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从文化视角理解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纵观世界千年金融史,古代中国的金融发展可圈可点;但近代以来的落后使得中国金融发展落入“以西方为师、向西方合流”的窠臼。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金融工作突破了上述窠臼,推动形成了独立自主的货币金融体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助力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两大奇迹”——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最终突破了从分流到合流的演进逻辑。上述两大奇迹的实现过程,绝不是照搬照抄西方理论和经验的过程,而是立足当代中国具体实际,基于我国历史文化传统,借鉴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并将外来学说理念与本土思想文化进行有机结合的创新发展进程。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探索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本质的认识,不断推进金融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基本要义。2024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之无愧的“国之大者”。毫无疑问,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理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孕育和滋养,就不会有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我们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文化对于中国金融发展之路的重要性,在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新闻稿中的一段提纲挈领式的关键表述当中可见一斑:“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努力把握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持续推进我国金融事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奋力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强调必须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以上重要论断表明,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筑牢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文化根基,从而形成了上述“八个坚持”。这“八个坚持”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金融工作怎么看、怎么干,是体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有机整体。 仔细体会“八个坚持”,每一条都是“两个结合”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激荡的产物。下面我们从“八个坚持”中选择几条进行简要分析。

例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等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相结合的产物。自古以来,中国的先贤一直强调要爱民恤民富民,重视人民生活的保障和改善。中国共产党人在开展金融工作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民厚生的经济伦理,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金融发展的普惠性,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金融发展成果。这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与西方金融发展道路的显著区别,是金融工作人民性的充分体现。

又如,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早已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共识。仅从汉字的构成分析,“货”字底下的“贝”,就是我国早期的货币形态,“化”与“贝”组合在一起构成的“货”,包含了物品交换和货币贸易的内容。南怀瑾先生认为,“贸”字上面是“卯”,下面是“贝”,意思是早晨的卯时(五点到七点),人们在集市上以货币为媒介买卖物品。 在其中,货币的功能与实体经济的交易活动紧密相连、水乳交融。进一步看,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名言“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则更加完整地表明,货币金融的发展植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交易需要,服务实体经济是货币金融体系的本源。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深刻指出,金融一旦脱离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根本宗旨,就会患上“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媒介而赚到钱”的“狂想病”,进而引发金融风险。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经济金融共生共荣”重要论断,以及经济和金融一盘棋思想: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

再如,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同样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等忧患意识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稳健审慎的鲜明风格。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中国的宏观调控部门在经济繁荣时期总是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泡沫的扩张和经济的剧烈波动。反观美国等西方国家,只是在萧条来临之后才采取反周期政策,而在繁荣期却无所作为,导致经济中的泡沫持续积累,而泡沫的破灭又带来经济的深度衰退。其中的理念差异和文化差异显而易见。

关于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上述几方面要义,我们在第二章中将会重点阐述。需要着重强调的是,从以上几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在中华大地上孕育并形成的金融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以深厚底蕴。只有从文化视角全面感受、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些底蕴,我们才能够真正洞悉金融发展道路中蕴含的“中国特色”,并将其与其他国家的金融发展道路区分开来。而一旦把握住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当中的“中国特色”,就找到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文化基因,就能准确把握它的文化属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谈的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就是旨在确立当代中国金融发展道路之文化属性的一套价值系统,是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与其他各式各样的金融发展道路区别开来的根本标识。面向未来,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进程中,我们要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独立自主、开放包容,立足国情,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国外金融文化精华,沿着“两个结合”这一根本途径,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鲜明价值取向。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在金融系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即“五要”)。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将“五要”扩展为“五要五不”,即“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培育指明了方向,擘画了蓝图。

本书余下部分首先将从金融文化助力形成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大逻辑入手,分析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初心使命、根本途径和核心要义。随后,本书还将围绕“五要五不”这一主体内容,细致地剖析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基本架构,着重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的中国金融故事,帮助读者走进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价值系统,并体会其在推动形成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本书还尝试探讨运用思想文化资源推动中国自主的金融学知识体系构建的可能路径。 5sRGzD2obc5hCYymHOQEw1kQRPS3sVBRNq8gBtqfllx5JA6xX/VRFf2lM/OErd6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