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义共有兄弟姐妹八人,他在家中排行第三,上有大姐王妙珍、大哥王振仁,下有三个弟弟(王振礼、王振智、王振信)和两个妹妹(王妙云、王妙琪)。王文龙是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人,他用儒家文化中的“五常”来为自己的儿子取名,若把王振义五兄弟名字的最后一个字连起来,正好凑齐“仁、义、礼、智、信”。据弟弟王振信回忆,在这个大家庭中,二哥王振义学习最出色,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这个大家庭多元、严谨、宽容的生活氛围,以及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成长经历,都对王振义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大哥王振仁(1923—2007),是民主革命时期就参加革命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从事电力建设和技术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师。
1930年,王振仁进入兴中小学,1934年与王振义一同转入萨坡赛小学。据本人回忆,进入震旦大学附属中学后,弟弟的优异成绩让他逐渐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他开始刻苦学习。
1943年,王振仁顺利考入大同大学电机系。
王振仁(1923—2007)
王振仁大三时,正值抗战胜利后的国共谈判时期,国内包括上海的民主气氛十分活跃,他开始积极参加学生组织的各项活动。
1947年5月,上海各大学展开一系列斗争,大同大学的学生们也向校方提出革新校政的要求。此时,国民党当局又一次暴露出丑陋的嘴脸,大批逮捕示威学生。不断兴起的学生运动,让王振仁进一步看清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真面目,同时有关解放区新气象的信息不断进入他的视野,更进一步坚定了他跟共产党走的决心。
1947年7月,王振仁在大学毕业前被吸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王振义回忆道:大哥参加党的地下工作后,常有进步同学到家中“聚会”,自己也在这种氛围中萌发了一些参加进步活动的想法。
1949年以后,王振仁先后在闸北水电公司任公务员,在上海市委统战部任办事员,在闸北电厂任技术员。1966年12月,他前往四川支援祖国西南的电厂建设,任四川渡口工程处主任。1973年起,他先后担任了上海电力建设公司副主任、主任,华东电力建设局副局长,上海电力建设局副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顾问。
自20世纪60年代初从事电力基建工作以来,王振仁参加过许多电厂工程建设,从上海到四川,从国内到国外,到处都有他为祖国电力建设事业艰苦奋斗的足迹。突出的贡献使他在1987年和1990年两次当选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建设功臣。2007年9月,王振仁因病去世。
王振仁的一生廉洁自律、艰苦朴素。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向组织提条件,从不给组织添麻烦,从不占用任何一份集体资源。作为局领导,他坚持每天坐厂车上下班,不用单位配给他的轿车,到办公室后,为同事倒水、扫地,从不搞特殊。
离休后,王振仁依旧坚持从家走到单位,谢绝单位安排车辆接送。在所居住的小区中,他秉着为集体服务的精神每天打扫楼梯。直到有一次,单位里的同事向管理员打听他,管理员才知道这位朴素勤劳、每天扫楼梯的老人原来还是一位局长。病重期间,他谢绝了家人让其到王振义任职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以下简称“瑞金医院”)接受治疗的安排,因为他不想因弟弟工作的关系而享受特殊待遇,也不想让社会和企业花费过多的钱,给家庭和单位增添麻烦。他一生的高风亮节和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深深打动了王振义。
作为家中的长兄,王振仁在兄弟姐妹中有着较高的威信,加之其自身不断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更使其身上有一种发挥榜样作用的使命感。父亲王文龙经常会与王振仁交流思想,相互促进;兄弟姐妹们在遇到人生大事时也都愿意向大哥请教。王振仁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认识对弟妹们的成长起到了引导作用。
王文龙(左)与王振仁(右)
三弟王振礼(1927—1983),是长期从事电厂化学工作的高级工程师。
1934年,王振礼进入萨坡赛小学,1940年考入圣约翰青年中学,1943年被保送至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因受化学老师的影响而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1945年又被保送进入圣约翰大学化学系学习。他在班上学习刻苦,又乐于为大家服务,受到进步同学的青睐与帮助,渐渐培养起参加学生组织和活动的兴趣。
王振礼(1927—1983)
1946年,王振礼大二时,圣约翰大学校内的政治运动日益频繁,各院系都成立了学生会级会。在中共地下党同学的争取下,王振礼不仅参加学生组织,而且还被选为级会干事,组织参与多项为学生谋福利的活动。
1947年冬,上海的学生运动开始将矛头指向国民党当局,王振礼参加了上海学生抗议英帝九龙暴行大游行
和群众募捐活动。
1948年1月28日,国立同济大学欢送晋京请愿代表团去南京请愿
,在正义的召唤下,王振礼和很多圣约翰大学同学加入了这支队伍。在热血沸腾的学生运动面前,反动当局竟然动用了装甲车、机枪、骑兵、刺刀等暴力手段对付这些手无寸铁的学子。当时的王振礼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准备用手中的照相机将同学们的英雄事迹和反动当局的暴行记录下来,以动员更多的同学加入推翻反动统治的运动。不幸的是,反动当局用骑兵冲散了游行队伍,王振礼也被逮捕。
