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彼得大帝:朝向欧洲……以及法国的窗口

在彼得大帝的治下,俄国在欧洲的形象大为改观,俄国与大部分欧陆强国的关系也为之一振。彼得大帝的践祚开启了另一个时代,他与法国的路易十四一道给这个时代打下了烙印。这两位君主将会主宰这一时期的欧洲政坛,不过他们彼此之间却从未见过面。

1689年,十七岁的少年君主——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掌握了俄国实权。彼时,这位年轻的君主醉心于兵法和船只,对权力并不倾心。一开始,他在自家土地的池塘里操练小型船只。然而,过家家式地摆弄假的武器和小型船只很快就让彼得失去了兴趣。他想要的是一场真正的战争,他的眼前浮现出两个敌对的国家——瑞典和奥斯曼帝国。彼得选择了后者,也就是曾统治俄国的鞑靼人的伊斯兰盟友奥斯曼帝国。这也是罗曼诺夫王朝的第一位沙皇米哈伊尔曾梦想征服的国家。刚刚二十二岁的彼得,对于除了少年打仗游戏之外的带兵打仗毫无经验,但他毅然地发动了对亚速的征服。彼得打了胜仗。1696年亚速被攻克标志着摆脱了鞑靼人桎梏的俄国开始复兴,也象征着随着获得黑海出海口,俄国未来的实力将会不断增强。在此之前,俄国一直被困于大陆之中;有了出海口,俄国就有了成为海军强国的可能性。彼得就这么实现了诸多梦想中的第一个。

不过彼得并不打算止步于此。彼得刚回到莫斯科,俄国民众就得知了这位年轻君主的宏伟蓝图。他向欧洲派遣了一个共计二百五十人的豪华外交使团。此行旨在窥探那个遥远的异域世界,发掘其力量和光辉的秘密。这个消息传开的同时,一则令人难以置信的传言也散播开来,说沙皇本人打算加入这个豪华使团,不过不是以俄国君主的身份,而是乔装打扮、微服私访。这个两米高的巨人怎么能够行走自若而不被发现呢?而且俄国内政向来云谲波诡、诡计丛生(彼得本人就曾是受害者),沙皇怎能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离开国家长达十八个月呢?

然而,彼得大帝就是这么谋划的,攻占亚速翌日他就着手准备了。为了给此行正名,他有一个无可争辩的理由——巩固对奥斯曼帝国的胜利。他需要给俄国找一些盟友来对抗土耳其人。他还需要向欧洲学习令欧洲取得进步的技术与思想,并向俄国引进适合传授本领的能人。最后,对于这位二十四岁的沙皇来说,这个豪华使团将使他的教育圆满完成,并给欧洲接受俄国提供一个机会。

1697年3月20日,这个二百五十人的豪华使团离开了首都。他们身后是满载华贵衣物(包括貂皮以及嵌有珍珠和宝石的绸缎)的雪橇和箱子。这些衣物是出席欢迎场合时穿的或是被当作礼物送人的。沙皇混在了一众使者当中,但还是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很快被人认了出来。不过他倒是受到了所有迎接他的君主的尊重。德意志、荷兰、英格兰,彼得在欧洲各地游历。所到之处无不张灯结彩、热情洋溢,他在各个地方都发现和学习到了一些他想要的东西。然而,在此行中,彼得避开了一个国家:法国。对此,圣西门给出了一个理由: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态度冷淡。这个理由非常站得住脚。路易十四是当时欧洲大陆上最有影响力的人,他的荣耀和实力主导着整个欧洲。对于他来说,沙皇俄国不属于现代世界,现代世界是他的禁脔,沙俄充其量只停留在中世纪。此外,彼得大帝对奥斯曼帝国的胜利也让路易十四开心不起来。攻击法国盟友体系的支柱之一就是在挑战路易十四的权威,这是一种“弑君罪”。

