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彼得三世:普鲁士的诱惑

1762年1月5日,女皇伊丽莎白一世挑选的继承人、时年三十四岁的彼得·德·荷尔斯泰因在军队面前即位。虽然欢呼声并不怎么热情,但他还是以沙皇彼得三世的身份得到了承认。毕竟,他是彼得大帝的外孙。一个罗曼诺夫家族的成员登上了皇位,男性继承的传统得到恢复,一切似乎都走上了正轨。当然,新皇并不怎么受欢迎,他喜欢与自己的荷尔斯泰因营玩一些幼稚的游戏,对军营有特殊的癖好,这些都让人感到惊讶。不过,新皇统治伊始似乎有一些好兆头。在2月份发布的宣言中,彼得三世免除了彼得大帝在位时期要求贵族对国家尽的义务。贵族因这一政策对皇帝感恩戴德。此外,彼得三世还废除了秘密刑侦衙门。由于这一机构造成的恐慌,英国大使将其同西班牙的宗教裁判所相提并论。彼得三世还大赦迄今为止遭受迫害的旧礼仪派,他们可以回到俄国,也可以要求在西伯利亚找块土地有尊严地活着。先前被流放的人——米尼赫、比龙、莱斯托克以及其他一些人——都可以离开监禁自己的流放地。这些新政意味着新皇是个仁君吗?

然而,就在这些良政颁布的同时,另一些政策却激起了社会的愤慨。彼得三世一上来就毫不掩饰他对俄国国教的不屑,一些轻浮之举显露了他的敌意。彼得三世还要求军队按照普鲁士的模式操练——无论是穿着还是训练都模仿腓特烈二世的军队。俄国宫廷也得仿照德意志模式,遵从德意志礼仪;俄国的一切都突遭禁止。几周下来新皇就不得人心了。

然而,最利害攸关的还不是内政,而是俄国放弃本国利益去讨普鲁士的欢心。自库勒斯道夫战役以来,腓特烈二世知道大势已去,即便布图林没有乘胜追击也无济于事。彼得三世登基使普鲁士国王重燃希望。腓特烈二世立马通过英国大使向沙皇表示了祝贺。沃龙佐夫曾说:“和平乃吾国之所愿,然欲结和平需盟友同心协力。”彼得三世可管不了那么多,他旋即开始与腓特烈二世的特使冯·戈尔茨(von Goltz)男爵进行和谈。甚至在开始和谈之前,彼得三世就在没有咨询盟友的情况下,各种向腓特烈二世示好,特别是释放了六百多名普鲁士军官和士兵,并将他们送回自己的家园。然后,他还给奥地利女皇发了恐吓性的消息,“力促”其与普鲁士国王停战,并进行和平谈判。

腓特烈二世已经授权其全权代表将东普鲁士割让给俄国(如果沙皇需要得到这块土地才愿尽早达成协议的话)。出人意料的是,冯·戈尔茨男爵的对话人只是滔滔不绝地谈论他与腓特烈二世的友谊,还展示了一枚饰有普鲁士国王肖像的戒指,对冯·戈尔茨男爵所谈的相关和解诉求则漠不关心。俄国的负责人对冯·戈尔茨男爵说,俄国不但不要东普鲁士,还会归还俄国所占领的一切土地。他还暗示,普鲁士国王可以自行撰写和平条约,俄国会不经讨论便签署。

1762年5月5日的俄国—普鲁士条约建立了一个攻守联盟。两国承诺互相支援。腓特烈二世承诺把荷尔斯泰因的土地给他的这位新朋友,把库尔兰公国给彼得的堂叔,他还承诺在波兰事务中支持俄国。联盟关系彻底翻转了。

对于法国来说,此乃晴天霹雳。凡尔赛知道自2月起,沙皇就想退出战争。当彼得三世将此意正式通知盟友时,路易十五提醒说,他也早就想结束战争了。然而,路易十五加了一句,他不能接受秘密交涉,和平条约的缔结应该建立在总体协调之上且经由所有盟友一致讨论。与普鲁士签署和约时,彼得三世确实表达过他想要为欧洲整体的秩序做出贡献,但是此约一签,他就违背了俄国与所有盟友签署的协议。彼得三世还自荐成为普鲁士和瑞典的调停人。

