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3 如何在谈判中避免赢了战斗却输了战争

在向你展示该如何找到婚姻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即达到双赢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些夫妻间常用的策略,这些策略导致的结果无非是“西风压倒东风或东风压倒西风”。以“谁输谁赢”来评判问题解决与否是人们常用的方法,因为这比争取双赢更容易实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人们的竞争本能。我们自然而然地会被这些解决方法吸引。

乔迪和托尼,我在第1章提到的那对夫妻,在恋爱期间和刚结婚的头几个月里,根本无法想象自己有朝一日会为“夜里该由谁带孩子”这种事争吵不休。在过去的那些年里,他们都向对方表达了“遇到问题时要互相帮助”的热切意愿,表示即使牺牲个人利益也在所不惜。如果他们做过婚前咨询,当婚姻家庭咨询师询问他们会如何处理这类冲突时,双方都会不假思索地做出类似“由自己来承担照顾孩子的工作,让对方休息”的回答。

然而,时过境迁,乔迪和托尼如今却因为夜里谁带孩子,以及是否应该共同承担责任而发生了冲突,以此为起点,还引出了许多故事。

牺牲策略

为了你爱的人牺牲自己的利益,这是解决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老办法。很多人将其视为爱一个人的最高境界。仿佛夫妻双方为彼此牺牲得越多,他们的婚姻就会越美满似的。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中就描述了这样的“美满”婚姻。一对贫穷的夫妇都想在圣诞节送对方一样有意义的礼物,奈何囊中羞涩。妻子想送丈夫一条表链以搭配他的金表,因为这块表是丈夫最重要的东西;丈夫想送妻子一把梳子,因为柔美的秀发是妻子最引以为傲的珍宝。最终,丈夫卖掉金表买了梳子,而妻子卖掉头发买了表链。这是一个为爱牺牲的伤感故事。

但是,婚姻中的为爱牺牲往往夹带了几个弊端。

首先,为爱做出牺牲的行为通常都是秘密进行的。夫妻双方不是同舟共济、一起解决问题,而是各做各的,把计划藏在心里。在第2章中,我描述了一位年轻母亲面临的困境:丈夫的“让步”让她可以为所欲为,她喜欢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的事,但她觉得这样做会把丈夫推得越来越远,丈夫会封锁心门、将她拒之门外。她想让丈夫敞开心扉,这样她才能知道他的真实感受。事实上,为了在乎的人而牺牲自己通常也意味着你不会轻易透露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这位丈夫无法在满足妻子所有需求的同时还对她全无保留。

在婚姻里,“牺牲自我”往往也同时意味着“封闭自我”。

其次,牺牲自我并不是解决婚姻问题的长久之计。因为牺牲的那一方通常不会愿意让这样的事成为习惯,充其量,这种牺牲只能算是可以偶尔为之的事情。但这样的事同时又开创了一个先例,导致受益方产生了期待。当一方的受益建立在另一方自愿牺牲的基础上时,那么,上一次对方的心甘情愿很容易转化为自己这一次的满心期待,继而转化为下一次的硬性要求。例如,在某个特殊的情况下,妻子决定牺牲自己的享受,顺从丈夫,以他想要的方式进行性行为,那么,丈夫迟早会缠着妻子再来一次,直到她屈服为止。最终,一想到性,妻子就会害怕,因为对她而言,这实在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最后,牺牲在婚姻中还可能会导致怨恨,故而效果不佳。如果我做了一些让自己不愉快的事来让乔伊丝获得她想要的东西,那么,我就会期待她的回报。如果她没有投桃报李,只有我一味地牺牲,我就会想,也许乔伊丝并不像我爱她那样爱我。我的怨恨日积月累,迟早会显露出来。

在需要双向奔赴的婚姻关系中,哪怕夫妻双方真的关心彼此,为对方牺牲其实也没有太大意义。我为什么要指望乔伊丝为我的幸福受苦,她又凭什么期待我为她受苦呢?我们都不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对方的痛苦之上。唯有我们只关注一己私利又对他人漠不关心时,才会期望对方做出牺牲。所谓相互关心,意味着我们希望彼此都能够健康快乐,并且不愿看到对方受苦。

那么,婚姻中什么时候是需要牺牲的呢?我认为,共同努力、共同牺牲以实现一个有共同价值的目标,这才是有意义的。例如,我未完成的学业给乔伊丝和我带来了重重困难。为了完成我的学业,我们放弃了舒适的生活,甚至负债累累。但我投身学业是为了我们的共同利益,最终,学业的完成也的确补偿了我们的共同牺牲。

