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的历史不是一部英雄史,而是一部创新史、奋斗史。”当我问徐直军对这本书有何想法的时候,他几乎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鸿蒙不是华为的,甚至不仅仅是中国的,鸿蒙是大家的!”他为本书做了关键的定调。
当我跟每一位访谈者转述徐直军这些观点时,这些鸿蒙的开创者和参与者几乎高度认可这一定调。每一位深入鸿蒙的人,都经历了太多的压力、冲突和困难,走了太多弯路,与外人看到的鸿蒙“光彩照人”的一面形成巨大的反差。
鸿蒙是大家的,但是源自华为,首先来自华为求生的需要。“业务连续性是我们对客户服务的基本保障,也是华为生存的基本保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抱有任何侥幸的心理。我们要敢于进行战略性投入,坚持开放创新,吸收外界的成果和力量,在关键技术、基础软件平台、关键芯片、关键器件等各个方面实施战略攻关,实现供应安全,保障业务连续性。”让我最为惊叹的是,徐直军并不是在2019年美国发布行政令之后说的这些话,这是他2013年在华为干部工作会议上的发言。这种非凡的预见力,与鸿蒙这六年的坎坷历程交织在一起,格外发人深省。
历史上的奋斗史和英雄史,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好的产品,不但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可以推动社会变革,改变整个产业的精神面貌,甚至可以定义一个时代的精神与气质。鸿蒙一旦走向成功,将是中国IT史上开天辟地的突破,也将是中国IT业第一次生态级的全面突围与突破。
从底层内核,即编程语言、应用框架、服务与工具,到上层应用,鸿蒙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完整生态,一套能够跻身市场主流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为众人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这一系列事情从来没有在中国发生过,在鸿蒙问世之前,也只发生在美国,称得上传奇和神话的也就是微软、谷歌和苹果这几家。因此,这样一个高投入、高难度、高风险的事情,没有多少企业敢于想象、尝试,更没有中国企业敢于全力挑战。即便是华为,也一直不敢尝试,直到突然陷入了走投无路的境地。
择善而从,避重就轻,本来就是人的天性,甚至是人的一种智慧。但凡有一条生路,没有人会主动选择绝路;但凡有轻松的选择,没有人会去选择最难的路。过去,华为也是这样选择的。华为智能手机,选择了号称开源的安卓系统,这是迄今中国所有主流手机厂商选择的捷径,华为也不例外。即便2019年5月16日美国政府发布制裁令之后,华为也选择了继续兼容安卓,通过所谓双框架鸿蒙的方式,重金突击替代GMS(谷歌移动服务)的HMS(华为移动服务),最大限度地维护业务的连续性。但是,即便一退再退,华为手机业务最终也是面临退无可退的地步,先进制程受限之后,继续兼容难以为继。华为下定决心,毅然推进单框架鸿蒙系统,期望与安卓操作系统和iOS操作系统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选择“华山一条路”。
2024年,距离美国全面制裁华为已经过去了5年,距离徐直军2013年干部会议讲话已经过去11年,当年豪迈的话语还在回荡:“我们既要抓住未来的发展机遇,又要应对、面临新的挑战和风险。我们没有别的路可走,唯有超越美国,潇洒走一回,成为ICT(信息和通信技术)基础设施的行业领导者。”而真正全面切断与美国操作系统关系,以单框架鸿蒙为默认系统的智能手机,要到2025年3月才出现。
2010年前后,华为就开始在操作系统上布局,持续投入,逐步打造备胎。但是,开发真正作为一个全新操作系统的鸿蒙,依然不算华为富有魄力和高瞻远瞩的战略之举。但凡与美国企业还有继续合作的选择,华为可能还会让自己的智能操作系统作为备胎。这种战略准备,正常时期是为了发展,然后在美国制裁下作为求生存的“后手”。无论如何,一退再退之后,华为最终都走到了今天。“单框架鸿蒙必须成功,没有退路!有退路,就搞不成。再退,就是历史罪人。”2025年2月5日,华为坂田基地机加中心A栋一楼咖啡厅,我和徐直军最后商议鸿蒙的定稿,他以这句话开场。
过去几年中,围绕要不要彻底放弃安卓,华为内部的争论从未平息:是走独立之路还是兼容安卓;华为的系统究竟要不要走开源之路;开源要开到什么程度,全开还是部分开;生态建设究竟是南向先发力还是北向先发力;业务模式是选择类似安卓更开放的“生态派”,还是比拼苹果iOS的“体验派”。诸多分歧、矛盾、冲突和争端此起彼伏,延绵不绝,交织和贯穿了整个鸿蒙的开发历程。其背后抉择的痛苦和因此付出的代价,外人难以体会,而且短期内也无法断言。
美国希望从科技入手,举国家之力,并策动整个盟友体系,全面阻击和遏制中国的发展与崛起。整个中国高科技产业如同一副多米诺骨牌,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华为就像这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一旦华为全面倒下,中国高科技产业乃至整个国家的局势会受到多大影响可想而知。幸好,迄今为止,华为依然顽强挺立着,新的鸿蒙操作系统无疑成为改变局势的新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2019年下半年,我们开始着手“根技术六部曲”系列作品(分别围绕麒麟、鲲鹏和昇腾三款芯片,以及鸿蒙、欧拉和高斯三款软件)的访谈和写作。一开始,我们的写作思路就很明确:主要不是面向从业者,也不是面向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而是希望面向普通大众;主要通过全景式记录,以及第一手的深度访谈,讲好每一款产品背后的真实故事。忠实记录,真实叙事,让行业之外的广大普通大众能够轻松且饶有趣味地读完,并感同身受,共同品味一个时代中的一段非凡历程。
作为口述历史,关于这六款根技术产品,我计划针对每一款深度访谈50位左右的核心人物,总共访谈300人左右。将这些访谈内容作为基础性素材,我可以相对全面、完整地呈现出它们的整个历程和故事。规划项目的初期,我感到十分激动和兴奋。按照当时预估,五年之内,也就是2024年,可以将六本书全部完成并出版。但是,真正实施下去,我才明白其中的工作量和形势变化都远远超出想象。虽然300人左右的深度访谈基本如期完成,但是,整理访谈内容、写作与打磨书稿花费的时间,以及出版周期,都超出了最初的设想。2023年,第一本《欧拉崛起》才得以顺利出版,这本关于鸿蒙的图书是第二本,而时间已经到了2025年。
虽然项目的周期和艰苦程度远远超过当初激情下的设想,但是其中的收获也是远远超过我最初的期望。通过这六本书的写作,我对华为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虽然和华为深度交往20多年,但是也只有通过如此深入的访谈,我才真正得以了解一个更全面、独特的华为。尤其是美国发布制裁令之后的这六年,也是华为自身蜕变和升华的六年。华为这六年,对于华为的意义,对于中国的意义,乃至对于全球高科技产业的意义,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慢慢显现出来。华为的故事,可能是这个时代最值得不断挖掘和深读的故事之一。
与“根技术六部曲”相关的工作是一项真正的“重体力活”,需要农民一般埋头苦干的精神和毅力,但收获时也是充满喜悦的。正如开篇所言,鸿蒙的历史是一部奋斗史,而一切真正伟大的故事又何尝不都是一部奋斗史?要记录和再现这段历史,怎么可能轻松?但是,这种艰辛的背后,喜悦也是无与伦比的。
鸿蒙的故事昭示着每一个中国人都可能需要重新理解我们的这个时代,重新评估我们走过的这段历史。鸿蒙开启的,是中国高科技全新发展的可能性,是一个中国企业可以抵达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