此外,来自俄国的使者在法国也名声不佳。这些人傲慢自大,对礼节问题斤斤计较(或许是为了掩盖弥补自身的不足),拒不遵循西方的习惯。1687年,彼得同父异母的姐姐,摄政索菲娅(Sophie),派遣一支代表团到荷兰、西班牙和法国时,法国人就已经领教过了。当时,这个由雅各布·多尔戈鲁基(Jacob Dolgorouki)亲王带队的使团在法国的遭遇就是一场灾难。这个使团自跨过法国边境后就麻烦不断。为了解决经济问题,使团成员在广场上干起了倒卖貂皮的营生(貂皮本是被当作礼物的)。这可真是颜面无存啊!后来,他们在凡尔赛宫受到了法王的慷慨接待,但他们居然赖在宫里不走了。回国后,他们就抱怨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遭受了冷遇和蔑视。这个使团吵吵嚷嚷、不文明、不礼貌的消息由此传开,这使得法国和俄国之间的关系恶化。当彼得大帝宣称要带队造访欧洲时,法国人脑子里都是对上个使团的鲜活回忆。

除了圣西门的解释之外,彼得本人也很有可能不大愿意去法国。多尔戈鲁基一行人回国后,强调他们遭受了粗暴对待、冷落蔑视,这使得彼得对法国抱有一种敌视的态度。此外,如果说路易十四因沙皇攻击土耳其而心生怨怼,那么彼得则因法国支持他的敌人而大为光火:要知道法国可是同一个伊斯兰国家结盟,反对另一个基督教国家。在17世纪,对于俄国这样一个自称拜占庭帝国继承者的国家来说,上述结盟是难以想象的。

这个豪华使团避开法国之后,俄国和法国的关系并没有得到改善。因为甫一回国,彼得就和法国盟友体系的另一支柱瑞典干上了。这又向路易大帝发起了一个新的挑战。

数个世纪以来,俄国与瑞典的关系就一塌糊涂。两国为了抢夺芬兰湾海岸争斗不休。对于俄国来说,此事关系重大,是俄国能否通向波罗的海的关键。在13世纪,面对瑞典,俄国丢了卡累利阿(Carélie)和英格里亚(Ingrie)。彼得的父亲沙皇阿列克谢曾试图收复失地,但是当时他正与波兰作战,没有能力同时与两个国家开战。对于彼得来说,波罗的海的出海口问题是明确无误的:丢失的省份属于俄国,俄国需要收复失地。1700年,瑞典国王查理十二还是个十八岁的年轻君主,没有任何经验。彼得觉得此时正是收复失地的良机。北方战争就此开启。战争伊始,查理十二在纳尔瓦战役中大败俄国军队。然而,彼得大帝不慌不忙,伺机进行反击。自1703年起,彼得趁查理十二在波兰纵横捭阖之时(查理十二打算废黜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成功地收复了英格里亚,并将国境线推到了波罗的海沿岸。尽管查理十二竭尽全力收复失地(彼得说这是俄国的土地),但他还是力有未逮。为了彰显胜利,彼得大帝决定将首都建在波罗的海沿岸,正对欧洲的门户。营建首都工程浩大且颇费时日。彼得需要在沼泽上建一座城,而周边又缺乏建城所需的石料和木材。彼得还需要强行将一批习惯莫斯科生活的居民迁到新城来。然而,不到几年的时间,圣彼得堡这座以彼得的名字命名的城市便拔地而起,一扫人们之前对这座城市不宜人居且荒凉寂寥的印象。

彼得大帝对奥斯曼帝国和瑞典的胜利冲击了欧洲的政治生态。法国再也不能指望瑞典遏制实力与日俱增的哈布斯堡王朝了。法国得换个盟友扮演瑞典的角色。法国这时候想到俄国了吗?1710年,也就是瑞典军队在波尔塔瓦(Poltava)被击溃之后(瑞典从此一蹶不振),时任外交大臣的托尔西侯爵试图说服路易十四转向俄国,不要再忽视俄国,而是将其拉入新的盟友体系中。他建议将波兰、丹麦和勃兰登堡纳入包括俄国的这一体系中。然而,路易十四似乎不为所动,甚至连考虑新盟友的想法都拒绝了。