共同牺牲并不需要保密。这是在开诚布公的情况下进行的,夫妻双方都知道他们需要付出什么,也知道通过努力将会得到什么。共同牺牲有一个明确的结局,不会无限期地持续下去。由于这种牺牲是双方同意的,需要共同努力,并且对夫妻双方都有利,所以也不会因此产生要相互偿还的期望。

综上所述,我提出警告:夫妻之间要尽量避免个人牺牲。同时希望大家明白,牺牲策略对于那些相互关心的夫妻来说的确很诱人,但终归还是会赢了一时却输了全局。如果一方的受益以另一方的牺牲为代价,就赶紧停手别做。

如果夫妻双方能达成共识,认为彼此短期的牺牲可以给双方带来长期的效益,那么,只要在牺牲期间能够满足基本的情感需求,这样的计划实际上对婚姻还是有帮助的。

独裁者策略

牺牲策略从表面上看似乎还可以说是爱一个人的表现,而大多数以“谁输谁赢”来衡量问题解决与否的策略根本就不具有利他性。采取这类策略的人往往是彻头彻尾的自私鬼,他们从不会想着“我认输你就能赢”,而是反过来要求“你认输我才能赢”。毫无疑问,我们要避免使用这种会导致满盘皆输的策略。我将从主宰社会数千年的父权制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我称之为独裁者策略。

你是独裁者吗?

如果你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独裁者,这里有一些测试题能帮助你评估。

·你是否曾经给你的伴侣下过具体做什么的命令?

·伴侣的拒绝是否会让你感觉自己不被尊重,甚至会引发你的愤怒?

·你是否曾警告过伴侣,如果不按你说的来,会有严重的后果?

·在某些情况下,你是否会要求伴侣必须屈从于你?

测试你是不是独裁者,更有效的方式是询问伴侣你是否有过以上行为。独裁者常常会用以上方式作为他们的独裁策略。不过,当习惯了用强势的手段去完成某些事时,你会很容易沉浸在这种控制感中无法自拔,越发滥用这类策略,最后越会变得无法体谅和感恩你的伴侣。“这件事必须有人负责,否则就完不成了!”这句话将成为你惯用的辩解之词。

几千年来,婚姻中的所有重大决定都由丈夫一锤定音,这甚至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规则。虽然丈夫可能会和妻子讨论一些问题,了解一下她的看法,但并不表示他会认可或接纳。最终的决定依然会以他的意志获胜告终。

不过,在最近几十年里,这种习俗发生了变化,至少在大多数西方文化中是这样的。不知你是否听说过或看过一部喜剧,名为《老爸最知道》( Father Knows Best )。当今的人可能想不通为什么会取这样的剧名。这部喜剧起源于1949年的广播剧,父亲被描绘成家庭中的国君。随着广播剧转变成电视剧,父亲的角色弱化了,但直到1960年的最后一集,父亲仍然是一家之主。

类似的喜剧《全家福》( All in the Family )上映时(1971-1979年),全剧的主题是婚姻中新旧观念的对比。阿奇·邦克(Archie Bunker)作为传统的一家之主,与他软弱、糊涂的现代女婿迈克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该剧主题曲的名字《往日时光》( Those Were the Days )清楚地表明,在阿奇·邦克看来,在凡事都由男人说了算的时代,生活才更简单。

赋予女性与男性同等权利的文化变革姗姗来迟,其推行也显得困难重重。多年来,丈夫一直扮演着独裁者的角色。他们会为家庭做出最终决定,妻子则尽职尽责地服从。事实上,作为妻子,服从正是她们婚礼誓言中的一个关键承诺。

如今你很少会听到女性在誓言中提到“服从”这个词。大多数情况下,当今的婚礼誓言反映了婚姻中夫妻双方的平等关系。然而,旧习俗和传统并不会因此被立刻消除。直到今天,很多丈夫还在不断对妻子指手画脚。

“善意”的独裁者

当丈夫试图通过强加自己的意志来解决婚姻冲突时,本意并不是想伤害妻子和孩子。他通常会争辩说,他所做的决定是为整个家庭谋求最大利益。

不过,就算丈夫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个人牺牲,大多数现代妻子也不希望丈夫以此为由罔顾她们的意愿单方面做决定。她们希望与丈夫成为生活中的平等伙伴,其中也包括平等地做出决定。如果丈夫在没有征求妻子意见的情况下强行做出决定,妻子会认为这是控制和虐待,她并不想生活在丈夫的绝对权威之下。

再者,丈夫眼中善意的表达,在妻子眼中却未必是善意。如果最终决定不是夫妻双方都同意的,而是由丈夫单方面做出的,那这个决定很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妻子的利益。我目睹了许多丈夫一意孤行,看似是为了家庭的最大利益,却给家庭带来了灾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妻子不勉强自己去屈从丈夫,能站出来及时喊停,或许一家人也就不至于遭殃。当夫妻双方就行动方案达成共识时,他们的决定通常要明智得多。

“伙伴关系”是现代婚姻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大多数女性都希望与丈夫共同做出决定。不管是否出自善意,一个在婚姻中什么都自己说了算的丈夫通常会被认为既傲慢又目中无人。女性会发声:凭什么让男人说了算呢?女人的判断难道不是同样明智的吗?有些时候,女人不是更加明智吗?

