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 竺可桢 中国气象学泰斗

竺可桢(1890-1974年),浙江上虞人,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和教育家,中国气象事业和物候学的开拓者。

竺可桢从家乡出来后,就读于上海澄衷学堂和复旦公学,1909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在复旦公学,竺可桢与陈寅恪不仅同班,而且同桌。1910年,竺可桢考取第二期留美庚款公费生,与赵元任、胡适等为同一批,在录取的70名同学中,他排名第28位。竺可桢到美国后,本着农业兴国的理想,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夏,竺可桢考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1917年被接纳为美国地理学会会员,并荣获爱默生奖学金。1918年,竺可桢以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获博士学位。

1918年秋,竺可桢回国,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地学教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称东南大学。因地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又改称中央大学,竺可桢后任该校地学系主任,培养了我国第一批气象学和地理学研究及教育人才,如张宝堃、吕炯、黄厦千、沈孝凰、胡焕庸等。教学之余,竺可桢埋头科研和著述。他充分运用古代典籍中关于物候的记载研究中国古代气候的变迁,取得许多开创性的成果。

1927年,中央研究院设立观象台筹备委员会,分设天文、气象两个研究所,翌年,竺可桢被任命为气象研究所所长。他将研究所气象观测站设在南京鸡鸣山巅北极阁。作为中国气象学权威,竺可桢提出了《全国设立气象测候所计划书》,计划十年内建10座气象台、180个测候所、1000个雨量测候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气象学的发展。1929年,北极阁气象台建成,这是中国人建立的第一个气象台,从此打破了外国人对中国气象事业的垄断。1933年4月,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的倡议,该学会于翌年成立。

1936年2月,竺可桢经陈布雷等举荐,受到蒋介石召见。蒋介石希望他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颇为踌躇,没有当场答应,说要与蔡元培先生商量。因为如果他接任浙大校长,校务繁杂,对学术研究必会造成影响。在各方劝说下,竺可桢于当年4月,离开南京北极阁气象台,到杭州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当时,他提出三项要求,其中有一项是“用人,校长有全权,不受党政之干涉”。

竺可桢本来与当局约定任期为半年,当时他绝没想到自己任浙江大学校长的时间竟长达13年。他接任校长的第二年,七七事变爆发。浙江大学在竺可桢的领导下四度搬迁,辗转2600余公里,最终于1940年初,抵达贵州遵义。遵义地处黔北山区,办学条件极其艰苦,但他秉持培养“合乎今日的需要”“有用的专门人才”的办学方针,力行“求是”校训,终于使浙江大学在困境中崛起,成为“东方的剑桥”。据不完全统计,在当年浙大任教和求学的师生中,后来有50人当选两院院士,走出了不少如李政道、程开甲、王淦昌、谷超豪、施雅风、叶笃正这样的科学界精英。

1938年5月30日,竺可桢拒绝了张晓峰(其昀)、陈叔谅(训慈)带来的陈布雷要求他加入国民党的表格,后又拒绝过几次。1944年,蒋介石使出凡是大学校长必须是党员的独特做法,这才使竺可桢勉强成了国民党党员,且后来还被选为中央委员。

竺可桢坚持学术独立、教育独立,力排政治干扰,维护学术和教育的尊严。在民国时期各高校中,浙江大学的学生运动风起云涌,令人瞩目。当时影响很大的费巩失踪案、于子三被捕被迫害致死案都发生在浙江大学。在民主爱国的学潮中,竺可桢始终站在进步学生一边,保护浙大师生的爱国正义行动。他“爱生如子”,每当有学生被捕,他都要到监狱探望,并千方百计营救,因此深受浙大学生爱戴。1949年3月,竺可桢六十岁生日。3月6日,浙大学生自治会为他举行祝寿晚会,赠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了4个字:“浙大保姆。”