如果说法国对俄国新皇的处理方式心怀不满的话,那么奥地利女皇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了,因为她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女皇伊丽莎白一世向来支持奥地利对西里西亚和格拉茨的领土主张,但俄国与普鲁士的和约让这一希望破灭了。

英国对俄国和普鲁士的和解也非常不满。普鲁士本来和英国走得很近,然而腓特烈二世和两国共同的敌人媾和时甚至都没有通知英国。只有心满意足的瑞典忙不迭地追寻彼得三世树立的榜样。瑞典军队在战场上几乎没有什么亮眼的表现,国内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民不聊生,舆情汹汹。因此,瑞典国王阿道夫-腓特烈决定遵循堂侄的和平举措,这一决定也让身为腓特烈二世妹妹的王后欢欣鼓舞。和平条约确认了两国在战前的领土状况,而法国却因此失去了一个一直以来的盟友。至于波兰,它有充足的理由对此和约扼腕叹息。彼得三世向来敌视波兰,他想把堂叔乔治·德·荷尔斯泰因(Georges de Holstein)亲王扶上库尔兰公爵位是无人不知的事。在俄国与普鲁士的和约中,一项秘密条款就包含了上述计划。

彼得三世已经同普鲁士媾和,然而战争并未结束,即使对俄军来说也是如此。俄国还需打败奥地利,和约上的墨迹甫干,俄军就和普鲁士军队携起手来在萨克森迎击奥地利军队。彼得三世宣称他将身先士卒,拿下石勒苏益格。彼得三世刚登基之时,俄国人民以为和平最终降临了。现在这位君主又重启战事,这对俄国人民来说是难以理解且不可接受的。

在此之前,连年的战争已使得俄国人困马乏,意志消沉,因此俄国人民对新皇的登基漠然处之。然而,随着彼得三世与腓特烈二世的和解,有那么一瞬间,俄国人民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不过,事实证明,所有的希望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没过多久彼得三世就变得不得人心了。而彼得三世的亲普情结又让他做出了许多令俄国人惊诧的决定。俄国的大门和权力向众多德意志人敞开。即位之初的大赦的受益人更多的是德意志人,而非俄国人,比如别斯图热夫仍遭驱逐,而米尼赫则得意扬扬地返回了首都。除此之外,沙皇和俄国教会之间的危机也进一步加剧了不满。这一危机也恶化了沙皇与臣民的关系:沙皇想要将俄国及其国家机构德意志化,以此消除俄国的特性,俄国臣民则不以为然。彼得三世对俄国的厌恶还促使他想要改革东正教,使之成为受宗教改革精神和仪式启发的以彼得三世为尊的国教。对于这一计划,教会整体群起而攻之,信徒也支持教会。新皇统治伊始,没人知道这一冲突会发展到什么地步。

