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为国家强盛而读书

因成绩优异,王振义在小学毕业前就已经获得直升到震旦附中的资格。好强的他并不满足于此,毕业前夕他还另外报考了享誉江南的名校上海中学 ,令人遗憾的是他未能如愿,这也算得上是他求学路上少有的一次挫折。

与萨坡赛小学一样,震旦附中也是一所以教育质量闻名沪上的名校,它是震旦大学优秀生源的重要基地。在震旦大学初创时,因当时旧制中学的毕业生不够报考大学的资格,很多学校都先设立预科,为正式开设大学课程做准备。预科以“西国普通学校课程”为主,“并打造法语基础”。 1928年,根据当时教育新学制规定,震旦大学进行学制改革,取消预科,改称附属中学。附中分为初中、高中两部,除教育部规定课程外,另授予法文、英文作为第二外国语。

进入震旦附中后,王振义依旧勤奋好学,加之其天资聪颖,无论是西方的新知识,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他都能很快地融会贯通,掌握其要义,每次考试,他都名列前茅,深受老师喜爱。学习上遇到问题时,他也会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也经常在自己的宿舍接待这位优秀的学生,为他答疑解惑。

王振义回忆道:“整个中学时代,我的主要精力就是专心学习。当时,学校规定每周考试一次,所以我把绝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温课和准备考试上。通常我会提前两三天就把所有考试的内容都准备好,当别人还在考前抱佛脚时,我已经在操场上玩了。也就是在中学时期,我明确了要到大学继续深造的目标,要做一个有才能的人。”

在父母眼中,那时的王振义是个让人省心的好孩子,不用家长的监督就能自觉按时完成课业;在老师眼中,他是个尊师重教、勤奋刻苦的好学生,不仅善于思考,而且思维敏捷;在同学眼中,他不仅是学习的榜样,更是位乐于助人的好伙伴,当同学有不明白的问题向他请教时,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一遍又一遍,直到同学领悟为止。

然而,王振义读中学时,正值日寇全面侵华的开始。淞沪会战后,日军占领上海,尽管震旦附中位于法租界内,在战争初期受影响较小,教学秩序也与震旦大学保持一致,但在整个抗战期间,震旦附中也出现过迫于战事而非正式停课的现象。例如1937年元旦,战事在离震旦附中数百米处激烈爆发,出于安全考虑,学校决定临时停课24小时。即便是在这样纷乱的局面中,王振义依然保持着努力学习的习惯,在知识的海洋中孜孜不倦地探索。老师、同学们经常能在校园的僻静处看见他用心苦读的身影。

王振义在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2010年)

初中毕业前,父亲卖掉金神父路的住宅后,在高安路另外购置了一块地用于建造新居。王振义与家人便一同搬入莫利爱路(现香山路)孙中山故居边的一幢楼房(现为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暂住了一段时间。就在家中门前的小路上,他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暗杀中共党员和爱国人士的暴行,这让他对国民党反动政府产生了强烈的厌恶情绪。

面对国家贫弱、政府无能、百姓遭外敌欺凌的残酷现实,王振义既痛心又难过。他问父亲:“为什么日本人在中国的土地上竟敢如此横行霸道?”

“这就是弱肉强食的道理。”王文龙回答他,“中国现在又贫又弱,所以遭受日本的侵略。我们的国家、政府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人民,日本人才敢为所欲为。”

“如何才能让中国不再受别人侵略,人民不再受欺负?”王振义接着问。

“国家强盛,社会发展,一定要依靠掌握先进知识文化的人。唯有国家发展了,民族强大了,才能免受他人的欺负,才能被世界尊重。”

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在王振义心头涌起。王振义紧攥着拳头,信誓旦旦地说:“我一定要好好读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为国家的强盛做贡献!” /U1B/eZ8qNAhQss6lfzEUcm/VOcNkVuBLhbhKcCFkeiYKhL32+FC8SUIs8G+gNX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