1948年底,国民党败局已定,拟订南撤计划,教育部也制订了各大学合并及迁移计划。教育部部长杭立武多次劝说竺可桢前往台湾,并给他送来了旅费;傅斯年还从台湾来电,邀请他去台湾大学;国民党政府曾连发三道命令,强令他去台湾。他都没有理会。

与此同时,中共也在做争取竺可桢的工作。中共以“中国共产党杭州工作委员会”的名义,给一批进步人士写信拜年,并希望他们留下参加新中国的建设。竺可桢是收信人之一,但他毕竟“对共产党办学方针毫不了解”(这是他在后来的“思想自传”中的说法),因此内心不无彷徨。4月28日,他接到杭立武的一封电报,要他立即到上海去,他就借着这个由头只身去了上海。4月30日,他见了杭立武,杭让他去台湾或广州,但他没有答应。

竺可桢隐居在上海的中央研究院机构内,没承想有一天他竟在这里与蒋经国不期而遇。蒋经国当即力劝他到台湾去,并马上要为他买机票,但竺可桢还是回绝了,两人不欢而散。

竺可桢为人治学都十分严谨,他留下的日记就是很好的证明。他在1949年前后的日记,可以说是他当时心路历程的最好记录。竺可桢留在大陆,很大的原因是对国民党的失望,国民党“不自振作,包庇贪污,赏罚不明,卒致有今日之颠覆”。他对共产党并不了解,但他亲睹了人民解放军进入上海秋毫无犯,心中还是十分感动的。他在日记中写道:“解放军在路边站岗,秩序极佳,绝不见欺侮老百姓之事。”于是,他在日记中写下了心中的希望:“解放军之来,人民如大旱之望云霓,希望能苦干到底,不要如国民党之腐败;科学对于建设极为重要,希望共产党能重视之。”

正是有了这样的希望,竺可桢高兴地接受了共产党的邀请,于9月到北京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11月,竺可桢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副主席等职务。

竺可桢于1956年领导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并一直兼任主任职务。他多次指出:要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发展国民经济,必须开展大规模的综合考察工作。综合考察应为国家和地方编制国民经济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竺可桢于1959年和1961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两篇关于治沙的文章,一篇是《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另一篇是《向沙漠进军》。在他的倡导下,设置了6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3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古、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

通过新旧中国的对比,竺可桢相信: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于1962年以72岁的高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竺可桢虽承担许多行政领导工作,但始终没有放弃科学研究,因此直到晚年,他仍有科研论文问世,如1961年的《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1964年的《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1972年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这些论文的学术水平较高,尤其最后一篇,是他数十年深入研究历史气候的心血和结晶,在国内外影响都很大。日本气候学家吉野正敏说:“在气候学的历史中,竺可桢起了巨大的作用……经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他所发表的论文,仍然走在学术界的前面。”

我国有着悠久的观测物候的历史,而竺可桢将物候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被誉为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他从1921年起就系统观察和记录物候。1961年,在竺可桢的指导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了《中国物候观测方法(草案)》,确定国内共同物候观测种类:木本植物33种、草本植物2种、动物11种。1963年他和宛敏渭合著的《物候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物候学的专著。

由于周恩来的保护,竺可桢在“文革”中没有直接受到冲击。但由于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科研,他的内心还是痛苦的。

1974年2月6日,竺可桢在病床上写下了最后一篇日记。除了记录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风力和阴晴情况外,还旁注了两个字:“局报”,也就是说,这个天气情况是根据广播里气象局的预报记录的,而以前天气情况都是他自己亲自测定的。翌日,竺可桢病逝于北京,享年84岁。临终前,竺可桢决定把以女儿名义存的一笔钱作为党费交给组织。原来从1966年起,竺可桢便以女儿名义把每月工资的三分之一存进银行,7年存款已逾万元。这笔巨额党费,表现出这位气象学大师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扩展阅读:

李玉海:《竺可桢年谱简编》,气象出版社2010年版 inOwTn9PeDrsvJhE2oNSwncFb7DfgXx8yppV4bg7vvnrpzZSe1VS28T+GXaH8S7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