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存在的巨链

我们的思维受到感官和历史双重枷锁的束缚。在19世纪达尔文的研究用一棵不断分叉的生命演化之树揭示有机世界之前,各种生物被排列成一串长长的垂直阶层。居于最高层的是上帝和他的天使,从那里向下伸出一条由各种生物构成的长链,较高处是人类和大型动物,低一点是啮齿类动物,还有被认为从无机物中自发获得生命的动物,即昆虫和两栖类动物。处于链条最底层的是不会移动的东西,它们就是植物,是一切生命的基石。它们和珊瑚及海绵一样,都只是比矿产这样的无机物高了一格而已。这就是“存在的巨链”(the Great Chain of Being),它将世上的一切事物串联成一套价值体系,从最低到最高依次排序。一件事物的价值格外倚重其中的动物品质,尤其是它体现了多少人性,因为人性是神学的完美顶点。这就是西方世界千百年来对自然界的主流看法,它在我们理解不同事物的演化关系之前已经存在了很久。 [12]

直到今天,这条存在的巨链仍然贯穿着我们对其他生物的直观看法。它们到底和我们有多相似?我们会按其重要性将生物排列高低,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从“只有本能”到“拥有智能”。即使是精通演化理论的知名科学家,也仍免不了被缠绕在这条存在的巨链上。比如20世纪的著名生态心理学家詹姆斯·J.吉布森(James J. Gibson)就对植物的能力毫无察觉。他曾经这样主张:

植物缺乏感觉器官和肌肉,它们构成的环境对知觉和行为的研究来说无关紧要。我们应该像动物那样看待全世界的植物,将它们和全世界的无机矿物,和物理的、化学的以及地质的环境捆绑成一团。植物一般来说没有多少活力,它们不会移动,没有行为,它们缺乏神经系统,也没有感觉。 [13]

和中世纪的神学家一样,吉布森将植物与没有生命的岩石归成了一类。不仅如此,他还想当然地认为其他动物物种也这样看待植物。但讽刺的是,吉布森的研究倒是向我们提供了理解植物智能的最佳纲要,这个我们后面再说。不过他的一个基本态度至今仍贯穿着科学界,那就是植物几乎不会动。这个观点的问题在于,我们自身只在丰富多彩的生存方式中占了一小部分;只通过存在的巨链观察万物,会令我们无视周围的许多生物学奇迹、无视各种生物在同一个 生态系统 内部的关联。演化并没有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线性模式创造生物,它也没有创造一套层次越高,智能就越强大的等级制。每一个物种都是由其特定环境和生活方式创造的压力所塑造的,并处在一个不断分叉出新生命形式的巨大三角中。有时这意味着要维持表面上的静止或是简单。有时又意味着要演化出复杂另类的生存方式,这种复杂用我们人类中心的视角是看不见的。

这种情况并非必然。虽然我们的感官可能关注动物超过植物,困扰我们的文化盲目性也十分广泛,但这种盲目毕竟是特殊情况,而非普遍规律。在别的地方、别的时代,就有许多人类社会克服了感觉系统对快速运动和醒目颜色的偏好。在基督教到来之前的欧洲或是今天世界上的一些地方,信奉万物有灵的社会都以一种非常不同的眼光认识植物,将它们看作有力量、有意义的实体。 [14] 在某些文化里,比如毛利人和一些美洲印第安人部落,植物被视作和人类有着共同祖先的亲属。在亚马孙文化以及因纽特人和加拿大亚北极区的原住民中,植物和动物一样,都被视作拥有平等灵魂的“人”。它们也可以参与社会交往,就像在目光狭窄的西方,人类和少数备受宠爱的动物可以参与社会交往一样。 [15] 我们不必相信灵魂也可以转变观念,开始珍重并理解其他生命。如果我们能够撼动正统的科学成见,使用有力的科学工具做更开放的探索,我们就会找到各种证据,证明植物绝不只是支撑动物生活的基质。 HhA/QC/GGHO9tHX9jDZ578x6ReSHJEoBuEK+921au4MiqckVfdN77xVpNpttcdM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