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一 淩鸿勋 中国最有成就的铁路科学家之一

淩鸿勋(1894-1981年),字竹铭,江苏常熟人,生于广州。中国铁路工程专家,是继詹天佑之后将西方铁路科技引入中国,并逐步实现铁路设计与建设自主化的又一重要人物。

淩鸿勋幼年受私塾教育,1906年考入广州府中学堂。他在班上虽年龄最小,但毕业成绩却排第一。1910年,淩鸿勋考取广东省官费赴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交通大学前身)就读,因成绩优异,深受时任校长唐文治赏识。1915年,淩鸿勋从土木科毕业,成绩傲人,在所有毕业学生中名列第一。

毕业后,淩鸿勋回到广州老家,在寻找工作之际,接到唐文治校长的电报,说美国桥梁公司给学校两个实习生名额,为期三年,交通部负责往来旅费,每人每月还有20美元津贴,桥梁公司还会另给工资,问他是否愿意去。淩鸿勋复电以“家贫亲老,无法远行”婉谢,但目光远大的唐校长再次致电淩鸿勋,表示此次机会极好,不可错过,务望设法成行。淩鸿勋这才下决心赴美,并向亲友等借了盘费。

1915年冬,淩鸿勋抵达美国费城,到桥梁公司实习,月薪60美元,后增加到135美元。在工作之余,淩鸿勋还到哥伦比亚大学选修铁路工程。1917年12月,他与陈体诚、吴承洛、张贻志等中国工程界人士在纽约发起成立中国工程学会。几年之后,该学会与詹天佑在国内创建的中华工程师学会合并成中国工程师学会,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学术组织。

1918年7月,淩鸿勋结束在美国的实习,乘船回国,进入交通部工作,在京奉铁路唐山段当过一段时间工务员,之后又任职于路政司考工科。1920年2月,淩鸿勋应唐文治校长之邀,回母校任教,并任土木科代主任。同年10月,唐校长因年迈多病,且眼疾几近失明而辞职,当时一下子找不到合适的继任人选,交通部即准唐文治病假而任命淩鸿勋代理校务。

1920年,叶恭绰任交通总长,引进美国学制,拟将交通部直属的上海、唐山及北京三地学校合并组成交通大学,任命淩鸿勋为筹备委员。1921年交通大学正式成立,叶恭绰亲自担任校长,并任命淩鸿勋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的副主任,茅以升是唐山学校的副主任,故此有“南淩北茅”之称。不久,淩鸿勋回交通部,后奉调为京汉铁路桥梁工程师,负责对京汉铁路最长的黄河铁桥进行加固,1922年3月,在路政司任署技正兼考工科副科长。

1922年5月,高恩洪接替叶恭绰任交通总长,他的一个荒唐之举竟是将部内所有广东籍职员一律免职。于是,淩鸿勋南下上海,一面帮朋友做些杂事,一面在家编撰两部教科书:《市政工程学》《铁路工程学》,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23年9月,他再回母校做专任教授。1924年12月,交通部任命他为南洋大学(即交通大学)校长,时年仅30岁。当时校中虽有不少年长的教授,但大家知道淩鸿勋的学识与能力,因此对他来当校长都无异议。

淩鸿勋任南洋大学校长时间虽然不算长,才3年多一点,但他在任期内贯彻教研结合的办学宗旨,颇多建树,如制定了比较完整而系统的课程体系和比较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强调实习和实验训练,推动学术研究;举办了工业展览会,修订了规章制度;恢复了每年一次的国文大会等。他还利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创办了工业研究所,这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工科大学研究机构之一,后来取得了不俗的科研成绩。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即派员接收南洋大学。淩鸿勋被迫辞职,赋闲在家时编了两本书:《桥梁工程学》《工厂设计学》。是年8月,淩鸿勋远赴广西,在梧州市政府当了一名工务局长。

1929年1月,经交通部美国顾问推荐,时任交通部部长孙科任命淩鸿勋为铁道部技正,总算又回到了铁路界。同年6月,交通部又任命他为陇海铁路工程局局长。陇海铁路是一条贯穿中国中西部的铁路干线,早在1903年就由盛宣怀提出建设的设想,但到淩鸿勋接手前,只完成江苏海州(今连云港)至河南灵宝段部分。淩鸿勋上任后,本来计划将陇海线向西拓展,经西安一直修到兰州,但是没多久就爆发了中原大战,主战场就在陇海线一带,铁路修建工程被迫停顿,淩鸿勋被调回部里。1930年7月,他被派往欧洲和美国参加国际工程技术会议。

