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长恭(1894-1962年),字丕可,福建泉州人,化学家。中国甾体化学的先驱者和有机微量分析的奠基人。
庄长恭出身于书香门第,1916年毕业于泉州中学(今泉州市第五中学),因学业优异,获得了地方奖学金,并被保送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但不知何故,于当年转到了北平农业专门学校(现中国农业大学)学习,他在那里读了3年农业化学。
1919年,庄长恭考取清华学校津贴留美生,但因得到菲律宾华侨庄汪料的资助,就放弃了清华的名额,直接赴美学习。他到美国后,进入芝加哥大学,原本打算学习农业化学,准备将来从事甘蔗制糖业,走实业救国之路,后在导师劝说下,改学化学。1921年,他本科毕业并获学士学位,之后继续在该校深造。学习期间,庄长恭与旅美化学学者李宝庆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化学会,有留美学生数十人参加。
1924年,庄长恭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学成归国。在湖北武昌大学任教一年后,转赴东北,任东北大学教授、化学系主任。1926-1933年,他还得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资助,担任该基金会的研究讲座,研究讲座授予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并已取得较大成就的科学家。
庄长恭在东北大学任教期间,讲授化学课程的同时,还开展基础研究,并指导学生发表了有关玄参、狼毒、泽泻等中草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文章。关于科学研究,还有一段他与校长张学良的轶事。那是一个星期天,他带着一名助手在实验室里工作。他像往常一样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在实验中,他感觉到身后有人,便随手将一个玻璃瓶交给站在背后的人,说:“请把它洗干净。”那人回答:“晓得,庄教授!”接着笑出了声。庄长恭回头一看,背后竟是张学良。张学良在背后观察有一段时间了,看到他聚精会神、认真工作的情景,竖起大拇指,由衷地称赞道:“你是真正的科学家!”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庄长恭再度出国,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师从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温道斯研究有机化学。庄长恭对麦角甾醇结构的研究卓有成效,探明了它的化学结构,有力地推动了多环化合物化学的发展。他还设计了一种合成带有角甲基的双环α酮的方法,被称为“庄氏法”,后在国际有机化学界被长期沿用。
庄长恭的相关成果在《李比希化学年报》发表后,迅速引起化学界的关注。有一位在哥廷根实验室的同行既羡慕又妒忌,酸酸地说他运气好,但庄长恭回答说,科学研究不是靠运气的,必须要有坚强的毅力、严谨的态度、敏锐的观察才能获得成就。他后来在不同场合反复说过类似的话。这应该是他成功的心得。
1942年出版的国际通用教科书——卡勒的名著《有机化学》第二版中所列举的166项参考文献中,关于麦角甾烷的文章就是庄长恭所著,这是书中唯一引用的中国人的著作。此后,其他两本美国专著也提到了庄长恭的这一工作。
1933年,庄长恭结束在德国的访问研究,回到国内,任中央大学理学院院长。1934年,蔡元培聘请庄长恭担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他是化学研究所继王琎之后的第二任所长。1935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学术评议会成立,他是当然评议员。
庄长恭在化学所内继续开展甾体化学全合成这一国际前沿课题的研究。甾体结构复杂,不对称碳原子多,当时全世界只有少数人敢问津。庄长恭率领团队,艰苦攻关,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们从中药防己中提出一种新的生物碱,命名为防己诺林,并证明它是去甲防己碱。而且,经过5年的艰辛努力,他们终于合成了第一个天然甾体产物——雌马甾酮。在研究的同时,庄长恭不忘著述。1935-1941年间,他和他的团队在当时全球最有名的化学期刊之一——德国《化学会志》上前后发表的论文有14篇之多。
从在中央大学任教开始,庄长恭培养了一批始终追随他的学生,这些学生在他的科研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他的悉心培养下,这些学生后来都成为化学界的翘楚,如高怡生、黄耀曾后来都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庄长恭对中国有机化学的另一贡献是将国外刚刚发展起来的有机微量分析技术引入国内。当年各种谱学仪器尚未问世,有机微量分析是测定结构的重要手段。在德国研究期间,他已经认识到了有机微量分析技术的重要性,专门到奥地利格拉兹大学诺奖得主浦瑞格尔的实验室学习有机微量分析技术,并订购了相关仪器。回国后,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有机微量分析实验室。
