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是个2岁的帅气小男孩,他就像一颗永远充满能量的小太阳,从早到晚都不知疲倦地探索着这个世界。他的大眼睛里总是闪烁着好奇与兴奋的光芒,小手小脚更是一刻不停地忙碌着,无论是家里的玩具箱、沙发垫,还是户外的一片叶子、一朵小花,都能成为他探索的宝藏。
然而,这份无尽的活力对于豆豆的妈妈来说,却成了一种甜蜜的负担。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悄悄探进房间时,爸爸妈妈想多睡一会儿,但那是不可能的。6点一到,乐乐就准时睁开眼睛,然后坐起来,看着还在睡觉的爸爸妈妈,他会去抠眼睛揪耳朵。要不就是猛地站起来,然后一屁股坐到妈妈的肚子上,妈妈嗷的一声叫起来,他很镇定地说:“妈妈天亮了,起床了。”豆豆已经迫不及待地从床上爬起来,拉着妈妈的手开始了一天的“探险”。他拉着妈妈在房间里转圈、玩游戏,直到早餐时间才肯罢休。
午餐后,是妈妈最希望豆豆能小憩一会儿的时候,但豆豆似乎完全不知道“累”字怎么写。他要么在客厅里追着球跑,要么爬到沙发上又蹦又跳,还时不时拉着妈妈参与他的游戏。妈妈的眼神中虽然满是爱意,但身体因为长时间的陪伴和忙碌而感到疲惫不堪。
傍晚时分,本以为可以稍微放松一下的妈妈,却发现豆豆的精力似乎更加旺盛了。他拉着妈妈去公园散步,一路上蹦蹦跳跳,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在公园里,豆豆更是如鱼得水,玩滑梯、荡秋千、追蝴蝶,每一个项目都不肯错过。而妈妈则跟在豆豆身后,既要确保他的安全,又要随时准备应对他突如其来的各种需求,身心俱疲。
夜幕降临,终于到了回家的时间。豆豆虽然也显得有些疲惫,但那份活泼好动的天性依然让他兴奋不已。他拉着妈妈讲着一天的趣事,眼睛里依然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夜深人静,豆豆终于进入梦乡时,妈妈才感受到自己身体的疲惫。她轻轻地抚摸着豆豆的头,心中既有欣慰也有无奈。她知道,这就是作为母亲的幸福与挑战,即使再累,也要为了孩子的快乐和健康而努力。在疲惫与幸福交织的情绪中,妈妈也缓缓进入了梦乡,期待着明天与豆豆一起迎接新的冒险和挑战。
0~3岁的婴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个时期婴幼儿脑神经纤维发育快速,是树突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脑中树突网络构造密集,轴突髓鞘化的速率加快。由于语言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个时期的婴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依靠动作感知来适应外界环境。其中最显著的一个现象就是刚出生不久后的婴儿都会不自觉地吸吮自己的手指,这是他们认知世界最原始的方式,“吸吮”使他们感知到外界事物的存在。孩子会通过触摸、品尝、嗅闻等方式来感知物体的质地、味道和气味。他们喜欢跑、跳、爬等动作,通过身体运动来探索空间和环境。随着语言能力的初步发展,孩子会不断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发现。
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实际上,好动不等于多动症,好动调皮是孩子的天性。从出生开始,婴儿就开始通过他全身的感觉器官来吸收他周围的所有信息。他所接触到的一切都是陌生、新鲜和未知的,他对周围的环境充满了好奇。
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多动症(ADHD)或脑功能轻微失调综合征,目前认为多动症的发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多动症存在脑功能异常,属于精神障碍中“神经发育障碍”。与同龄儿童相比,多动症患儿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时间短,活动过度和冲动,还伴随着学习困难、行为障碍和适应不良(在第二章第6节进行阐述)。
动静结合:既然好动是孩子的天性,那么就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时间,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自由释放他的天性。但是要确保有一定的时间,可以让宝宝能够安静下来。比如让宝宝能安静地、集中精力地看会动画片、玩玩具、画画等。注意力不集中是宝宝好动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也是很多家长的担心所在,尤其是宝宝即将进入幼儿园,父母就更加烦恼,生怕自己家的宝宝因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心听讲,而输在了起跑线上。研究表明,2岁的孩子平均注意力集中时间为7分钟,4岁的孩子有12分钟,5岁的孩子有14分钟。孩子的年龄越大,注意力集中在重要事情上的时间就越长。因此,判断一个孩子是否专心,应该以所在年龄段的注意时间长短为依据,而不是以父母的主观感受为依据。当然,专注力是一种习惯,习惯应该从小养成,父母抓得越早,效果就越好。
制订规则:给宝宝自由,确实符合他们的发展规律,但必须要有规则来约束他们,必须让孩子们理解和遵循,他们什么时候,在什么场合能做什么事情。例如,别人在休息或睡觉时,不能大声喧哗;在公共场合,如何尊重他人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必要时,家长可以设定奖惩措施。否则,如果我们盲目放纵,好动活泼的孩子就会在“熊孩子”的路上渐行渐远。