1931年,回到国内的淩鸿勋被委任为潼西段工程局局长兼总工程师,负责潼关——西安段铁路工程建设。由于工程费由陇海铁路管理局及平汉、津浦两路筹措,淩鸿勋根据款项推进工程,因此进展殊不理想。

1932年10月,铁道部新任部长顾孟余调淩鸿勋任粤汉铁路株洲——韶关段工程局局长兼总工程师。粤汉铁路的建设很早就有规划并已动工,但到1918年,南段只有广州至韶关一段224公里通车,北段由武昌只通到长沙。其中株洲至韶关一段456公里,10余年间迟迟没有动工。淩鸿勋上任后,精心筹划,加上有英国退还庚款的资金保障,工程进展顺利。不到3年,株韶铁路于1936年4月下旬在太平里车站接轨,这也意味着粤汉铁路终于全线贯通了。淩鸿勋没有举行庆典,而是亲手打下了最后一根道钉。这是继詹天佑之后的第二条由中国工程师自行设计和施工的重要干线,受到中外人士的一致赞扬。同年,淩鸿勋也因完成粤汉铁路工程,获得中国工程师学会首次创设的金质奖章。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的出海口陆续被封锁。淩鸿勋迅速将粤汉线与广州九龙线接通,从香港进口了大量物资,为抗战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1937年底,淩鸿勋任中法合作湘桂铁路南宁——镇南关段工程处中方处长兼总工程师。次年又被任命为湘桂铁路桂林——南宁段工程处长兼总工程师,同时在他的领导下,桂柳段加快建设,于1939年12月通车,为修建柳州至贵阳的黔桂铁路创造了条件。后因日军侵入广西,淩鸿勋遂于1940年1月,调任天水——成都铁路工程局局长兼总工程师,并兼任西北公路管理处处长,统管西北公路建设。1942年1月,因时局需要,将陇海铁路由宝鸡延展筑至天水,他又改任宝天铁路工程局局长兼总工程师。这段铁路历经艰险,终于在1946年元旦修成。

到1945年2月宝天铁路快完工时,淩鸿勋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交通部常务次长,开始了4年的从政生涯。1929-1945年,他从事铁路建设16年,主持修筑的新路约有1000公里,测量路线约4000公里,管办公路5000公里,对民国时期的铁路和公路建设厥功甚伟,因此被誉为“中国铁路的先驱”。

淩鸿勋一生,虽然以从事工程建设为主,但在学术上,也颇多建树,除前面说过的《铁路工程学》《市政工程学》等著作外,还著有《中国铁路志》《十六年筑路生涯》《铁路大意》《全国铁路提要》《台湾工业概况》《抗战八年交通大事记》《桥梁学》《工厂设计》《五十年来的中国工程师学会》《詹天佑先生年谱》等书。

1931年12月,淩鸿勋当选为美国土木工程学会(ASCE)正式会员,后来成为该会终身会员;1935年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评议员(以后连任8届);1948年3月,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1949年初,国民党大势已去。身为国民党高官的淩鸿勋,自然无法留在大陆。2月,淩鸿勋奉令代理交通部部长。3月,他向行政院辞去本兼各职。6月,他偕家人移居香港,靠翻译美国最新科学著作的稿费维持生活。

1950年10月,淩鸿勋偕家人定居台湾。当地电力公司特聘其任顾问。1951年2月,淩鸿勋兼任台湾大学教授。不久,因资源委员会聘其为石油公司董事长而辞掉了台大教职。他在董事长位子上干了20年,直到1971年78岁时方退休,但仍任顾问。

1956年,交通大学成立60周年。旅居纽约的交大校友筹划在台湾“复校”,但在当时要建一个大学并非易事,便想先建立一个电子研究所。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1957年台湾当局核准筹设计划,并聘淩鸿勋为筹备主任。当时,因新竹县愿捐赠一部分土地,于是台湾交通大学就建在了新竹。1958年,台湾交通大学开始招收研究生。1964年,台湾交通大学申请设立大学本部,获得当局批准。以后台湾交通大学逐渐扩充,发展为有3个学院的大学。

1981年8月15日,淩鸿勋病逝于台北,享年87岁。

扩展阅读:

淩鸿勋、沈云龙:《淩鸿勋口述自传》,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tph8IwgIPtbX3/JaNNesppxqr7FcT+CFlYbXwhSMHtPczCbWJ7oTYloGb5Ygvyr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