在国外,彼得三世也很快遇到了阻力,不过不是在战争行将结束的战场上,而是在其改革的意愿上。首先是来自法国的阻力。甫一登基,彼得三世就晓谕驻俄国的各位外国代表,说他们都应该走一种类似于重新委任的程序。除非受到沙皇新提拔的大元帅乔治·德·荷尔斯泰因亲王的认可,否则他们长期以来持有的国书将不再有效。法国代表布勒特伊男爵、奥地利代表梅西-阿让托(Mercy-Argenteau)伯爵和西班牙代表阿莫多瓦(Almodovar)侯爵都表示了抗议。搞这么奇怪的一套干什么呢?他们扬言,除非乔治·德·荷尔斯泰因亲王主动造访并邀请他们回访,否则他们决不遵从上述程序。彼得三世则火上浇油,威胁这些代表,声称假如他们冥顽不灵,就要求他们国家召回他们。这一奇怪的礼节要求产生了意料之外的后果,也就是说所有外交关系都受到了影响。此事件甚至影响到了彼得三世的皇帝头衔,这一头衔乃是俄国自彼得大帝以来一直努力想让凡尔赛承认的,并最终在伊丽莎白一世时得到了路易十五的承认。1762年的外交礼节危机时,凡尔赛宣告了一个对于俄国君主来说难以接受的消息,即皇帝头衔是授予伊丽莎白一世个人的,不能传于后世。布勒特伊男爵给俄国君主出主意,以期平息法国的怒火,也就是让沙皇责令荷尔斯泰因亲王满足使者们的要求,法国则继续承认俄国君主的皇帝头衔。然而,在俄国与普鲁士的和约签署后,这一礼节上的争论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布勒特伊男爵被召回国内。他向上级汇报了俄国的情况,说俄国君主是多么不得人心,皇帝夫妇是多么不和,沙皇想要废掉皇后,另立已经上位的新宠取而代之。他还细致地描述了皇后叶卡捷琳娜的性格。她虽是德意志人,但心系俄国,也因此备受俄国人民爱戴。布勒特伊还特别强调叶卡捷琳娜与她儿子的家庭教师尼基塔·帕宁伯爵之间的密切关系。后者是个老到的外交家,先在丹麦,后在瑞典锻炼出了职业素养。召他回国是为了让他担任年轻太子,也就是未来的保罗一世的老师。在伊丽莎白一世备受争议的继承人问题上,帕宁提出了一个备选方案:由他的学生继承皇位,而作为少年君主的老师,他将成为摄政朝廷的成员。这一方案没有落实,但是帕宁一直与叶卡捷琳娜及其朋友和知己达什科娃公主(他的侄女,后来成为他的情妇)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这个三人组对彼得三世的出格之举非常担心。布勒特伊注意到了他们,并向上司汇报了这一情况。

在凡尔赛,对俄国的不满与担忧同频共振。一种共识达成:亲普鲁士的彼得三世及其任性与幼稚对欧洲构成了威胁。然而没有人知道该如何是好。身在圣彼得堡的洛皮塔尔侯爵早就给上司贝尼斯写信道:“女皇龙驭宾天之时,俄国就会经历一场巨变。我们不能让彼得登上皇位。”然而,谁能取而代之呢?人们再次想到了伊凡六世,那个被囚禁在施吕瑟尔堡的可怜人。自从伊凡六世被囚禁之后,再也没有人谈论过他,甚至没有人知道他是否还活着。由亲王保罗隔代继承的方案也即刻变得不切实际,因为彼得动作迅速,很快就登上了皇位。至于叶卡捷琳娜,凡尔赛宫里尚未有人认识到她的重要性。当时她正面临着被废的危险,彼得三世喜欢掌玺官的女儿,尽管布勒特伊男爵称其像个“客栈服务员”。人们只知道叶卡捷琳娜有一堆情人,且总是缺钱花。布勒特伊对凡尔赛方面长话短说,直奔一次重大的冲突:在一次晚宴上,彼得三世下令逮捕叶卡捷琳娜。荷尔斯泰因亲王担心丑闻外扬,好说歹说才让堂侄放了叶卡捷琳娜。然而,叶卡捷琳娜知道时不我待,于是转向了布勒特伊男爵。她告诉男爵,自己正在酝酿阴谋,需要他的资助。布勒特伊当时即将离开圣彼得堡,他已经得到了法国驻斯德哥尔摩大使馆的许诺,而他从未意识到自己会卷入一个危险的阴谋,这让他很不高兴。布勒特伊要求获悉相关的细节,还说他不能在未获法国宫廷允许的情况下擅自行动,并要求得到叶卡捷琳娜手写的证明。答复还没收到,布勒特伊就匆匆地离开了俄国首都,留下同事贝朗热(Bérenger)按照自己的要求继续追踪此事。

