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医学兴起之前,无论是西方古典医学,还是中国传统医学,都是以师带徒的方式传递教授医学知识与技能的。近代医学教育体系的建立,打破了这一传统模式。但是,从知识谱系的传递角度来看,师承关系仍具有重要的作用。
邝安堃(1902—1992)
如果说王振义带领的学术研究团队已经形成了一种“学术家系”的话,那么开启这个家系的人,即王振义学术研究思想的起点,当追溯到他的老师、著名内科学家、一级教授邝安堃医师那里。王振义曾明确指出:“我们的学术思想主要是来自上一代。我的老师从法国回来以后,他一方面是看病,一方面是上课,一方面是搞科研。”
著名内科学家、一级教授邝安堃是当时广慈医院的内科主任。
1919年,年仅17岁的邝安堃被推荐到法国留学,翌年便考入里昂化工学院,师从世界著名有机化学家格林尼亚(Grignard)。1923年,他转入巴黎大学攻读医科。当时,法国医学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其医学教育也以严苛而著称。1929年,邝安堃成为第一个通过法国住院医师考试的中国人。1933年,面对处于内忧外患的祖国,刚刚获得巴黎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邝安堃毅然放弃了法国优越的待遇和生活条件,返回国内,立志要“把在国外学到的知识贡献给祖国人民,振兴祖国的医学事业”
。回国后,他受聘于震旦大学医学院,担任内科学教授。
1944年,邝安堃就以任课教师的身份教授王振义内科学。他上课从不带讲义和课本,知识早已在他的脑袋里,他总是出口成章,娓娓道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是他为学生上课的工具。王振义很爱听这位大教授生动有趣的课,但是同时也需要有高度的自觉和勤奋才能跟上进度。每次课后,同学们互相交流笔记,将笔记整理在一起,交由打字好的同学打一遍,再油印给各位同学。邝安堃在自述中总结道:“教课时,我努力做到四件事情。一是教的东西自己必须熟悉;二是备课要根据世界医学最新发展增减;三是根据不同对象确定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四是要脱稿讲课,精神饱满,语言清晰,注意学生的表情。”在邝安堃严谨的教育理念和严格的教学风格的熏陶下,王振义打下了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
广慈医院
对王振义而言,进入广慈医院并能够在邝安堃的指导下进行临床诊疗的学习和实践,实在是一次宝贵而又难得的机会。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想要尽可能多地从老师身上汲取知识与技能,努力提高自己的临床医疗水平。在他眼中,邝老师就像一艘船,满载着知识和力量,驶进学生们那一个个心灵的港湾。
当时,住院医师的工作量非常惊人,王振义一个人就要管理48张床位。上午查病房,夜晚值班,第二天在传染病房(现感染科)值班,要看护几十个患者。好不容易等到天亮,却又要再去查房,第三天下午才轮到休息,辛苦可想而知。尽管天天忙得不可开交,他仍然在认真完成每一项临床工作的基础上挤出时间,抓紧机会向老师求教。
邝安堃注重培养王振义等年轻住院医师思考、分析、表达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增强临床上与病患沟通的能力。他找来两只坚固的肥皂木箱,当作住院医师轮流试讲的讲台,用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
起初,王振义认为这样的演讲方式不算什么。他觉得站到木箱上演讲,不过是比平地上高几十厘米罢了,除此之外没有什么不同。可是真正站上木箱试讲时,情形就完全不一样了。第一次站上木箱时,王振义感觉嗓子眼里像是被异物卡住一般,小腿也不由自主地哆嗦起来。脑子里更是一片空白,准备的演讲内容竟然全部忘记了。
为何自己会在木箱上如此紧张呢?王振义很是纳闷。邝安堃教育他说:“你千万不要小看这两个木箱子,也不要小看这几十厘米的高度。这就是一个演讲台。随着所处位置的变化,你给自己很强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是在演讲,因此才产生了不同于平时讲话的紧张感。要克服这种紧张,就要去习惯,去适应演讲。”
王振义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此后,每次的木箱讲演训练,王振义都会认真努力地完成。邝安堃也都会在一旁认真倾听,指出他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直到学生的表现令自己满意为止。在老师手把手的教导下,王振义的演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王振义在上海(1949年)
邝安堃对待医学问题一丝不苟,教育学生非常严格。王振义回忆道:邝安堃经常带着实习医师和住院医师一起查房。他不允许学生拿着病史照本宣科,而是要求大家必须脱稿汇报,以考验学生对患者病情的了解程度;他还时常用法语进行讲解,与实习医生交流;同时,他还要求大家做到“小病讲1小时,大病讲5分钟”。具体来说就是,哪怕是一个很常见的小病,邝安堃都要求学生从发病原理讲起,详细地阐述1个小时才罢休;而一个罕见而复杂的大病,他却要求学生能够在5分钟之内就把精要总结完毕。这看似是在练习“大而化小、小而化大”的语言表达能力,实则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全方位地理解各种疾病,而不仅仅停留于皮毛。
语言是思维的材料和工具,也是思维结果表达的载体和工具。同样,问题的表达要借助语言。让处于混沌、无序状态的思维变成清晰、有序的问题需要逻辑化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训练。这些技能的训练让王振义受益匪浅。几十年后,已经是国际著名医学专家的王振义仍然无法忘记老师的恩情,每每谈起自己的成就,总是要感谢老师的培养:“我的业务水平全都是在邝医生的培养下积累起来的。”
在王振义的印象中,邝安堃是一位治学严谨、精益求精、严于律己的医学大家,对待医学问题一丝不苟,对待学生严谨认真。他时常告诫大家:“做学术不要只做人家做过的事情。”每当医学上有新发现时,他总是在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给大家,并启发、引导学生培养起独立思考的习惯。
性情坦诚的王振义也曾有过“冒犯”恩师的经历。
