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 吴宪 中国生物化学主要奠基人

吴宪(1893-1959年),字陶民,福建福州人,中国生物化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营养学家。

吴宪出生于官商并著的家庭,早年就读于私塾,曾中过秀才。1906年,入全闽高等学堂预科班接受新学教育。1911年春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经过一个学期的培训,于8月赴美留学,是年吴宪18岁。

吴宪来自中国最早的造船地区,因此他到美国后最初选择了麻省理工学院的造船工程专业。然而,第一个暑期,他在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个农场里进行了大量阅读,尤其是读了赫胥黎的《生命的物质基础》后,他的兴趣和志向发生了转变,转向了生物化学领域。回到学校后,他便决定主修化学,副修生物学。1916年,吴宪获理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次年,他考入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读研究生,师从生化学家奥托·福林教授研究血液化学。福林教授是当年美国生物化学方面的权威,他对吴宪的才华十分赏识。吴宪不负所望,1919年以论文《一种血液分析系统》获博士学位。这虽是一篇博士论文,但却引起了生化与临床化学界的重视,被认为“引发了一场血液化学方面的革命”。

获得博士学位后,吴宪又随福林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完成了一系列的血液化学分析研究,并提出了血糖定量分析的改进方法。吴宪改进的血糖测定法,用血量少,操作简便,数据准确,大大优于当时的常规方法。按照科学界的习惯,此法被命名为“福林吴方法(Folin-Wu method)”,成为最早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科学方法之一。

1920年,吴宪学成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化学系助教,1924年升为襄教授(仅次于教授)。同年,协和医学院的生物化学从生理学科独立出来,单独成立了生物化学科,由吴宪任主任。吴宪从而成为协和医学院第一位中国籍主任。是年底,吴宪携新婚妻子严彩韵赴美国纽约的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与美国著名生物化学家范斯莱克共同开展科学研究。严彩韵则在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攻读硕士学位。

1928年,吴宪在协和医学院晋升为教授。在后来的10多年中,吴宪不仅独立完成了许多重要研究,而且在他的带领下,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科发展成为中国生物化学的领军力量,取得了许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也很有影响。

1929年,吴宪在波士顿召开的第13届国际生理学会上提出了蛋白质变性学说,指出蛋白质变性的发生与其结构上的变化有关。尽管这一理论在当时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但科学界后来逐渐认识到了它的意义。1995年,美国学术杂志《蛋白质进展》重印了吴宪1931年用英文发表在《中国生理学杂志》的论文《蛋白质变性研究XIII.变性的理论》。

吴宪是中国第一位诺贝尔科学奖提名人。1932年,作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教授,他提名了约翰·诺斯罗普和詹姆士·萨姆纳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他因此被广泛赞誉,被认为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最伟大的化学家之一,或者说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从1927年起,吴宪在妻子严彩韵女士的影响下,开始研究中国人的营养问题。严彩韵曾在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食物化学和营养学,1923年回国后到协和医学院工作,成为吴宪的助教。因协和医学院规定夫妇不能同时任职,严彩韵辞去了协和医学院的工作,但在私下里,严彩韵仍是吴宪的科研助手,堪称学术伉俪。严彩韵晚年在美国继续从事曾经中断的营养学教学和研究事业,由于成绩显著,被收录进了《美国科学名人录》。

吴宪和他的团队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及科学实验,研究结论是中国人的动物蛋白摄入量太少,远小于西方人(以美国人为代表);每日摄入的钙、磷也比西方人少,并有缺乏维生素A、D的可能。吴宪据此得出结论: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普遍体质偏弱和身材矮小的原因,主要不是种族和遗传上的,而是由于膳食质量差,只要加强营养,完全可以得到改善,这就从理论上推翻了西方对中国人体质问题的种种偏见。1929年,吴宪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营养概论》,并于1938年根据当时国民经济情况,制定了我国第一个营养指南——《中国民众最低限度之营养需要》。