二十年前,拉·切塔尔迪的行事风格就大胆多了。布勒特伊男爵急于走另一条路,他甚至都没通知凡尔赛正在酝酿的阴谋。不过,从各方面来看,他还是重复了1742年的剧本。那一年,伊丽莎白害怕被关到修道院去,麇集伊丽莎白身边的密谋者劝其早日发动政变。因为同瑞典的战争需要将禁卫军调到前线去,而禁卫军正是密谋者的大本营。

贝朗热向凡尔赛报告称,彼得三世正在他最爱的奥拉宁堡(Oranienburg)行宫里与女人寻欢作乐,言下之意是说没有什么紧急的事。他甚至向上司保证,他会在行动发生的大约十天前通知上司。

1762年6月28日的政变就是在这种气氛中发动的。这与当年伊丽莎白登上皇位的情况如出一辙。禁卫军处于政变的第一线,由奥尔洛夫(Orlov)兄弟组成的四人小组功劳最大。格里高利(Grégoire)是其中的一员,作为叶卡捷琳娜的情人,他组织了政变。叶卡捷琳娜深知禁卫军在历次宫廷政变中的作用,她很有可能特地在禁卫军中挑了个情人,这个人还有三个兄弟就更好不过了。如此一来,叶卡捷琳娜对禁卫军的掌控就更真实具体了。阿列克谢·奥尔洛夫引叶卡捷琳娜来到三个准备发动政变的军团前。他们向叶卡捷琳娜欢呼致意,向她宣誓,像拥立伊丽莎白一样拥立她。彼得三世在自己幽僻的行宫里得知了政变的消息。大惊失色的他哭哭啼啼,慌忙逃窜。被抓获后,彼得宣布他会退位。新任女皇将彼得押送至洛普查(Ropcha),根据官方的记载,四天之后彼得死于痔疮绞痛。不过,官方的说辞哪里抵得过飞短流长。流言说是叶卡捷琳娜杀了彼得,在诸如吕利埃(Rulhière)这样的法国历史学家的支持下,流言就传得更快了。然而,还流传着另一个说法。在阿列克谢·奥尔洛夫给叶卡捷琳娜的短笺中,他向女皇担保“那个蠢货在一次自找的斗殴中死了”。彼得三世死于同醉汉的斗殴,这似乎是这位受人厌恶的皇帝最解释得通的结局。无论人们采信何种解释,对于叶卡捷琳娜来说,这一结果都是好的。她摆脱了这一祸患,如果彼得还活着,支持彼得的人多少都会对她产生压力。腓特烈二世得知政变的消息后,为这位他最喜欢的对话者的死悲痛不已。不过,他在悼词中也指出彼得三世懦弱、无知,所以才有今日之变,彼得本可以投奔他的军队,那样就不至于断送江山了。

政变在法国产生的反响是最大的。布勒特伊男爵惊讶地发现回到法国后他被上司狠狠批了一顿,上头责备他怎么不在消息传来的第一时间返回圣彼得堡。上头让他赶紧上任。政变并不怎么符合凡尔赛的心意,因为法国不看好叶卡捷琳娜的未来,人们觉得还会有动乱发生。新任女皇放荡的生活使得流言满天飞,也使得她得不到什么尊重,她的治国政策也因此受到影响。此外,伊凡六世的幽灵始终在皇位上游荡。在俄国波谲云诡的历史上第一次有一个外国人(还是个德意志人)坐上了皇位。除了那个被她赶下皇位并离奇死亡的丈夫之外,叶卡捷琳娜与彼得大帝没有任何关系。与此同时,一个真正的罗曼诺夫家族的人却在冰冷的监狱中苦苦等待。俄国的政局前路难测,法国方面因此与这一事件保持距离。法国国王也因此给布勒特伊提出了建议:布勒特伊应密切关注叶卡捷琳娜,尤其是“你已经知道我国对俄国的政策,那就是尽量让俄国远离欧洲”。

布勒特伊很快就告知凡尔赛:与所有的预料相反,叶卡捷琳娜想要大权独揽,而她马上就会证明这一点。 caeNny/UiosRuVgq4GqH31t7ODUkCScTbHr2c3eVpFHPrMMwa3t5Od5TfA3H6wQ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