妻子当家

在20世纪70年代,女性被鼓励参加自信训练课程,以抵抗生活中的独裁者。这类课程的主旨是让女性学会直接说“不”,且不必解释原因。那个年代,多数女性还认为自己必须服从命令,尤其是丈夫的命令。教她们学会说“不”的课程被视为帮助女性掌控人生的第一步。

现如今,大多数妻子都脱离了不知道如何说“不”的境地。事实上,许多妻子也掌握了丈夫长期使用的传统谈判技巧,即独裁。她们把自己变成了独裁者。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妻子若是专横,就会成为众人嘲笑的对象,掌管家庭的女性还会被贴上侮辱性的标签。但现如今,情况变了,这样的女性可能会被视为女中豪杰,没有人能对她指手画脚,她才是发号施令的那一个。

这类女性的丈夫往往会屈从于妻子的领导。比起挑战妻子咄咄逼人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他们宁愿简单地融入,息事宁人。当与妻子发生意见冲突时,这些丈夫会选择让步来维持和平。“只要你妈妈不开心,没有谁还能开心”,这句话被爸爸们挂在嘴边,他们会尽其所能地让妻子快乐,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对这些丈夫来说,他屈服于妻子的意志时不是在牺牲,而是在投降。

对决式策略

有些妻子服从丈夫的要求,有些丈夫在妻子掌权时也是这样,但更常见的反应是反击。夫妻之间的权力斗争在婚姻中实在太常见了,婚姻家庭咨询师因此开始鼓励夫妻“公平决斗”。不打一场就想解决婚姻冲突,在他们看来只是某种一厢情愿的幻想,而非一种真正可行的选择。

当你的伴侣试图掌控一切时,你通常能敏锐地察觉到。可当你自己试图这样做时,你却很难察觉这一点。所以,权力斗争在婚姻中变得司空见惯,孩子出生后尤甚。当乔迪和托尼在争论“夜里该由谁来带孩子”时,他们都在试图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这让他们都成了独裁者。然而,这个策略的效果实在不太好。

现如今,还有谁能在婚姻中摆脱伴侣的要求?你是否也曾按照伴侣的要求做过什么呢?即便只是偶尔答应,我还是敢打赌你一定很反感这样做。我也敢肯定,你其实也会反过来向对方提出要求,至少会偶尔这样做。也许你已经意识到这个策略不太适合你,但你一直在努力让它发挥作用,因为你不知道除此之外还能做什么。

下一次,在你向伴侣提出要求时,不妨想象一下,如果对方也用同样的措辞和语气向你提出要求,你会作何反应?你更可能选择战斗而非屈服。大多数夫妻都会选择独裁的方式去解决冲突。他们想要把自己的解决方案强加给对方,而这通常会引发斗争。

无政府策略

几年前,我在翻阅一期《读者文摘》时,看到了迈克尔·古里安 写的一篇文章,题为《幸福婚姻的科学》 [1] 。文章的副标题特别耐人寻味:“从本性来讲,男人和女人并非天造地设的一对。如何智胜我们的DNA,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夫妻在婚姻中必经的5个阶段:

·浪漫;

·幻灭;

·权力斗争;

·觉醒;

·长久的婚姻。

浪漫、幻灭、权力斗争这3个阶段很好理解,但古里安所说的觉醒和长久的婚姻是什么意思呢?古里安解释说,觉醒是指夫妻双方逐渐意识到,浪漫只可能存在于关系伊始,如果想要长久的婚姻,他们必须放弃对浪漫婚姻不切实际的期待。只有觉醒,夫妻才能够建立长期的关系。

换句话说,在古里安看来,最好的婚姻是夫妻双方各行其是。古里安强调,夫妻双方应该各自去认识不同的朋友、找到各自的兴趣爱好、享受各自的假期……总的来说,就是创造独立的生活方式。夫妻需要意识到,只有尽可能少地干涉对方,才能维系婚姻。想要建立亲密关系,夫妻双方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场试图融合男女生活的非理性斗争,雨过天晴之后,他们终究会发现,在生活中依然保有独立才是婚姻存续的唯一途径。

古里安也许曾经像许多夫妻一样,在解决婚姻冲突时,尝过对决式策略造成的苦果。这种策略确实引发了没完没了、毫无结果的权力斗争。浪漫的关系演变成夫妻无法想象的最可怕的噩梦,曾经相亲相爱的恋人如今变成了刀剑相向的仇敌。

古里安因此认为,要维系婚姻,夫妻必须放弃保持浪漫关系的幻想,还要意识到,男性和女性根本不应该在任何时间里融合彼此的生活,因为他们实在太不一样了。独立决策才是婚姻矛盾的最终解决方案。

真相确实如此吗?这真的是每对夫妻都必须接受的现实吗?这是你想要的婚姻吗?