1715年9月,路易大帝的驾崩开启了一个新时期。所有人都承认是时候重新考虑与俄国的关系了,整个欧洲都将目光转向了这个长期以来受到轻视的国家。托尔西侯爵提议的联盟体系即将成形。被查理十二赶下王座的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靠着俄国的庇护重登王位。他来到沙皇驻地缔结了波兰与俄国结成联盟的条约。与此同时,丹麦也宣称做好了拿起武器抗击瑞典的准备。人们甚至谈及了一桩皇室联姻计划,传言称皇帝约瑟夫的一个女儿将嫁给沙皇的儿子阿列克谢。

彼得大帝意识到了这一新的政治气氛给俄国带来的可能性,于是投入了一场真正的“魅力攻势”。他建议法国与俄国之间缔结盟友关系,而且向对话者保证可以带上普鲁士和波兰。彼得还指出,这一联盟关系不会影响凡尔赛方面所珍视的法英与法荷关系。另外,彼得表示俄国将会尊重《乌得勒支和约》。最后,彼得提议七岁的路易十五与自己的长女伊丽莎白(年长一岁)结合,两国组成一个强有力的联盟。法国摄政对此提议颇为心动,但是枢机主教杜布瓦(Dubois)却对此抱有敌意。他已经在与英国协商缔结新的联盟,唯恐任何与俄国结盟的建议会影响他的计划。他给摄政如此写道:“假如您为了扶持沙皇而把英国人和荷兰人赶出波罗的海沿岸,那么您就会永远自绝于这两个民族。”杜布瓦还补充说,与俄国结盟就是牺牲真正且稳固的盟友而同一个不牢靠的盟友结盟,因为“沙皇身体抱恙,而他的儿子不足为信”。

法国的犹豫不决促使沙皇本人亲自前往法国洽谈相关事宜。1717年5月,彼得一行来到法国,他们受到的接待可谓隆重,但收获寥寥。法国摄政不吝溢美之词,举凡一位雄主应享有的荣誉和尊崇,法国方面一点儿都没有落下。沙皇及其六十名随从得到了盛情招待,不过彼得还是拒绝了某些安排。他不想住在特意为他安排的卢浮宫的房间里,反而偏爱自由度更高的旅馆,这也更契合他清戒的品位。他见到了所有他想要与之碰面的人,造访了所有他感兴趣的地方。到法国的第一天,彼得见了摄政。翌日,彼得迎接了小国王的造访。此次会面有很多记录,不过不论哪一次记录都会强调这位雄主与小国王的亲密互动。身材伟岸的彼得如父亲般一把将小国王拥入怀中,毫不怕生的小国王则宣读了事先准备好的讲话。第二天,彼得回访了小国王,这次的气氛甚至比前一天更为热烈。彼得在给妻子叶卡捷琳娜的一封信中详细地叙述了这一事件:“国王比我们宫廷中的小矮人高二指有余。不论身形还是长相,国王都是一个很讨喜的小孩,也是一个在同龄人中相当聪明的小孩。”看来这个被彼得称为“强人”的七岁小国王已然收获了彼得的好感,促使彼得动了与法国联姻的念头。

在抵达巴黎之前,沙皇已经表达了想要抛开礼节造访各地,会见各界人士的愿望。摄政对此表示同意,但是出于安全考虑,还是要求王家卫队的士兵护卫沙皇。沙皇提出的要求显示了其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天文台以及拥有逾2 500种品类的植物园自然吸引着沙皇。彼得还想参观典型的沃邦堡垒,也想观摩造币厂并亲眼看到一枚金币的铸造过程。他在索邦学院受到了盛大的欢迎,人们向他提出了一个东方教会联合的方案。他把这一方案带给了主教们,让他们考虑考虑。彼得大帝对东方教会的排场不感兴趣,觉得其充斥着保守精神,人们认为这个联合方案能使他感兴趣。彼得还去了科学院,他对科学院的工作非常熟悉。他在那里亲自修正了呈现在眼前的一幅地图(俄国某个州的地图)——这幅地图经常在科学院的档案馆和彼得大帝的档案夹中出现。六个月后,彼得心满意足地得知他当选了这个杰出团体的成员。在漫步的过程中,彼得还参观了一些手工匠人的商店,他对一切都感到好奇,会详细询问店员的技术及其产品。所有遇到过彼得的人都被他的学习精神震撼。当然,彼得也有一些难忘的会面。6月3日,彼得来到了凡尔赛,住在特里亚农宫。彼得想要见一见曼特农夫人。自路易十四去世后,曼特农夫人便隐退至她在圣西尔修建的修道院。修道院的人听闻这一诉求后感到困惑不已,彼得答复道:“曼特农夫人对国王和国家贡献良多。”彼得大帝还多次会见了王室和贵族的家庭成员。比如摄政的母亲就对彼得的造访颇有好感,不过她也指出彼得对德意志的了解非常欠缺;贝里女公爵则邀请彼得去卢森堡宫。这些会面场合有太多的繁文缛节,相比之下,彼得大帝更喜欢与“有一技之长”的人见面,他与其谈论他们的职业和日常生活。彼得还去了兵营、医院,以及各种他认为能从对话人那里学习到技术或方法以提升自己同胞的生活水平的机构。因此,总是充满好奇心的彼得在离开巴黎之前想要观摩一次治疗白内障的手术。

