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由英国学者彼得·内斯特鲁克撰著,欧阳宜文翻译的《比较艺术:东方与西方》堪称鸿篇巨制,不论是原著者还是译者,如果不具丰厚的美学、哲学、文化史、艺术史和人类学的知识学养,都难以驾驭如此大作。著作内容新颖,思考深刻,并以切实的可读性和适用性来到学界的视野中。在此,我由衷地钦佩两位学者宏大的学术格局、开阔的国际视野、扎实的理论研究基础和高度的学术敏感性。

艺术是文化的精髓,是人类独有的意识行为和智能体现,是人文情怀高容量的载体。艺术从蒙昧蛮荒的时代开始,一直伴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今天,当人类身处信息文明时代,享受电子技术带来的恩惠之时,文化艺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和推进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艺术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加深刻的意义,越来越显现出其无可替代的价值。通过变迁研究、形态研究、互释研究和交叉研究等方法,对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化艺术现象的风格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进行归纳和探研,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可观的学术价值。

比较艺术学进行的是跨区域、跨族群、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门类的艺术研究,侧重于不同国别、民族及不同文化圈的艺术之间的关系和艺术与其他学科门类之间的关系……总之,比较艺术学是在比较视域的“关系”中展开一系列研究工作的。从这个层面上讲,比较艺术学不以探讨艺术总体规律和特征为目的。显然,跨视域决定了比较艺术学的性质,跨视域也是学者们对比较艺术学科进行界定的重要基础。比较艺术学以跨视域为基本属性的学科本位决定了其研究对象,也决定了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比较艺术:东方与西方》以宏观的视角和巨大的跨度对东西两方的文化艺术进行比较研究,以大量实例和深入浅出的理论要领,悉心梳理和阐释了东西方文化艺术各自的本质特征和相互的关系,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效。

我以为该著作的特色在于:提炼了在不同的文化艺术传统中一直沿袭,且现在仍经常使用的,表现时间、叙事和社会秩序的技巧和特点,进而对其进行比较。摒弃了对文化艺术的一般性的叙述和解读,以文化史观的理念和哲学的思考诠释了艺术的真谛。观点鲜明,论证有力,不仅反映出这一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动态,也显示出著、译者长期的艺术教学与研究经验所带来的裨益。译者做到了翻译的信、达、雅,其明晰的表达和凝练的文笔,便于读者深入领会和全面把握著作内容,符合中文读者思考、阅读的习惯和规律。值得一提的是,著作对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和艺术史的基本模式及其特征,展开了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具有相当的思辨性、启示性,完好地体现了作者的著述理念和学术主张,同时也注意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作者不仅强调以比较的思维和对比的方法提升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了解文化艺术发展的规律和哲学,并以此进行相关问题的深度探究,同时,在比较的框架下,对中国和西方艺术中的方向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研和解析,从艺术的基本面貌、人文精神、表现语境、美学意义,以及发展创新等多重维度和核心问题出发,诠释了艺术的本质与精髓。

我认为,《比较艺术:东方与西方》尚有如此优势:首先,进行了从历史文化中的重点发展阶段和艺术中的经典案例到近现代的文化艺术现象的研究,并进行了理论逻辑梳理和深层次的对比,反映出比较艺术研究应有的务实态度和治学精神;其次,引入大量不同的学术观点,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包容的研究态度探索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嬗变,有效地发挥了比较艺术研究的最大价值;再次,在文化艺术研究的辩证关系和东西方艺术的本质特征上,做了深度的思考和理论梳理;最后,这部著作中既有前人的研究成果,又有作者的独立创新,而译者又精准地将本书的精神实质传达给了我们,让我们看到作者对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特质的全方位剖析和阐释。这些努力,赋予了这部译著以实在而丰富的内涵,也成为该书有力的学术支撑。正如前言中所述,本书的意义在于寻找文化深层的连续性和相似性,以及断裂性和差异性,其中有些源头可追溯至一万年前,却持续地影响着后世文化的文字方向、叙事结构,联系着人们对该文化中神圣事物、人物的认知、反应和呈现方式。

我想,文化艺术的研究不仅包含学术理念和思维方式的突破,也应涵盖现实应用中的拓展和创新。毫无疑问,《比较艺术:东方与西方》不失为近年来脱颖而出的一部颇具学术价值的著作,它的问世,将在学界和文化艺术教育界产生可观的效应和影响。

是为序。

张夫也
2023年新春于北京清华园 701iZggxx+pR71awa84FJb0k//tJFkhKzgErwMoSY16T2j51kVCHSImXz3V5ko4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