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子承父业

王振义、谢竞雄夫妇共育有三个儿子。

长子王志群,1951年出生,1969年到安徽插队落户,由于表现出色,被推荐到安徽太和县化肥厂工作,后调往安徽马鞍山钢铁厂工作。他在工作期间不断努力充实自己,从基层做起,从动力车间的钳工、设备科的助理工程师,一直升任至厂长,2001年回到上海,任兆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兆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核苷、核苷酸系列产品和分子生物学试剂的研发和生产。到目前为止,上海兆维是国内少数几家能够生产高品质dNMP(脱氧核苷一磷酸)、dNTP(脱氧核苷三磷酸)、dUTP(脱氧尿苷三磷酸)、dITP(脱氧肌苷三磷酸)、NTP(核苷三磷酸)和5-BrdU(5-溴-脱氧尿苷)等产品的公司。王志群在工作中努力学习国内外新信息和技术,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且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各有关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合作关系,可以说他是和公司一同成长的。

次子王志勤,1953年出生,1969年到黑龙江嫩江县七星泡农场工作,后被推荐至吉林化工学校学习。1980年回沪,到二医生化教研室工作,后毕业于二医检验系。1991年赴美国纽约医学院微生物及免疫系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HIV/AIDS中获得性免疫调控的机制”,以第一作者发表了20多篇SCI文章。他是中国最早参与艾滋病病理学研究的少数研究者之一,首次在体内证明HIV病毒GP120蛋白的免疫复合物在CD4+T细胞缺失中的重要作用。在美国工作期间,他还证明了抗淋巴细胞自身抗体在CD8+T细胞缺失中的作用。2002年回到祖国,在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担任副研究员,参与血吸虫病基因组免疫相关的研究。此外,他还在天然免疫负反馈调控机制在败血症及败血性休克中的调控作用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

王振义夫妇和王志群(中)、王志勤(前排右一)、王志刚(前排左一)(1955年)

王志群(右)、王志勤(左)、王志刚(中)(1958年)

三子王志刚,1954年出生,曾在上海焦化厂工作,1979年考入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任病理系教师。1988年赴美国纽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并于1991年开始攻读微生物及免疫博士。1995年博士毕业后,先后在美国国立医学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哈佛大学医学院百瀚和妇女医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Brigham & Women's Hospital)、哈佛大学医学院丹娜法伯肿瘤研究中心(Harvard Medical School,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从事乳腺肿瘤病理研究。目前是哈佛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在《自然医学》( Nature Medicine ),《美国科学院院报》(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 )等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了关于乳腺肿瘤遗传学研究最新进展的论文。

在儿子们的眼中,父亲不仅是一名卓越的科学家,更是一名养育了三兄弟的伟大父亲。在他们的记忆中,王振义始终对他们保持着父亲的威严,以身作则,不苟言笑,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要求严格。

王志群在回忆父亲的时候深情地说:

虽然父亲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但是却从来没有骂过我们“怎么这么笨”之类的话,因为他知道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自尊才能自爱,自爱才能自强。他也从不对我们撒谎,对于孩子们提出的无法回答的问题,他只是沉默以对,避而不谈,但绝不说谎,以此教我们做一个正直的人。

父亲对我们非常关爱,当我们三兄弟到黑龙江、到安徽等地上山下乡,他都不远千里,一个一个地看望自己的儿子,给我们鼓励,给我们勇气,告诉我们对生活不要过于挑剔,对工作也不要过于挑剔,只要善于学习,做任何事都会有出息。

王振义与王志刚一家(2001年)

在我成长的路上,父亲身教重于言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父亲做过很多工作,对每个工作他都兢兢业业,从无怨言。我很小的时候他在广慈医院内科四病区,因为心中放不下病人,所以每个周日他都带我到医院来,认真地查看病史,调整用药,不放过任何一点疑问。他调到二医大病生教研组后,除了教学备课,对待实验用的兔子和荷兰鼠饲养也很认真,他非常关心兔子和小鼠的生长状况,每个周日都带我到实验室来给它们喂食。父亲因为忙很少带我们出去玩,但是能够看看兔子和荷兰鼠,也给我们的童年增加了许多的欢乐。

王振义夫妇和王志群(后排右一)、王志勤(后排左二)、王志刚(后排左一)(1967年)

有一段时间,父亲调去了嘉定卫校做老师,与做二医大老师比,到嘉定卫校似乎社会地位一下子降低了很多,但是我从来没有听到他有任何的沮丧、不满或者牢骚。“文化大革命”时,我去嘉定看他,他衣衫褴褛地在扫地,他看着我的眼神似乎在祈求我的理解,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我深信父亲是个好人。

后来父亲又到了安徽皖南的五七干校。他当时做好了做一辈子赤脚医生的准备。认真学习中医中药理论,用草药治好了很多当地农民的疾病,也使他的科学思想中增加了中医辩证施治的理论。这些当初看起来毫无意义的事情,却都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王振义夫妇和王志勤(右一)、王志刚夫妇(左一、右二)(1994年)

父亲一直都在努力学习,他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就是看书的时间特别多,上班的时间特别长。我记得他年过六旬后开始学英文,他利用一切时间听英文广播,练英语发音。靠着电视和广播,父亲练出了一口好英文。他任二医校长时已经可以不用翻译直接与来宾交谈了。 +PtAeFWgb2YYsi41SRf0wSeLe8PQksFdiW2xPxwbf55Y/w6VlDxOcvzAHrZddK3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