最后,在归国的路上,彼得在兰斯短暂停留。人们向他展示了用斯拉夫语写就的福音书,这是当年基辅的安娜结婚时带过来的。自此以后,法兰西的国王在他们加冕的那天,都会对着这一法俄第一次联盟的珍贵象征宣誓。

彼得给法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圣西门如此写道:“这位沙皇的平易近人与雄才伟略难以尽言。尽管沙皇的出身、祖国及其教育有着各种野蛮的缺陷,但是彼得独具魅力,还罕见地多才多艺,哪怕万世之后他也是一位值得尊崇的君主。”然而,震惊并不是彼得给法国留下的唯一印象。穿越法国的途中,彼得大帝被农民的贫困景象惊到了,巴黎奢华富裕的生活与穷困百姓之间的鸿沟让他惊愕不已。彼得不禁高声问,这样的体制还能维系多久呢……

返程路上,彼得又在阿姆斯特丹停了停。俄国和法国的外交官正是在那里就两国之间的政治、商贸协议进行磋商。政治协议中的一项秘密条款委托法国调停俄国和瑞典之间的冲突,确保两国之间的和平。沙皇此行看上去取得了重大的外交胜利,但其效果却迟迟未能被人感受到。再加上沙皇很重视的一个计划没有成功,彼得大帝因而非常失望。此行结束之时,彼得希望带一些各领域的法国专家到俄国去。二十年前的那个豪华使团为彼得从德意志和荷兰带了一大批人到俄国去,他们为彼得的现代化计划助力良多。彼得的此次法国之旅也想复刻上次的规划,然而法国方面却对此支支吾吾,他们不理解在俄国建立法国社区(这些社区可以将知识,尤其是法国的精神和观念带到那里)对法国有什么好处。因此,俄国没有像德意志郊区那样的法国郊区,法国在俄国的影响力也因此受到损害。法国之所以对俄国有所保留,可能是因为它想要维持与瑞典的关系,尤其是它想要稳住英国(这是杜布瓦政策的核心)。圣西门不客气地评论道:“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都因着迷于英国的不祥魅力,以及对俄国的愚蠢轻视而后悔。”

尽管凡尔赛方面在政治上犹豫不决,但是彼得此行之后,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还是定型了。两国开始互派大使。先是库拉金(Kourakine),后来是多尔戈鲁基被派到巴黎;康普勒东(Campredon)则被派到圣彼得堡。

各种磋商原本应该继续下去。然而,1718年查理十二在挪威战役中战死,这打乱了原本的一切。俄国与瑞典之间的战争重启,并于1721年以俄军的胜利告终。英国舰队对俄国的敌人的支持是徒劳的。1721年签订的《尼什塔特和约》,使俄国获得了立窝尼亚、爱沙尼亚、英格里亚,以及芬兰和卡累利阿的一部分。法国自以为为和平出了力,并在调停过程中帮了俄国。然而事实是,俄国在《尼什塔特和约》中所获得的一切完全是彼得大帝军事胜利的成果,彼得也深知这一点。1717年的《阿姆斯特丹条约》,尤其是之后的《尼什塔特和约》,彰显了俄国的实力及其在欧洲政坛中无可争议的地位。

