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金融发展道路植根于金融文化

美国金融史学家戈兹曼在其名著《千年金融史:金融如何塑造文明,从5000年前到21世纪》中梳理了数千年来金融对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后发现,金融不只是一种抽象的跨时空配置资源的工具,更是深深植根于人类文化当中的一种行为,人类需要将金融置于道德和文化的背景中去理解。 既然文化是金融活动背后的深层次影响因素,那么,我们对各国金融发展模式或发展道路的理解和分析也应当从追溯它们各自的文化根源开始。

美国是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和金融强国。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英美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实行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英美模式”,被全球各国视为金融发展模式的“标准样本”。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和金融制度造成了沉重打击,以美国经验为基础构建起来的西方主流经济金融理论也备受质疑。事实上,不同的市场经济类型设定了不同的金融发展路径,在一种市场经济类型中被证明有效的金融发展路径未必在另一种市场经济类型中适用。

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一条普适的最优金融发展路径。其根源在于,不同国家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和价值系统,这就导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金融的功能定位、金融与经济的关系、金融业的发展目标和路径、金融风险对社会的危害等重大问题的看法也各不相同。价值系统决定理念,理念决定行为,行为的结果就是发展道路和发展绩效。可见,金融文化观的系统性差异带来了金融发展道路的差异和金融发展逻辑的区别。下面列举的几种有代表性的金融发展模式,便是明证。

首先看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信奉个人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人利益至上,强调通过个人奋斗和自我实践,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因此,美国文化推崇自由竞争,鼓励创新和冒险。这种价值观之下的金融发展模式由市场机制驱动,金融监管相对宽松,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业高度发达,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速率极快,市场中充斥着种类繁多、复杂程度极高的金融衍生品,产品设计与实体经济日益疏远化。强大的金融创新活力在带来高额利润的同时,也埋下了金融危机的种子。肇始于2007年3月的次贷危机最终导致美国金融体系出现系统性崩溃,大量系统性金融机构的破产带来了实体经济的深度衰退。

然后看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德国文化讲究秩序感,注重平衡经济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经济与金融的关系,注重追求和维护稳定的秩序。首先,在经历20世纪初叶的恶性通胀之后,人民对通货膨胀的恐惧促使德国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定文化,比其他国家更加坚定地维护货币稳定和物价稳定。德国的货币政策制定者深信:“一种稳定的货币不是一切,但一切都是由于有了一种稳定的货币。” 换言之,没有稳定的货币,就没有一切。其次,在这种文化熏陶之下形成的金融发展模式并不强调个人价值最大化,而是倡导在自由竞争机制下开展合作。德国的大部分银行需要严格遵循区域经营原则,不能跨区经营,甚至连并购也只能发生在地理位置邻近的银行之间。这就给中小银行提供了“保护地带”,避免了银行业的过度竞争,维护了德国银行体系的多样性。最后,德国推行“管家银行制度”,即每家企业选择一家主办银行,主办银行既是企业的主要融资提供者,又参与到企业的公司治理活动中。在长期互动中,银行可以获取许多企业的“软信息”,有效解决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即便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德国的银行也能做到逆周期放贷。这就意味着德国的银行能够对企业“雪中送炭”,而不是“雨天收伞”。

再看独具特色的伊斯兰金融体系,它是伊斯兰教规各项原则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古兰经》中有禁止人们放债取利或以一切不正当手段聚敛财富的思想,受其规范的伊斯兰金融的核心要义是禁止利息以及利润共享、风险共担和社会公正。伊斯兰金融机构虽然也发挥着配置资源、管理风险等金融的一般功能,但受制于伊斯兰伦理观和法律规定,金融机构不得收取利息,也不得向存款者和投资者支付利息,而是采用变通的方式获得利润。因此,伊斯兰金融机构虽然禁收利息,却创造出了许多特殊的金融工具,允许在一定原则和条件下收取费用、酬金和佣金。在伊斯兰银行中,以存款形式提供的资金不是被借出,而是被引导到相关的投资活动中,从而获得利润。在银行扣除管理费后,储户通过分享该利润获得回报。此外,伊斯兰金融还格外强调对道德和伦理的考量,鼓励投资于符合伊斯兰教法的领域,如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和公益事业等。

除以上几种模式外,在世界范围内有代表性的金融发展模式还包括更加注重普惠性、包容性和突出集体性风险共担的北欧模式,以及政府强力干预型的日韩模式等,它们也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在此不再赘述。

无论是美国金融文化的自由化与推崇创新,德国金融文化的秩序感和稳健,还是伊斯兰金融文化的禁止利息和风险共担,说到底,各式各样的金融文化就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发展之道,为它们的金融发展道路熔铸了深深的文化烙印,从而形成鲜明的国别特色。有学者已经注意到,金融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经济活动,由具有社会性的人来进行,涉及社会资源的配置、社会财富的分配、社会关系的调整。因此,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制度、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其金融发展运行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特点。 可以认为,各国的金融发展道路均植根于自身的金融文化,金融文化是金融发展道路的根脉和魂脉所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必然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在金融系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守好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根和魂。 这一重要论断表明,文化是金融的根,文化塑造金融的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根基和魂脉所在,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 wpQVN9mgPDq/Asvg+sOkzlfdiBLEiq2jddCHDcGkupnXqiYNhS68cmNurf1Fw1R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