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梦想在震旦医学院起航

初中毕业升入高中后,为了实现自己读大学的目标,王振义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完成了三年的课程。在毕业前夕,因为对学校物理课教学内容不满,担心影响考大学,他与董维祥、郑定乐等几名同学一起参加了其他学校的物理补习班。因为董维祥的数学和物理成绩较好,所以王振义经常和他一起学习物理,共同探讨相关问题。

震旦大学全景

大一时的王振义(1942年)

学习中有这么多乐趣:上课、做作业、与同学们交流……王振义只觉得时间过得飞快。

1942年,王振义以优异的成绩从震旦附中毕业,获得了免试直升进入震旦大学的资格。震旦大学是当时沪上乃至全国著名的高等学校,由爱国天主教徒马相伯于1903年创办。创办之初,马相伯的办学宗旨是把震旦学院 建设成为崇尚科学与真理、培养翻译人才的基地。他毅然宣称学校是研究学术的机构,不是宣扬宗教的地方。这显然与法国耶稣会的办学初衷大相径庭。1904年,在教会的压力下,马相伯被迫辞职。1905年8月,震旦大学在耶稣会的直接掌管下重新开学。历史上也将马相伯主事期间(1903—1904年)的震旦学院称为“第一震旦”,而将1905年以后的震旦称为“第二震旦”。

震旦大学校门

震旦大学长廊

1908年,学校迁至卢家湾吕班路(现重庆南路)新校舍。耶稣会任命法籍教士韩绍康(H. Allain)担任院长。他参照欧洲大陆学制,把预、本科共四年的肄业期改为六年,设文学、理工、综合技艺三科,并授予毕业生学士学位,使学校开始步入正式大学的办学轨道。

1913年,法国里昂医学院教授、里昂科学院院士文森特(Eugène Vincent)博士奉命来华考察。在其回国后撰写的报告中,他说道:“震旦是中国唯一以法语为主的大学,也是唯一能与同类英语院校媲美的大学。如果它是唯一能荣耀法国语言的学校,那就值得法国政府给予特别关注。因为,这还直接关系到法国在东方的影响。”作为一名医学教授,文森特博士还注意到“在英语占主导的学校中,准备学医的学生都去学德语了”。针对这一现象,他提出震旦应该建立医科,以推动法国医学在中国的传播。文森特的建议得到了法国政府和耶稣会的积极响应,他们加大了对震旦的资金和人力支持力度。

1914年,南道煌(G. Fournier)任院长时,学校正式设立医科,学制四年,形成文法、理工和医学三科并起的学科布局。1915年,姚缵唐(Hery)任院长后,聘请了多位法籍医学教授来校任教,并把学制由四年改为六年,教学则参照当时法国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教材也以法国医学院教材为准。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震旦大学的立案申请后,医科升格成为医学院,驻华使馆医师贝熙业(Dr. Bussiere)成为震旦大学医学院首任院长,震旦医学院也逐步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高等医学院校,其培养的医学生也以独特的行医风格赢得社会的赞许,形成了沪上三大医学派别之一的“法比派”。

对于震旦大学,王振义在读小学时就充满了向往。据他回忆,穿过萨坡赛小学西侧的校门就能进入震旦大学的校园,当时学校的很多大会也都在震旦大学大礼堂举行。出于好奇心,他也经常跑到大学校园里全方位地打探一番。如今,幼年时的梦想就将实现,摆在他眼前的最后一道考题就是选择攻读哪个专业。

对王振义而言,这并不是一个难以取舍的选择。他早就下定决心选择学医,这不仅因为医生是一个救死扶伤的崇高职业,而且也与他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有关。

震旦大学老红楼

祖母庄氏是王振义最敬爱的老人,他从记事起,就常常依偎在祖母的身边听故事,而聪明活泼的他也是祖母的开心果,兄弟姐妹八人之中祖母对他更是疼爱有加。在他7岁那年,祖母不幸患上了伤寒,病势凶险。当时,家里虽为其请到了沪上知名的医生前来诊治,但由于当时医疗水平有限,最终还是未能挽救祖母的生命,他和祖母从此天人永隔。

祖母的去世让年幼的王振义伤心不已,他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串大大的问号:“为什么奶奶会因病去世呢?伤寒是一种怎样的疾病?人又是怎么患上这种疾病的呢?难道就真没有办法治愈了吗?”这让他幼小的心灵萌生了对医学研究的兴趣。