你可能已经发现,就像我们从乔迪和托尼的经历中总结的一样,对决式策略并不能解决婚姻冲突,反而会让情况变得更糟。也许男性和女性的差异真的太大,以至于不能指望他们融合彼此的生活。因此,你可能会选择尝试“各自为政”的方式。如果你的伴侣不想合作,那你维持婚姻的唯一希望就是独自行动。我将其称为解决婚姻冲突的无政府策略,而这也是个起不了作用的“单赢”策略。

好消息是,与古里安和一些人希望你相信的观点相反,这并不是你的婚姻必选项。坏消息是,绝大多数夫妻都是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的,直到单赢策略让他们屡屡碰壁,才意识到要靠别的方法来切实解决问题。

对决的结果

让我们回到乔迪和托尼的婚姻冲突:到底谁该晚上起来照顾小埃米莉?

第一个孩子罗比出生时,托尼建议由乔迪夜里起来照顾孩子,因为相比乔迪,他的工作需要更高的投入度。一开始,乔迪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的睡眠,以便让托尼好好休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乔迪开始觉得这对她不公平。

第二个孩子小埃米莉出生以后,乔迪不再同意这样的安排,她认为托尼夜里应该和她轮流起来带孩子。但托尼拒绝了,并要求乔迪独自承担夜间照顾小埃米莉的责任。托尼成了独裁者。

刚开始的几天,乔迪也曾试着顺从托尼的要求,但最终她还是决定反抗。所以,当小埃米莉哭闹时,乔迪把托尼踹下了床,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她成了一个发起决斗的独裁者。

不出意料,对决式策略并没有解决乔迪和托尼的问题,反而引发了一场战斗。对于如何解决冲突,他们都坚持着自己的观点,并试图将观点强加给对方。每当小埃米莉晚上哭闹、乔迪拒绝起床时,托尼都会指责乔迪算不上贤妻良母;乔迪则反过来指责托尼自私自利,把照顾孩子的责任全部推到妻子身上。

指责逐渐升级,最后发展成声嘶力竭的辱骂,夫妻二人的大吼大叫惊醒了睡梦中的罗比。两个孩子都在哭,父母却根本听不到,因为他们争吵的声音太大,完全盖过了孩子的哭声。

那次吵架成了他们婚姻的转折点,至少对乔迪来说是这样。她得出结论:争吵毫无意义,因为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于是,乔迪做了她认为最明智的选择:忽视托尼,自己当家作主。

对于眼前的冲突,乔迪决定,孩子们夜里哭闹的时候,她会自己起来照顾他们,不是因为托尼让她这么做,而是因为她希望孩子们能得到安抚。然而,下一次托尼想从她那里得到什么时,他会发现他也只能靠自己。

乔迪开始使用无政府策略来解决冲突——自己怎么高兴怎么来。一开始,托尼很高兴乔迪能让他晚上好好睡觉,虽然他知道乔迪很生气。但过了一段时间,两个人在感情上开始变得疏远,但他有重要的工作要处理,并没有时间去考虑和乔迪之间的问题。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托尼越来越不安。乔迪过着自己的生活,却不会让托尼知道她在做什么、要去哪里。有些晚上,托尼到家后,乔迪就会出门,午夜后才回来。当托尼想知道她去了哪里时,乔迪会说这不关他的事。

当乔迪要离开时,托尼往往想要和她吵架,但乔迪不再像以前那样反唇相讥。她有自己的车,有自己的银行账户,有自己的手机……她不再和托尼讨论任何问题,包括她为什么拒绝性生活。托尼最终决定,为了避免离婚,他也应该采取同样的方法:随心所欲,我行我素。现在,他们都在使用无政府策略来解决问题,把婚姻逐渐推向了岌岌可危的境地。

那么,他们该怎么做才能力挽狂澜呢?这将是我们在第4章要探讨的问题。

[1] Michael Gurian, “The Science of a Happy Marriage,” Reader's Digest, August 2004, 151–55. za2pcqlWEaZyiobZF7z+MWsp4xEnQDKQLry5z0SGYLpt/w534WPsRUH99Kj6c4+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