当俄国首都举行盛大仪式欢庆胜利之时,彼得大帝对法国大使表现出了特别的关注。彼得在喀琅施塔得(Cronstadt)迎接康普勒东的到来,并在整个节庆周都把康普勒东留在身边,这使得这位法国大使受宠若惊。然而,不管此等礼遇多么令人愉悦,这种状况也同样使人不适,因为彼得大帝总是不停地问问题。法国何时会给予商贸和友好条约以实际内容呢?就沙皇提出的联盟建议,法国会给出什么样的回应呢?在这一点上,彼得大帝应该感受到了法国方面是多么不情愿,而传闻已经给出了法国犹疑的理由。杜布瓦不愿谈论一个可能会惹恼英国的联盟。法国王室也不大愿意同一个身份可疑的公主结亲。伊丽莎白公主当然是彼得大帝的女儿,但她母亲出身低微而且其婚姻受到批评。彼得大帝并没有因此气馁,他提出了另一门俄法王室联姻的亲事。他提议伊丽莎白和另一位法国王室成员,也就是摄政的儿子沙特尔(Chartres)公爵婚配。然后,这对王室夫妻通过努力坐上波兰王位,如此就能确保圣彼得堡和凡尔赛最终控制这个桀骜不驯的王国。身边有一批亲俄派的摄政,被这个想法吸引。不过,这个想法遇到了一个现实的障碍:波兰国王萨克森的奥古斯特还活着,而且想要一直干下去,彼得大帝无意以武力除掉他。彼得提议两国的结亲无须等到波兰王位空缺。对于凡尔赛方面来说,等下去会更好,这样公爵竞选波兰国王就会先于婚期。康普勒东为俄国的想法辩护,但最终这一计划还是由于英国的反对而被搁置。在得知英国不支持这个计划之前,杜布瓦一直拖延商谈时间,对康普勒东催促的信息拒不回复,后来则明确表示必须搁置这一计划。事情拖到了1723年。杜布瓦和摄政双双死去,路易十五亲政了。沙特尔公爵最终娶了一位德意志公主。1724年,波旁公爵成了法国首相。彼得大帝从来不是一个缺少想法的人,这回他又认为波旁公爵能够成为伊丽莎白的夫婿,并且是波兰王位的热门人选。彼得向波旁公爵提出了这个想法,后者则声称俄英和解是先决条件。1724年,彼得大帝在高加索的战役结束后,完成了俄英和解。与法国进行决定性商谈的时刻总算到来了吗?彼得做了最后一次努力,再次提出了先前的建议。法国方面则回复称,与俄国签订的任何协议都必须包括英国。彼得还没来得及回应这一要求,就于1725年2月逝世了。彼得给俄国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莫斯科公国成了俄罗斯帝国,成了欧洲首屈一指的强国之一。彼得大帝将帝国建到了波罗的海沿岸。然而,彼得有两大壮志未酬。他想要同法国结盟,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法国王室成员。法国拒绝考虑这样的联盟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彼得大帝构想的方案,即两个王室共有波兰王位,有双重好处。一方面,波兰本是法国的盟友,是法国外交政策的工具。通过彼得的这一方案,波兰就成了法俄共有的外交工具,这无疑会巩固法俄联盟。另一方面,关于波兰王位继承的永恒问题将不再是法俄之间产生冲突的原因,法俄将会协调一致共同应对。

当彼得大帝彪炳史册的统治结束之际,俄国与法国结盟的前景似乎一片暗淡。我们不难发现,为了促进俄法联盟,彼得大帝可谓不遗余力。然而,法国方面总是持令人失望的观望态度,甚至使人感到气恼。波尔塔瓦胜利后的翌日,参政院与东正教神圣宗教会议一致授予彼得“皇帝”头衔(从此,俄国改称俄罗斯帝国),而法国人是不愿看到这样的。当然,除了荷兰和普鲁士的君主,俄罗斯帝国这一称号还是很难为欧洲君主所接受的。1723年,瑞典归顺俄国。英国国王乔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承认俄罗斯帝国这一称号,直至1742年才接受。法国则要等到1745年,而且还只是有保留地承认。这种小心眼的行为给两国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rG1m9e83KqqxsJx2PL7aw7g2PAV4pUghZVoqmHEMYaHcQu1bPhMTY77h20RtRBF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