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血管疾病的患病率

一、图说全球范围内的血管疾病流行情况

心脏和血管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循环系统。心血管疾病(Cardio vascular Disease,简称CVD),是一类涉及心脏和血管系统的疾病,经常被共同提及。在全球范围内,血管疾病的流行情况呈现一些显著的趋势和特征。

作为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血管疾病也是全球健康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仅在2022年,心血管疾病就导致全球约1 980万人死亡。值得注意的是,约34%的心血管疾病死亡事件发生在70岁之前,通过早期预防和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 [7]

1.死亡率和发病率的变化

全球年龄标准化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从1990年的358.4/10万下降到2022年的233.2/10万,降幅为34.9%。尽管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心血管疾病的实际死亡人数却从1990年的1 240万增加到2022年的1 980万,这主要归因于全球人口增长和老龄化以及可预防的代谢、行为和环境风险的影响 [7]

2.主要风险因素

高收缩压、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高盐、高脂饮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环境颗粒物污染、吸烟等因素都是导致心血管疾病负担加重的重要原因。其中,高收缩压是导致全球年龄标准化心血管疾病伤残调整寿命年的最大因素,2022年其导致的年龄标准化心血管疾病伤残调整寿命年为2 564.9/10万 [7]

3.地理分布差异

心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存在显著的地理差异。一些地区的心血管疾病负担较轻,而另一些地区则面临更大的挑战。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体系、公共卫生政策等方面的差异。

4.预防和控制策略

针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制定和执行公共卫生政策等。通过减少可预防的风险因素(如改善饮食习惯、增加运动量、减少吸烟等),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的流行情况依然严峻,需要各国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和公众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性的预防和控制策略,以减轻心血管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二、我们身边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有多高?

1.冠心病

冠心病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全球冠心病的发病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数字,该病在全球不同的地区存在差异。在美国,心血管疾病确实是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根据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数据显示,2019年美国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为214.6例/10万人 [8]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冠心病患者数量众多,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22年,中国大陆年龄在15岁及以上的人群中,冠心病的患病率为10.2‰,60岁以上的人群为27.8‰,与2008年相比,总患病率有所升高 [9] 。因此,加强对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医疗水平等。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冠心病的挑战,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2.高血压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也是最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根据《全球高血压报告》以及相关医学研究,高血压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均有所上升。全球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人数,在过去的30多年间翻了一番,从1990年的6.5亿人增至2019年的13亿人 [10]

全球范围内,约有1/3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压,而在这部分患者中,有近半数并不知晓自己的患病情况。在中国,高血压的患病率也呈现上升的趋势。据《全球高血压报告》显示,中国高血压患病率约为27%,意味着在成年人中,大约每4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此外,中国高血压的诊断率为52%,治疗率为39%,但治疗达标率仅为16%,提示我国在高血压管理和治疗方面仍有待加强 [10]

高血压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呈现上升趋势,这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了严峻的挑战。高血压不仅会导致心脏病、脑卒中等严重疾病,而且会增加肾脏损伤和许多其他健康问题的风险。为了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需要采取综合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例如,减少高盐饮食、增加身体活动、戒烟限酒等;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高血压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完善医疗保健体系,提高高血压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水平。总之,高血压高发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共同努力来加强预防和治疗工作,以降低其发病率和患病率,保护人类健康。

3.脑卒中

脑卒中(中风)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另一大类,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在全球范围内,脑卒中的发病率虽然有一定的地域差异,但普遍较高。根据《柳叶刀·神经病学》( Lancet Neurology )2021年刊登的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GBD)的研究报告,2019年全球脑卒中发病约有1 220万例,成为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占总死亡人数的11.6%;也是全球导致死亡及伤残(DALYs)的第三大原因,占全球总DALYs的5.7%。所有脑卒中新发病例中有62.4%为缺血性脑卒中 [11]

1990—2019年,尽管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明显下降,但由于人口增长和老龄化,以及一些风险因素增加,每年脑卒中病例和因脑卒中导致的死亡人数都大幅增加,尤其在70岁以上的人群中。1990—2019年,脑卒中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下降了17.0%,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下降了36.0%,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下降了6.0%,年龄标准化DALYs下降了36.0%。然而,在70岁以下人群中,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加了22.0%,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增加了15.0% [11]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0》概要显示,脑卒中是中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并且患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2019年的监测数据显示,40岁及以上人群的脑卒中人口标化患病率由2012年的1.89%上升至2019年的2.58%,至2019年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现患和曾患脑卒中人数约为1 704万。此外,2020年中国40岁以上居民脑卒中患病率为2.61%,发病率为505.23/10万人,病死率为343.4/10万人;由此测算,2020年时全国40岁以上人群中有约1 780万脑卒中患者,这一数字每年还在递增 [12]

值得注意的是,脑卒中发病趋于年轻化,70岁以下人群中,年龄特异性脑卒中患病率和发病率显著增加。全球25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每4人就有1人在其一生中会发生脑卒中。此外,脑卒中的5个主要危险因素分别是高收缩压、高BMI、高空腹血糖、环境颗粒物污染和吸烟,这些因素导致脑卒中的负担在不断增加 [11]

脑卒中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较高,并且存在年轻化趋势。为了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加强健康教育、改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等。同时,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交流也是应对脑卒中挑战的关键。

