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冰川时期的味觉记忆:猛犸脂肪与野生谷物的基因选择

在末次冰盛期那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营地遗址,冻土宛如一位忠诚的时光守护者,完好地保存着远古人类最残酷的味觉选择。在猛犸排骨干上,清晰可见斧凿留下的V型刻痕,这是远古猎人优先敲取骨髓腔内脂肪层的有力证据。在极寒的冰川时期,食物资源极度匮乏,而脂肪作为高热量的营养物质,对于维持生命、抵御严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因纽特人的基因突变,或许正是源于那个遥远的时代。他们的CPT1A基因变异,使得身体能够高效代谢动物脂肪,在寒冷的北极地区,凭借着这一独特的基因优势,因纽特人能够更好地适应以动物脂肪为主的饮食结构,生存繁衍至今,成为味觉偏好写入DNA的鲜活例证。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新月沃地边缘,采集野生二粒小麦的妇女们正悄然推动着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通过基因研究发现,她们的唾液淀粉酶基因(AMY1)拷贝数是黑猩猩的六倍之多。这一显著的差异表明,人类在长期采集野生谷物的过程中,身体逐渐适应了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唾液淀粉酶能够帮助人体分解淀粉,更多的基因拷贝数意味着更强的碳水化合物消化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适应,如同星星之火,在未来的万年里呈燎原之势,彻底重塑了整个文明的餐桌。冰川退却后,留下的不仅仅是潺潺的融水,更是镶嵌在人类味蕾上、铭刻在基因中的生存密码,这些密码如同无形的纽带,将远古人类的生存智慧与现代人类的饮食文化紧密相连,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L4prteL63t13Y9YqIc7QXjXgbc5YdNrB7Md5KbcGavJk6dFuKujSP+7WLJ26+QO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