑式的愚蠢”的决策。
巴菲特同样也错失一些大牛股,如1966年、1967年他投资过迪士尼的股票,投资400万美元,获利220万美元,应该说当时看还很不错,但是1967—1995年,迪士尼的股票却上涨了138倍。巴菲特自嘲地说:“(在1966年做出的)投资决策是英明无比的,但你们的董事长的愚蠢行为抵消了它所带来的良好成果(1967年卖掉了)。”
这本书原作者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他在书中提出了一些“质疑”观点,比如,如果时光可以穿越,你会在1970年投资伯克希尔-哈撒韦吗?他说,实际上,如果让我穿越到1970年去分析伯克希尔-哈撒韦,我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尽管公司有一个了不起的“船长”,公司业务本身却相当平淡无奇,也没有显示出能长期维持高收益率的能力。确实,当时巴菲特商业帝国的构成仅有一家可怜的纺织公司、一家新收购的银行及其年长打算退休的行长、一家小型的保险公司。看到这些,或许你会认为巴菲特无论如何努力,伯克希尔-哈撒韦这艘船都无法走得太远。换句话说,考虑到伯克希尔-哈撒韦在1970年的平凡背景,巴菲特后期的伟大故事并不是注定会发生的,伯克希尔-哈撒韦也不是注定会成为辉煌的商业帝国的。在职业生涯的很多时候,巴菲特手中的工具并不锋利,材质也不佳,但他终于将它们融为一体,实现了凤凰涅槃。
是的,一个人的伟大都是从事后来看的,再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也是一点点铺陈开来的。原作者在分析巴菲特的一些投资错误案例之后,点评道:
即使是伟大的投资家,也有45%的时间会犯错。如果你能在55%的时间做对,那么假以时日,你能成功地积累财富。
杨天南在译者序中说得更是绝妙:
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追求幸福的努力过程,就是将一手不够好的牌渐渐换成一手好牌的过程。巴菲特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以身作则的榜样。
巴菲特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化腐朽为神奇呢?
如果非要找个转折点,则是他1972年对喜诗糖果的收购,让他更加明白了经济特许权的极端重要性。而此时,他也终于在芒格的推动下,在费雪的影响下,慢慢摆脱了格雷厄姆的“捡烟蒂”式投资思想。巴菲特后来说:“当你想买的时候,最好是在一个已商业化的市场中采购(有很多卖家出售商品);当你想卖的时候,最好是你的顾客喜欢这个品牌,并愿意为此支付溢价,这是一个企业成功的方程式——自从我们40年前收购了喜诗,我们以这种方式赚了很多钱。”
巴菲特经过收购喜诗糖果这一转折点,使他开始更加青睐具有强大的品牌效应的企业,这也促使他日后做出很多赚大钱的投资。研究巴菲特以后一个又一个的投资案例,不得不惊叹于他持续不断的强大的学习进化能力,而这也正是最值得我们投资者学习的地方之一。
今天,由格雷厄姆开创的,巴菲特等投资大师发扬光大的价值投资虽然在熙熙攘攘的股票投资市场上算不上蔚然成风,但经过七八十年的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的认可,而且这种价值投资的思想还漂洋过海,不断地在A股市场传播。只要我们以巴菲特投资思想为指导,我们在风云变幻的股票市场中就不会迷失道路和方向。同时,研究他投资或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在我们日后的投资中,我们也会更加明晰自己的投资路线图和投资路径。
那么说来说去,我们普通人究竟怎样获得自己的第一桶金呢?
其实,普通人并没有一夜暴富的灵丹妙药,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现实情况。而我认为,普通人最为现实的路径,还是老老实实工作,或踏踏实实做事业,然后将我们剩余的现金流慢慢转化为优秀企业的股权资产,再依靠优秀股权资产的复利增长,达到慢慢变富的目的。
这里再说点儿老实话,其实我们普通人最后也根本用不着像巴菲特那么有钱,假以时日,我们只要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然后依靠股权资产的复利增长(甚至仅仅依靠每年的分红收入),也可以过上一个很体面、很有尊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