4.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严重后果之一,全球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正在上升,且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要点解读,中国心力衰竭患病人数为890万,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亿,其中心力衰竭患病率在持续上升阶段。此外,全球心衰患者的数量从1990年的3 350万例增加到2017年的6 430万例,几乎翻了一番。2017年全球心力衰竭年龄标化患病率为831.0/10万人,尽管较1990年下降了7.2%,但全球心力衰竭患者绝对数量却增加了近一倍 [13]

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房颤动等。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登记研究(China-HF)对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全国132家医院13 687例心力衰竭患者的分析显示,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为4.1%。此外,心力衰竭的预后较差,中国心衰所致的伤残损失健康生命年(YLD)呈升高趋势 [14]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全球心力衰竭新增病例中占有很大比例,估测1990年至2018年全球增加的心力衰竭患者中近1/3(29.9%)来自中国 [13] 。这提示心力衰竭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加强预防、规范化治疗和长期管理,以改善患者预后并减少疾病负担。

为了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需要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加强健康教育、控制慢性疾病等。对于已经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需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以延缓病情进展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需要加强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心血管疾病的挑战。

三、血管疾病,有人种差异吗?

血管疾病确实存在人种差异。根据《国家医学会杂志》(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 )发表的文章分析,种族差异在美国心血管疾病的各个领域普遍存在。黑人在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患病率、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相对于白人均处于显著不利地位 [15]

此外,《美国心脏协会杂志》(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文章也指出,尽管因心血管疾病管理已导致死亡率降低,但种族和族裔群体之间该疾病结果的差异仍然存在并扩大。这些差异可按照种族和民族、社会经济地位和地理划分。例如,黑人社区的心血管疾病负担仍然过高,是黑人与白人之间预期寿命差异的主要原因。大约30%的黑人和白人男性死亡率差异以及40% 的黑人和白人女性死亡率差异是由心血管疾病结果的差异造成 [16]

中国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12.6%)和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11.4%)较高,而华南地区较低(广东、广西、海南,8.0%) [17] 。导致各地人群风险的主要危险因素也并不相同,华北和东北虽然同属高危地区,华北地区主要受肥胖和血压危险因素集群的影响,而东北地区受副食危险因素集群(水果蔬菜摄入不足和红肉摄入过多)的影响高于全国其他地区 [17]

不同地区和人种在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上存在差异,主要受地理环境、人种、生活习惯、慢性疾病控制情况等多种因素影响。为了降低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需要针对不同地区和人种的特点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控制策略,包括改善生活习惯、加强健康教育、控制慢性疾病等。同时,提高公众对血管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王潜)

参考文献

[1] LIBBY P, RIDKER P M, HANSSON G K.Inflammation in atherosclerosis: from pathophysiology to practice[J].J Am Coll Cardiol, 2009, 54(23): 2129—2138.

[2] JENNETTE J C, FALK R J, BACON P A, et al.2012 Revised international Chapel Hill consensus conference nomenclature of vasculitides[J].Arthritis Rheum, 2013, 65(1): 1—11.

[3] CHELIMSKY G, DAUBER A.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aynaud's phenomenon and Raynaud's disease[J].Am Fam Physician,2007,75(11): 1609—1614.

[4] WILLIAMS R G, JONES G A, JONES T W.Chapter 56: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M]// Williams's Pediatrics.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2015.

[5] DARLING R C Ⅲ, BERCELI S A.Vascular trauma: a review[J].J Trauma and Acute Care Surgery, 2008, 65(5): 925—936.

[6] MULLIGAN L M, YOUNG J S.Vascular tumors: hemangiomas, malformations, and true neoplasms[J].Surg Clin North Am, 2015, 95(3): 577—596.

[7] MENSAH G A, FUSTER V, MURRAY C J L, et al.Global burde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risks collaborators, Global Burde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Risks, 1990—2022[J].J Am Coll Cardiol,2023, 82(25): 2350—2473.

[8] TSAO C W, ADAY A W, ALMARZOOQ Z I, et al.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22 update: 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Circulation, 2022, 145(8): e153—e639.

[9]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23,38(6): 583—590.

[1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report on hypertension: the race against a silent killer[R].Geneva, Switzerla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1—276.

[11] GBD 2019 Stroke Collaborators.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stroke and its risk factors, 1990—2019: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J].Lancet Neurol, 2021, 20(10): 795—820.

[12]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编写组,王陇德.《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0》概要[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2,19(2): 134—144.

[13] BRAGAZZI N L, et al.Burden of heart failure and underlying causes in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from 1990 to 2017[J].Eur J Prev Cardiol, 2021, 28(15): 1682—1690.

[14] YANG J, BUTLER J, YANG X, et al.Contemporary epidemiology, management, and outcomes of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heart failure in China: results from the China Heart Failure (China-HF) registry[J].J Card Fail, 2017, 23(12): 868—875.

[15] KHAN MINHAHAS A M, et al.Racial and ethnic disparitie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analysis across major US national database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24, 116(3): 258—270.

[16] MAZIMBA S, PETERSON P N.JAHA spotlight on racial and ethnic disparitie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J].J Am Heart Assoc, 2021, 10.1161/JAHA.121.023650.

[17] LIU S, LI Y, ZHOU M, et al.Burde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China, 1990—2016: findings from the 2016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J].JAMA cardiology, 2019, 4(4): 342—352. zPjymQTQhpuyc02ButhtTJVLyAGK9x/PxGM+ybMEuvPPR22+scFHZt7B3ErSi7K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