吴宪在专业领域里取得斐然成绩的同时,也十分关心时事。他与胡适、丁文江、翁文灏、傅斯年、蒋廷黻等人关系友好,并参与创办了当时国内颇具影响的《独立评论》周刊,他还以“涛鸣”为笔名,在该刊上发表过一些有关时政及社会文化的文章。

吴宪为人谦和,做事认真,富有修养。他曾对同事说:“我的座右铭是三真,即真知、真实、真理。求学问要真知,做实验要真实,为人要始终追求真理。”他有一枚图章,上面刻有12个字:“博学、审问、慎思、试验、明辨、笃行”,这既是他一生的追求,亦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1935年协和医学院老院长离开,新院长未到,经投票选举,吴宪当选为执行院长职务的三人领导小组成员,直到1937年新院长到来。1942年1月,协和医学院被日军占领,被下令解散。吴宪于是隐退家中,“埋首读书、练习书法、整理著作,但抗日之心,未尝或已”。

1944年初,吴宪获悉国民政府希望他到重庆去组建一个营养研究所,十分兴奋,立刻着手准备。该年3月,吴宪告别家人,只身离开北平,前往重庆。途中,他即开始制订建所计划,当他4月10日抵达重庆后,立刻付诸实施,很快在重庆西郊歌乐山南麓中央卫生实验院内将营养研究所建立起来。

1944年8月,吴宪被派往美国,担任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中国代表。1945年抗战胜利后,吴宪回到重庆,向当局汇报了美国之行,并起草了一份进一步扩大发展营养研究所的计划,然后才回北平与家人团聚。

1946年夏,吴宪在北平筹建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担任分院院长兼营养研究所所长,他将分院院址设在了先农坛。

1947年,吴宪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赴英国出席第17届国际生理学大会。他在大会上宣读了论文《脂醇类对蛋白质的变性率》,会后再到美国做进一步的考察学习。1948年1月,他作为访问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内外科医学院生化系学习质谱技术,以了解和掌握同位素技术的应用,为回国后在北京成立人类生物研究所做准备。5月,他参加了第4届国际热带医学和疟疾大会,并向大会提交了一篇关于中国和东南亚居民营养不足情况的论文。

1948年夏秋期间,吴宪曾两次订好回国船票,准备回国,并将购置的书籍和设备先行寄回,但由于码头工人的罢工而都未能成行。后来形势剧变,吴宪改变了想法。1949年1月,他的妻子严彩韵携其二子三女离开北平,经历艰辛、迂回的旅途,于半年后到达美国,全家团聚。

1949年,吴宪被阿拉巴马大学聘为客座教授。1952年10月,吴宪突发心肌梗死,不能继续高强度工作,遂于1953年8月退休,之后在波士顿定居。

吴宪晚年身体不好,退休在家,但并没有放弃研究,且笔耕不辍,写就《科学生活导论》,此书由其夫人严彩韵整理修订,于1963年10月分别以中英文出版。

据中国营养学开创者之一、著名营养学家周启源的说法,吴宪生前在写给他的书信中曾透露,仍想返回北京,而终因疾病缠身,未能如愿。

1959年8月8日,吴宪在波士顿逝世,享年66岁。

尽管吴宪在美国生活多年,但他始终保留中国国籍。

改革开放后,吴宪妻子严彩韵数次回国访问。为了纪念丈夫,继承他的遗愿,促进祖国生物化学事业的发展,她在国内设立“吴宪生物化学教授基金”(1983年筹备,1987年实施),以资助为中国生物化学做出贡献的教授。1993年,她还捐款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成立“吴宪图书馆”,帮助该所购置生物化学最新书刊。

扩展阅读:

曹育:《杰出的生物化学家吴宪博士》,《中国科技史料》1993年第14卷第4期,第30-42页 Mkyn5poUb+cnsS516Dt9szlrpKJRbzviAnC3RHNqM7Bp7uwu1VO25AepRm8bxWt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