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某物不再稀缺,
它也不一定就变得丰裕了,
它可能仍处于“足够”的中间状态。
熟悉经济理论的人可能会理解“稀缺性”的概念。在经济学中,当某物的价格超过零时,它就被认为是稀缺的。按照这个标准,土地就是稀缺资源——人们需要支付大量的金钱才能购买一块土地。即使是在当前低利率的情况下,金融资本也是稀缺的,因为无论是借款还是筹集股本,都需要支付额外的成本。
但以价格来定义稀缺性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通过赋予其所有权,任何东西都可以变得稀缺。 试想,如果世界上的大气属于“全球空气有限公司”,那么这家公司就可以对每个呼吸空气的人收取费用。按照这种基于价格的理论,空气就会变得稀缺。虽然这个例子听起来很极端,但实际上,有人提出,给大气划定所有权可以解决空气污染问题,因为这样空气的所有者将有经济动力去维持无污染的大气。
我采用了一个不同的、不以价格为基础的稀缺性定义:当某物品的数量不足以满足我们的需求时,它就是稀缺的。 如果未能生产或提供足够的食物导致人们挨饿,那么食物就是稀缺的。只要有更多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可以将此视为技术性(而非经济性)的稀缺,其关键在于技术进步能降低相应物质的稀缺性。正如我在后文将要讨论的,18世纪学者托马斯·马尔萨斯(Thomas Malthus)在1798年正确地预测了全球人口将呈指数级增长,但他关于人口增长会超过食物供应,导致持续短缺和大量饥饿的预测,最终并未成真。这是因为技术进步带来了食物产量的指数级增长。实际上,最近在农业技术方面的进步意味着,尽管粮食产量仍在快速增长,但用于食物生产的土地数量却在下降。
但是,我们能否清晰地区分“需求”和“欲望”?如果人们不是在挨饿,但想要更多或不同种类的食物,食物是否仍然是稀缺的?现代经济学往往将两者混为一谈,但直觉告诉我们,实际并非如此。我们需要喝水,但可能想喝香槟;我们需要为身体提供能量,但可能想吃鱼子酱。尽管这些例子很极端,但他们说明了满足能量需求的食物有很多种。渴望特定的食物属于欲望,而获取足够的能量(及其他必需营养素)是一种需求。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我列出了人类的基本需求,并探讨了目前和未来满足这些需求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就算某物不再稀缺,它也不一定就变得丰裕了,它可能处于我称为“充足”的中间状态。 例如,地球上的可用土地足以满足人类的需求,但要建造房屋和种植食物,还需要很多物质资源,因此这些资源并不是丰裕的。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进步,土地和食物有朝一日会变得丰裕——试想,如果我们能想办法在其他星球上居住,我们将拥有多少空间。而数字信息已经明确具有丰裕的条件:我们可以零边际成本地复制并分发它们,从而满足连接到互联网的每个人的信息需求。
有了这套基于需求的稀缺性定义,现在我们可以探索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如何改变人类面对的稀缺性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