在一次查房过程中,邝安堃按惯例将国际医学领域的一些新知识和新疗法讲给学生听。细心的王振义发现老师所讲的知识确实很重要也很有创新价值,但与眼前的实际病例却无多大的联系,因而大胆地向老师提出了“挑战”:“邝教授,您讲解的这一新疗法非常重要,也很有创新性,但结合患者不够。”其他学生听到这话,神情都非常紧张,一个劲儿地对王振义使眼色,叫他不要再说下去,担心这样会使老师不高兴。
邝安堃却没有不悦。他鼓励王振义把内心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等到王振义讲完了,邝安堃才对学生们说:“王振义讲得很对。疗法虽然是新的,但必须结合临床实际,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所以,这个疗法具体是如何实施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何会产生这样的疗法,思路是怎样的,其中蕴含的医学新的理念是什么,这些远远比疗法本身更具有启发性。”
这次小“冲突”不仅没有破坏师生间的情谊,反而促进了彼此进一步的坦诚交流。邝安堃更加关注王振义了,对这名敢于提出挑战、勤于思考的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
王振义(后排右三)等参加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全国内科学术会议(1980年)
在邝安堃的精心指导下,王振义秉承了恩师身为医学大家的优良风范,知识渊博、思维敏捷、口齿清晰、侃侃而谈,在临床查房、讲课、病例讨论等过程中表现出杰出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王振义不负众望,在血液学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成绩,与陈家伦
、龚兰生
、董德长
一同被大家称为邝安堃的“四大弟子”。后来,邝安堃的这四位高徒分别成长为各自领域的一流医学专家。每年春节,尊师重教的王振义都会召集师兄弟们一起登门拜访恩师。
王振义从恩师邝安堃身上学习到的不仅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医学知识,还有公而忘私的高贵品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进一步发展国家医疗卫生事业,让广大人民得到更优质、更公平的医疗服务,党和政府对医疗卫生制度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号召解放前和解放初期自行开业的医生放弃自己的私人诊所,积极投入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为人民的医疗事业贡献力量是邝安堃的夙愿,他二话不说当即关闭了自己的诊所,全身心地投入广慈医院的医疗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很多知名的医师也纷纷结束自己的私诊生涯,加入公立医疗服务的队伍。
“邝老师,您关闭自己的诊所时,心里有没有一点不舍呢?”王振义曾这样问恩师。
“没有什么不舍!”邝安堃斩钉截铁地回答,“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最大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关闭私人诊所,看上去是少了一些挣钱的机会,自己利益受到了损失,但是医者的职责得到了更大的体现,人生价值得到了更大的体现。这何尝不是对自己工作的回报呢,何尝不是对自身利益的满足呢?”
王振义(前排左二)主持邝安堃教授接受法国骑士勋章的仪式(1985年)
邝安堃的一番话令王振义非常敬佩。他为自己能有这样一位心系人民、无私奉献的好老师而深感骄傲。
1956年,在王振义升任讲师的鉴定表中,邝安堃曾这样评价他:“王振义医师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对待病员细心热忱,有高度的组织能力和出色的科研能力。在从事医疗工作的同时,尚担任医疗系的教学工作,他备课充分,讲解清楚,学生反响热烈,教学效果良好。”
1992年,90岁高龄的邝安堃逝世后,王振义发表了《怀念您,邝老师》一文。他在文中深情地写道:
我以万分悲痛的心情,哀悼邝安堃教授的逝世。他的去世,无疑是二医大和医学界的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因为他不仅在内分泌学和中西医结合研究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而且在医学教育方面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二医大乃至全国许多知名教授和学者,都是他培养出来的门生,他的桃李满天下。我是邝教授的学生,1942年当我进入震旦大学医学院念书的时候,他已经是内科教授。毕业后,我留在广慈医院工作,直到他去世之前,我一直是在他的指导和关怀下成长起来的。因此,对他的逝世,感到格外难过和怀念。他那渊博的学识,精湛的医疗技术,周密的临床思维方法,严谨的科研和治学态度,都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尤其是他的“不耻下问,学无止境”的精神,更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邝安堃教授在取得了法国巴黎大学医学博士的学位后,又在众多的法国和外国毕业生竞争中,取得了巴黎“法国国家住院医师”的称号。这一称号只授予法国医学教育制度下,职称体系中的优秀者,至今他是唯一取得此荣誉称号的中国人,受到中法两国同道的尊敬。他是我国少数一级教授中的一位。一般来说,一位在学术上有此崇高地位的权威人士,很少会恭拜在他人脚下,邝教授却不然。1952年二医成立后不久,他担任了二医的内科教授。为了适应新的教学需要,邝教授立志进一步提高中国语文水平,请了一位中文老师,向他学习书写、古文等。数年后,他终于能写出秀丽的字体,并能运用文学词汇,使他的报告和演讲更为生动。为了弘扬祖国医学,邝教授从不懂中医中药,决心拜名中医为师,到在中西医结合取得很大的成绩,成为国内知名中西医结合的学者和领导者之一,这一过程反映了邝教授在治学上的毅力。更有甚者,当他年过七旬退居二线时,他开始学习第三国外国语德语,希望能通过多国外语,吸取国外经验。邝教授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代享有崇高声誉和受人尊敬的教授,这与他虚心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邝安堃老师虽已离别了我们,但他的光辉形象和模范榜样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