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追求优越对教育的意义

除却统一性之外,人性还有另一个十分关键的心理事实,即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这种追求与人的自卑感之间有着某种直接的关联。若我们缺乏对自卑的认识,或处于“下游”,我们便会失去超越目前处境的想法。其实,追求优越与自卑感是隶属于同一种心理现象的两方面。此处,我们为了能让读者看得更清楚,将这两方面分开讨论。本章要讨论的是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首先,也许人们会有这样的疑问,追求优越是不是生物的本能?是不是一种人生来就具有的品性?对于这类说法,我们的答案是,这种设想不大可能成立。我们并不认为追求优越是一种人生来就具有的品性。但是,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追求优越有一定的生物基础,而这种基础存在于生物的胚胎中,因此,具有一定的可能性。或许这样说更为合适,即人在其本性上与追求优越紧密相连。

当然了,人的活动毕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有些方面的能力,人是不可能发展的。比方说,我们无论如何也没法达到狗的嗅觉力,我们的肉眼也没法看到紫外线。但是,我们却拥有着某些会继续发展和培养的功能性的能力。而从这些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追求优越的生物学前提,也能够从中看到个体人格的心理如何就此展开。

就像我们所知道的那样,这种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的追求优越的劲头,孩子和大人都具备,且无法消除。这是人的本性使然,人无法忍受长期的低下与屈从;人甚至会摧毁自己的神祇。被人轻视、被人蔑视以及长久存在的不安全感,心中升起的自卑感都会激励人去登攀更高的目标,只有这样,人的心理才会获得补偿和日渐完美。

因此说,儿童的某些特征也与环境息息相关。在某种环境中,儿童会感受到自卑、脆弱和不安,这些感觉会对儿童的心理起到刺激的反作用。儿童会想方设法摆脱这种状态,努力达到更好的水平,借此获得某种平等甚至是优越感。这种积极向上的愿望越强,儿童就越会调高自己的目标,证明自己的能力。但是,这些目标往往会超越人的能力。因为儿童在幼小的时候能够获得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这就很容易诱发儿童将自己的未来想象成类似于上帝般的存在。我们发现,儿童自己也会被一种成为类似上帝的人物的想法所控制。而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那些自我感觉尤其脆弱的孩子身上。

此处我们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这是一个心理问题十分严重的 14 岁少年,在被要求回忆童年的事件时,小男孩讲了这样一件事,说在他 6 岁的时候不会吹口哨,因此他非常难过。但是,有一天他从屋子里走出来,吹了一下,突然就吹响了。他特别吃惊,并真心相信这是上帝附身的结果。这个案例十分清楚地表明:脆弱感与想象自己是上帝般的存在有着内在的联系。

渴望优越是与一些明显的性格特征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通过观察一个孩子对优越的渴望程度可以获悉他的野心状况。若是他特别强烈地渴望能得到肯定,那么他一定会表现出很强的嫉妒心。而这一种类型的儿童很容易有这样的心理,即希望他的竞争对手遭受不幸。不仅他怀有这种阴暗心理(而这类心理常常会引起神经疾病),而且他还会想方设法给对手造成伤害,或者制造各类麻烦,严重的还会表现出犯罪的倾向。有这类倾向的孩子会无中生有地造谣中伤,泄露别人的隐私,贬损小伙伴的人格,以此来抬高自己,尤其是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他觉得没有人能够超过他,所以,不管他是抬高自己,还是贬损别人,都不重要。若这种权力欲望过于强烈,他还会表现出恶毒以及报复的心理。这类孩子在平时也总会表现出好斗以及挑衅的架势,他们喜怒无常,眼光凶狠,突然暴怒,随时一副要与人打架的架势。对于这类强烈地渴求拥有优越感的孩子来说,参与公平的考试是令他们分外痛苦的事,因为这能轻松地暴露出他们自身的真正价值。

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考试一定要适应学生的特点。对于每个孩子来说,考试绝不意味着相同的事情。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十分惧怕考试,一遇到考试,他们就会变了脸色,脸上一会儿白,一会儿红,说话也不利落了,身体有些发抖,又惧又怕,大脑也是一片空白。而有些学生则没法独自一人回答问题,遇到问题他只能和别人一起回答,因为他们害怕被人看着的感觉。此外,在游戏中,儿童追求优越的心理也能表现出来。比方说,在玩马车的游戏时,如果既有马匹的角色,也有车夫的角色的话,那些具有强烈的追求优越心理的儿童,则一定不会想扮演马匹,而总是想去扮演车夫,成为那个指挥者,决定马车该向何处去。如果他们过去的经验妨碍其担当这个领导(车夫)角色,他们就会以扰乱其他人的游戏为乐。此外,若是他们不断地受挫,他们会因此丧失了勇气,也失去了雄心壮志,那么,在遇到新的情境时,他们会退缩不前,而不是勇往直前。

那些充满着雄心壮志、还没有气馁的儿童,则非常愿意参与各种可能的竞争性的游戏。不过,我们会看到,他们在遭遇挫折时也会表现出惊恐以及不知所措。可以通过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故事和历史人物,了解孩子们自我肯定的方向和自我肯定的程度。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推崇拿破仑的人。对于充满雄心壮志的成人来说,拿破仑是理所当然的崇拜对象。若沉溺于自大的白日梦境中,往往代表着强烈的自卑心理。这种心理驱使这些体验失望和遭受挫折的人逃离现实,从别处去寻找精神上的满足。与之相类似的情况也在梦境中出现。 N32pzzaKjL1N6n2+pEnxkNgFo42YUhdbt1sozFlccFpdHa+HMjXV513sLGKCyKa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