设定定时活动:为孩子安排一些定时活动,如户外散步、亲子游戏等,让他们在特定的时间内尽情活动,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时间观念。例如,每天固定时间去公园玩耍,不仅让孩子期待,也让他们学会等待和规划。建立宝宝的日常作息表,包括固定的吃饭、睡觉和玩耍时间。规律的生活可以帮助宝宝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能让妈妈更容易计划和安排自己的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正面激励: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时,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可以是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温暖的拥抱,或者是一张贴纸,这些小小的奖励都能让孩子感受到成就感。
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宝宝的活泼好动,妈妈要保持耐心和积极的心态。宝宝的每一次尝试和探索都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妈妈应该以鼓励和引导为主,让宝宝在快乐中成长。
通过这些方法,家长可以更好地引导孩子的爱动天性,让他们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快乐成长。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兴趣和反应,不断调整引导策略,以适应孩子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耐心和理解至关重要,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而家长的任务就是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引导,让他们在探索中发现自我,发展潜能。
提供安全的活动空间:为孩子设置一个宽敞、无危险物品的活动区域,让他们自由探索。确保地面铺有软垫,角落里没有尖锐的边角,所有插座安装安全盖,以防止孩子在探索时受伤。
鼓励有益的活动:引导孩子参与一些有益的活动,如绘画、拼图、积木等,这些活动既能满足他们的运动需求,又能促进智力发展。例如,通过拼图游戏,孩子不仅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还学会了耐心解决问题的技巧。
提供多样化的玩具和游戏:根据宝宝的年龄和兴趣,准备一些适合他们发展的玩具和游戏。这些玩具可以激发宝宝的好奇心,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同时,多样化的玩具也能让宝宝保持新鲜感,减少无聊和烦躁的情绪。
鼓励参与性游戏:与宝宝一起玩互动游戏,如躲猫猫、追逐游戏等,这样既能满足宝宝好动的需求,又能增进亲子关系。在游戏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宝宝学习新的技能,如手眼协调、平衡能力等。
制订规则:与孩子一起制订简单的规则,如不在餐桌上乱动、不乱扔玩具等,帮助他们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如何在不同场合下表现得体。
教会宝宝基本的安全规则: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逐渐教会他们一些基本的安全规则,如不在楼梯上奔跑、不碰热水等。这有助于宝宝自我保护,减轻家长的担忧。
3岁内孩子探索世界的途径主要包括通过感官体验、游戏互动、阅读故事、户外活动以及与家人和朋友的日常交流。通过触摸、看、听、尝和闻,孩子能够直接感受周围环境。游戏是他们学习和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通过玩耍,他们可以发展社交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阅读故事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帮助他们理解不同的概念和情感。户外活动则提供了探索自然和物理世界的机会,促进身体发展。与家人和朋友的交流则帮助孩子学习语言、沟通技巧和社交规则。
探索欲望的满足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助于孩子积累知识和经验,还能促进他们的智力、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儿童会不断地探索周围世界,提升自己的运动能力和思维能力。孩子如果不好奇,他就不会接触到事物。若孩子不去接触事物,那么他就无法理解事物的本质和情况。因此,好动是孩子获得知识最重要的途径之一。0~3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他们正处于认知发展的高峰期,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心。这种好奇心驱使他们不断地探索、尝试和发现新事物。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积极鼓励和支持孩子的探索行为,为他们提供安全、丰富的探索环境。
从这个角度来看,宝宝越好奇,大脑就越活跃;大脑越活跃,宝宝就越聪明。父母不必担心孩子好动的问题,在游戏和行动的过程中,他实际上在学习和探索。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父母可以让孩子尽可能多地玩耍。同时,父母也可以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他们玩游戏,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和解决,从而促进大脑的发展。
(轩妍 胡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