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迄今为止还没有多少直接证据证明大脑在青少年期比在童年期中期更具可塑性,但有几个原因让我们认为这可能是事实。虽然尚未有确凿的证据,但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正在逐渐积累,一些神经科学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尽管是推测性的结论)。
有几个原因支持这一观点。
第一,青少年期的心理变化远比童年期中期的心理变化更为剧烈,这表明大脑在青少年期正在经历更为迅速或广泛的改变,因为我们行为的任何变化都一定会与大脑的变化相关联。这种发展观点也与一些个体的逸事相一致,这些逸事说明童年期中期远不如青少年期那么动荡不安。毕竟,弗洛伊德将童年期中期称为“潜伏期”,这是一个高度稳定和巩固现有能力的时期,而不是进行重大心理变革的时期。这种变革直到青少年期才发生。正如卢梭所写,我们出生了两次——一次是为了存在,一次是为了生活。
他所说的第二次出生就是指青少年期。
第二,关于记忆隆起和心理障碍的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期比儿童中期更敏感,至少对记忆和心理健康问题而言是如此。请记住,与随后的岁月相比,青少年期不仅仅是一个回忆格外清晰、情感格外丰富的时期;与之前的岁月相比,它也带来了更生动的记忆和更多的心理困扰。同样,这并不是证明青少年期的大脑比童年期更具有可塑性的直接证据,但它肯定与这个观点是一致的。
第三,研究还表明,相比青少年期前的大脑,青少年期的大脑对压力和刺激的反应更强烈。
人们所经历的生活压力事件(如家人生病、重要友谊的失去、宠物死亡、父母失业等)的数量与抑郁、焦虑或其他心理问题的症状之间的相关性在青少年期比童年期更强。这种在青少年期对压力的高度反应是另一个指标,表明这个时期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敏感。
第四,在童年期和成年期之间的许多大脑活动的模式变化并不遵循一条直线,而是遵循一条看起来更像是U形或倒U形的轨迹。例如,大脑对奖励性图片(如微笑的面孔)的反应,从童年期到青少年期会增强,然后在青少年期到成年期下降。
这表明,青少年的大脑与儿童和成人的大脑有所不同。如果大脑的可塑性在出生时很强,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平稳地减弱,我们就不会期望看到这样的模式。
第五,在童年期和青少年期之间,大脑发生了某种变化,这为这一时期可塑性可能会发生变化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这就是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