庄长恭非常重视有机化学名词的标准化工作,认为这是有机化学事业中重要的一环,也是该学科在中国发展的先决条件。现在一些常用的名词,如吲哚、吡咯等杂环化合物的名称都是由他倡议定名的。
1937年,正当庄长恭在进行第二和第三次探索合成脱氢去甲雌马甾酮的时候,七七事变爆发。庄长恭只得停止研究工作,与物理研究所所长丁燮林一起,陪同蔡元培离开上海赴香港。后又辗转长沙和昆明,勘察新所址,最后选定了昆明。他在把化学研究所的图书设备搬迁到昆明后,辞去了中央研究院化学所所长职务,离开昆明来到位于上海法租界的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继续从事甾体和性激素的合成研究。
1940年3月13日,庄长恭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二届聘任评议员
。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强占了英美法等国在上海的租界,庄长恭如不附逆,便很难在上海工作下去,于是他只得离开科研条件相对优越的上海,南下昆明,任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和代所长。虽然庄长恭十分努力,但战火对他的研究还是造成了很大影响,例如,性激素雌马甾酮研究就在与欧美团队的竞争中失去了先机。
抗日战争结束后,1946-1947年,庄长恭得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资助,以北平研究院研究员的名义,赴美国考察,与美国有机化学界的科学家进行学术交流。陈克恢所在的美国礼来公司欲以高薪聘他,被他婉言谢绝了。德国拜耳药厂要买他的专利,他说:“成果不是属于我私人的。”
1948年3月,庄长恭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1948年4月,国民政府行政院任命庄长恭为台湾大学校长。他是台湾大学第三任校长,也是第一位欧美教育系统出身(留学美国和德国)的校长。
6月,庄长恭满怀信心地赴台上任,可很快发现,这里不是他理想的工作场所:他的教育思想得不到贯彻,一些有关系的不合格的教职员工无法辞退,国民党特务还时不时地进校抓捕进步学生。两个月后,他便向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朱家骅请辞,后又接连两次递上辞呈,但朱家骅不同意他辞职,并一再慰留。11月4日,庄长恭要搭机离开台湾,但被支持他的师生劝回。12月7日,正当国民党紧急实施“抢救学人计划”之际,庄长恭终于下决心乘上飞机,离开了台湾,飞往上海。台湾大学校长一职,月底由傅斯年接任。
回到上海的庄长恭,担任商务印书馆特约编辑。他深居简出,靠审阅书稿为生。国民党向他发出了前往台湾的邀请,他置之不理。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赋闲在家的庄长恭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的筹备委员。1950年4月,中国科学院接收原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6月,原化学研究所撤销,组建新的有机化学研究所,它由原中央研究院化学所和北平研究院化学所与药物所合并组成,所址设在上海,庄长恭被任命为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人民政府显然对庄长恭在化学界的地位及其专业和专长十分清楚。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对他所做出的贡献盛赞有加,称他为“我国化学家的一面旗帜”。
有机所建立初期,庄长恭广泛延聘人才,调整研究方向,为新中国的有机化学发展创造了条件。他虽然年纪稍长,但思想新颖,具有国际眼光。他领导有机所后,向中国科学院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都获采纳,如在有机所内开拓高分子和抗菌素两个新领域。后有机所高分子组搬往北京,成为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一支主力。庄长恭又被任命为该所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5年,中国科学院设立四个学部,庄长恭被选聘为学部委员并被任命为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常务委员和副主任。
1956年,庄长恭被任命为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参与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
1962年2月15日,庄长恭不幸于上海逝世,享年68岁。
冯丽妃:《庄长恭:中国化学界的“一面旗帜”》,《中国科学报》2019年10月25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