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人而言,青少年期的记忆都特别清晰,以至心理学家给它取了一个名字——记忆隆起(回忆高峰)。在受控实验中,研究人员考虑了回忆者的年龄(这是必要的,因为一般来说人们更容易回忆起近期的事件而非远期的事件),结果证实了人们的主观体验,即10~25岁之间的事件比其他时期的事件更容易被回忆起来。
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在青少年期的记忆力普遍更好。记忆力在童年期和青少年期之间确实会提高,但我们的记忆力一直到40多岁都会非常出色,
之后才会出现可预见的记忆力衰退。在基本记忆力上的年龄差异可能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对青少年期的记忆比童年期更清晰,但无法解释为什么我们记忆十几岁到20岁出头之间的经历比记忆30多岁或40岁出头的经历更清晰。
如果青少年期记忆隆起不是由于我们在那些年里有更好的记忆力,那么它可能与事件本身的性质有关。这个可能性已经成为大量研究的重点,因为它看起来非常合理。关于这个基本假设,已经提出了三个不同的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相比其他时期,我们对青少年期的回忆更多,这是因为在那些年里会发生相对更多的“第一次”(初吻、第一份工作、第一辆车、第一杯啤酒),而且研究表明,我们更容易记住新奇而不是熟悉的事物。
第二个版本是,发生在青少年期的事件通常更为重大,情绪也更为丰富。因为许多重要的事件发生在青少年期,比如毕业、离家、失去童贞,所以,我们对这个时期有更多的回忆并不奇怪。我们对情绪强烈的事件有特别清晰的记忆(但事实证明,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回忆更准确)。
因为青少年期涉及很多“戏剧性”事件,我们会期望人们对这个时期有更多的记忆。
第三个版本是,一些科学家假设,由于青少年期是我们首次形成连贯的自我认同感的阶段,我们更有可能利用这个年龄段发生的事件来定义自己,这可能会使我们在长大后更容易记住这些事情,并将这些事情融入我们不断丰富的人生经历。
这些版本似乎都非常合理,但都是错误的。虽然青少年期确实有许多新颖、情绪丰富、重要和定义自我的事情发生,但这些并不是它更容易被记住的原因。
研究人员通过向被试展现常见单词(如“书”或“风暴”),
并要求他们写下每个单词触发的一段记忆来研究这个问题。所有线索展示完之后,被试需要回顾这些事件并大致指出每个事件发生时他们的年龄。确定了这些事件的日期后,被试需要从一个或多个维度对每个事件进行评价,例如事件的新颖性、重要性或情绪性等。
听到被试回忆起的青少年期事件通常比其他年龄段的事件都多,你不会感到惊讶,但他们回忆起的这些事件并不比其他年龄段的事件更新颖、更重要、更情绪化或更有个人意义。实际上,我们回忆起更多青少年期事件的原因完全是我们记住了更多来自这个时期的平凡事件。无论发生在哪个时期,那些不寻常的、充满情绪的、重要的和自我定义性的事件都会被记住,但我们更有可能记住在青少年期发生的普通事,而不是其他年龄段发生的普通事。在这个时期,即使是琐碎的事件也会被深深地烙印在记忆中。
我们也更有可能记住在这个年龄段里听过的音乐,看过的图书和电影。
就像记住的经历、人和地方一样,我们最容易记住的歌曲、小说和电影是我们在10~25岁时第一次接触的。同样,新闻中的信息也是如此,这尤其令人惊讶,因为青少年对时事并不那么感兴趣。
青少年期记忆隆起具有启示性的原因有几个。因为这种记忆隆起与青少年期发生的事件的性质无关,所以我们在青少年期的记忆方式一定有一些特殊之处,才使得这个时期成为一个充满回忆的宝库。
在青少年期,对日常经历的编码方式似乎有所不同,就好像大脑的“记录设备”在这个年龄段被调整得更加敏感。
当某些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在经历某一事件的同时被释放时,相比于这些化学物质水平没那么高时,该事件更容易被记住。当我们经历那些引起强烈消极或积极情绪的事情时,这些化学物质就会被释放。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大脑中负责强烈情绪的区域在青少年期尤其敏感。因此,青少年的大脑在化学层面上已经准备好对记忆进行更深入的编码。记忆隆起的出现并不是因为在青少年期发生了更多的情绪性事件,而是因为普通事件会引发更强烈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