对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校的六年时间,前三年主攻基础课,后三年则为专业学习。在前三年中,最初两年专习博物,课程包括法文、哲学、化学、物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心理学、组织学通论,第三年起学习医学基础课,后三年则侧重于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当时设有各类医学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病理解剖学、精神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皮肤病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外科学等,共40余门。

针对医学学科的特点,学校还特别重视实践课程的设置,旨在提高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实际诊疗的能力。 例如解剖学要求学生在第二、三学年每天要进行2小时的尸体解剖,三个学期中参加解剖实习总课时数达到270小时。

为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知识掌握的程度,医学院制定了周考、月考、学期期终考、学年年终考等各类考试规定。

作为学年年终考试的一种,科目证书考试要求最为严格:第一、二学年须在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目(法文简称P.C.B)证书考试中及格;第三至第六学年就有六组科目证书考试,从医学基础到临床各科目共27门,分期举行考试,主要科目还要进行笔试与口试。每项科目第一次考试不及格可补考,补考不及格则须留级。笔试试卷由两位教授分别阅评,口试由考试委员三人分别考问。

王振义在震旦大学的成绩单

同时,六年中,每周六上午规定必有一门学科考试。每年有一门学科大考,合格者获得一张证书。六年里要获得六张证书才能参加最后的毕业考试。 这些考试均有法国使馆派人参与,全部考试合格后,方可颁发法国政府认可的医学博士学位证书。严格的教学要求使每年能从震旦医学院顺利拿到医学博士学位者少之又少。

俗话说“真金不怕火来炼”,“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一切都没有难住勤奋好学的王振义。大学期间,他继续保持着认真努力的态度,校园里到处都留下了他用心苦读的身影。遇到不解的问题时,他总是一个人静静地思索。正是这种刻苦钻研的劲头让很多疑难问题在他面前迎刃而解。每次考试,他都能取得前两名的好成绩,深受任课教师的器重。大学一年级时,生物学教师看到他对学习充满热情,就时常叫他到自己的办公室中“开小灶”;二年级时,医学院院长、组织学教师富来梅(P. Flamet)个别辅导他做病理切片和染色,并培养他组织开展读书会活动。

在完成基础课程学习的同时,王振义还十分重视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外科临床学习时,他曾因病史写得好而获得学校的额外奖励——一本名为《急诊诊断学》的原版参考书。1944年夏他到南教会创办的救济医院见习;1946—1947年,在好友的介绍下,他担任了南市救济医院的值班医师,每周日代替该院住院医师值班,有时也前往闵行疗养院代替住院医师值班;1947年夏,他又在吴云瑞 医师的介绍下,到松江教会办的若瑟医院里工作了一个月,担任住院医师;1947—1948年间,他每周都随吴云瑞医师去南市安老院义务为老弱者诊病。

震旦奖励给王振义的《急诊诊断学》

在不断探索医学知识的同时,王振义也十分重视法语的学习。法语教学是震旦医学院最突出的办学特色,除国文课程外,绝大部分课程都以法语作为教学语言。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法语交流能力。对王振义而言,他在小学和中学期间就已经开始接触和学习法语了,因而在语言交流上并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他清醒地意识到,要想更好地掌握医学前沿的最新动态,就必须不断加强语言能力,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阅读原文资料,更多地向学校里的教授、专家讨教。因而,在课堂上,他仔细听讲,认真做笔记;课后,他反复咀嚼,自己去找原文资料阅读,找同学用法语对话交流,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时,他马上拿出笔和本子将它们摘抄下来,待查明词义后反复背诵。出色的法语能力为他日后事业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语言基础。

在系统学习中国儒家哲学的过程中,王振义认识到它与医生崇高的职业使命也是相互贯通的,治病救人、接济穷人、甘于奉献、不求回报正是每一个医生都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身处大学校园的王振义在学习之余,积极参与了各项服务社会大众的公益活动。在日后几十余年的从医生涯中,王振义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诠释了何谓“医者,大德”。

震旦大学医学院1948届毕业生(王振义为三排左三) 2OQUIyaaqhKfdQA/gfo8treuvKr9UM074RjVmDzvoQgicYEqgPxP+mA73tdmSKb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