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黄自先生的最好的方式是歌唱,还有,就是怀旧,用回忆去增稠思念,这也是我们编这本文集的原因。余生也晚,无缘见到黄先生,仅有几张先生存世的照片,总觉得他应该是一个很安静的人。不过,汪颐年老师对子女回忆时却说:“你们父亲的性子很静,温和,稳重,看上去似乎沉默寡言、很严肃,但是和他接触一多,就可以发现他待人非常诚恳、和善、热情,也常常谈笑风生,在与学生接触时就更健谈。学生都喜欢接近他,经常有学生到家来,有时个别地来,有时三五成群地来,有时是一大伙一齐来。一般学生都是晚间来的,来了以后,大半是谈谈学习方面和音乐方面的问题,有时也玩桥牌或其他游戏。此时,工作或上课时显得十分严肃的父亲就会像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一样活泼。”能够成为他的学生,何其有幸,但是,没有这个福气的我们,就要依着前辈的记忆与先生神交。
书名来自《孔子家语·冠颂》,正好有黄先生的名字嵌在里面,同时是想说,一切事情都有一番来历,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的溯源包含了黄先生的卓越贡献。第一部分“说自”收录了6篇文章,是来自黄先生的子女、学生或学生的子女的回忆。第二部分“自说”选撷了黄先生亲撰的9篇,包括尺牍、讲话、计划、乐评等,虽然只占先生文章的一小部分,但由此可以管窥先生的旨趣。最后一部分是黄先生的创作,希望能够给从未识得先生的人一个全面的了解,能够让深深敬仰先生的人有所凭吊。
本书的编纂承载了许多人的努力,本来这只是一个项目,如今却成为一个对黄自先生的绵长记忆的新的部分。有许多感谢的话要讲,首先要感谢的是黄德音先生的大力支持,没有他的首肯,本书以及录音是无法实现的。收录的许多文章也得到了诸位大师的后人的襄助,包括刘雪庵先生的公子刘学达先生,陈田鹤先生的女公子陈晖女士,江定仙先生的公子江自生先生,钱仁康先生的女公子钱亦平女士、外孙女王丹丹女士等。王瑞老师是项目的“始作俑者”,韩斌老师统筹推动,王为老师居中联络,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鼎力支持,还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诸位同仁,等等。这里的每一声谢谢都是真诚的,因为,每一位被鸣谢的人都如同我们每个人一样,爱着黄自先生。
这就是我想说的话,再说一声,谢谢。
沈洋
202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