王振义获悉这一消息后,立即前往圣约翰大学为王振礼送衣送食,与进步同学一同设法救弟弟出狱。这一事件也加深了王振义对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憎恶。
在上海大学生更大范围的抗议示威声中,17天后,反动当局释放了全部被关押学生。随后,王振礼又参加了“五二〇”
控诉纪念会以及布置“反美扶日”
展览会等活动。接踵而至的学生运动引来了反动当局的新一轮打压,王振礼也险些因此被圣约翰大学开除。
从1948年秋到1949年上海解放前,王振礼非正式地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并积极参与这个组织的地下活动,团结同学一起迎接上海解放。
1949年11月,王振礼考入上海电力公司,成为一名实习工程师,在杨树浦发电厂工作,1952年4月任化学分场副主任、工程师,195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被评为1955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和全国电力系统先进生产者。
30多年中,王振礼一直从事电厂化学工作,为发展我国电力工业的水处理技术做出积极贡献。
王振义(右)与王振智(左)(1995年)
四弟王振智(1929—2006),曾就读于圣约翰大学附属小学,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先后担任鞍山钢铁厂炼铁厂技术员、邯郸钢铁厂工程师、邯郸钢铁厂炼铁厂厂长、邯郸钢铁厂总工程师。他在炼铁方面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
五弟王振信(1930—),是中国隧道工程和地下工程设计领域的专家。
1936年起,他先后在兴中小学、华龙小学学习,后转入圣约翰大学附属小学。
1942年至1948年,王振信在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完成学业,1948年2月考入圣约翰大学经济系。一学期后,在科学救国思想的鼓舞下,他放弃经济学而转入土木系学习。
当时,大哥和三哥都积极参加了学生运动,无形中也激发了王振信的热情。1949年上海解放前,他参加人民保安队
,迎接上海解放,协助解放军维持秩序,接管敌产、企业,宣传党和人民政府的政策,如取缔银元券,动员青年参加南下、北上和军政大学等运动。同年秋天,他正式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
(简称“新青联”)。12月,王振信第一批申请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0年,为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王振信在华东水利部的领导下,到安徽淮南和寿县参加治淮工作,担任工程员,主要参与筑堤工程、退水渠测量和监工等工作,顺利完成任务返沪后,于1951年秋重回圣约翰大学。
1952年,王振信大学毕业后,在上海煤矿设计院担任工程师,195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振信(1930— )
王振信(左)接受作者采访(2011年)
王振信是国内外地下工程领域一位很有影响的专家。由他首创的地下工程施工工艺多次获得国家、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大姐王妙珍(1921—2017),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曾在太平保险公司任职员,先后任职于贵州省城市建设厅金属结构厂和贵阳国家建委四局。据王振义回忆,王妙珍是王文龙夫妇最疼爱的,曾在家中享受过一人居住单间的“最高待遇”。
在这个大家庭中,大姐成熟较早,读书时因与班上一些同学和朋友的关系,思想上也比较进步和活跃。王振义曾在大姐那里借阅《西行漫记》和丁玲介绍延安社会生活情况的书籍。由于当时正处于日寇统治时期,新闻控制严格,王振义根本无法想象,在延安还有一片如此充满生机的天地,正是这些进步书籍开启了他内心深处的一扇门。1945年前后,有人劝王振义参加“三青团”
,王振义曾向大姐王妙珍询问建议,王妙珍明确表示让他不要参加。
王振信兄弟姐妹七人(王振义为后排右二)
二妹王妙云(1925—2012),1949年毕业于震旦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经济系。曾在上海任小学教员,1952年去香港,在新志公司任会计。
三妹王妙琪(1932—)(现名王冀),1949年上海解放时,正在上海中西女中
(现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读书。同年7月,为欢庆上海解放建立新政权,掀起了南下西南服务团、北上文工团的报名热潮,中西女中的学生们在共产党员和新青社员的带动下,积极投入这股浪潮。平日不声不响的王妙琪不顾父亲的反对,独自参加了北上文工团,来到沈阳成为东北军区后勤政治文工团的成员,并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复员后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工作,先后任秘书科和资料室科员、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办公室主任等职。
在这样一个多元融合的大家庭中,正直、严谨的家庭教育让王振义和他的兄弟姐妹们形成了知足平和、淡泊名利的心态,平等待人的处世姿态和科学报国、服务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说它多元,是因为这个家庭的每个子女所选择的专业方向与人生轨迹都各不相同。然而,在同一种家庭教育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在兄弟姐妹的思想交锋与融合中,他们殊途同归,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书写了绚丽多彩的人生篇章。这一切都是王振义成功道路上的重要财富,也是他人生旅途中值得回忆的美好片段。
王振义兄弟姐妹及家人(前排左起:王振信、王振义、王振智。后排左起:妻子谢竞雄、弟媳高骝德、小妹王妙琪、二妹王妙云、大姐王妙珍)(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