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德榜(1890-1974年),福建闽侯人,化学家、实业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中国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是第一届院士中少有的实业家。
1903年,侯德榜得姑妈资助入福州英华书院学习,190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其间,他目睹外国工头蛮横欺凌码头工人,产生了强烈的爱国心。1907年考入上海闽皖铁路学堂,毕业后在津浦铁路上干了一段时间的实习生。1911年,侯德榜辞职考入清华高等科,曾以创纪录的10门功课1000分的成绩誉满清华园,1913年赴美留学,入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1917年获学士学位。
本着实业救国的理想,侯德榜随后入美国纽约普拉特专科学院学习制革,获制革化学师证书。1918年,侯德榜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继续研究制革,1919年获硕士学位。两年后,以论文《铁盐鞣革》获该校博士学位。
1921年10月,侯德榜学成回国,但他没有往制革方向发展,而是应我国化学工业开拓者和奠基人范旭东之聘,任塘沽碱厂的总工程师。同时,他还兼任北洋大学教授。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亚交通梗塞。我国所需纯碱原本都是从英国进口的,这时供应中断,使得我国一些以纯碱为原料的民族工业难以生存。1917年,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决心打破洋人的垄断,在天津塘沽创办了永利制碱公司,生产中国的纯碱。工厂办起来后,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工厂的机器始终无法正常运转。当他得知在美国学习的侯德榜后,写信派专人送到美国,诚邀他:“学成回国,共同创办中国的制碱工业。”
当时,制碱技术为西方国家大企业所垄断,对于侯德榜而言,一切都得靠自己摸索。他全身心投入工作,不断试制,不断改进,经过5年艰苦的努力,终于不负众望,于1926年6月生产出了第一批洁白的纯碱。同年8月,永利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并被誉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此后,永利的产品不但畅销国内,而且远销日本和东南亚。1927年起,侯德榜在永利制碱公司任总工程师兼塘沽碱厂厂长。
为了打破西方国家对制碱技术的垄断,同时也是为了“发扬炎黄子孙兼善天下的风格”,侯德榜用英文撰写了《纯碱制造》一书,作为美国化学会丛书之一,于1933年在纽约出版。这部化工巨著第一次彻底公开了索尔维法制碱的秘密。美国著名化学家威尔逊教授称这本书是“中国化学家对世界文明所做的重大贡献”。此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全球范围内出版,对推动世界制碱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934年,永利公司为了“再展化工一翼”,决定建设同时生产合成氨、硝酸、硫酸、硫酸铵的南京永利铵厂,以满足化肥生产的需要,并任命侯德榜为厂长兼技师长(即总工程师),全面负责筹建。他按照“优质、快速、廉价、爱国”的原则,对引进关键技术、招标委托部分的重要设计、选购设备、选聘外国专家等做了周密的部署,仅用30个月,就于1937年1月建成了这座重化工联合企业,并一次性试车成功,顺利投产,在技术上,该企业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南京永利铵厂可年产一万吨硝酸铵,同时能够制造几万吨烈性炸药。
不久,发生七七事变,日本侵略军逐渐逼向南京,侯德榜拒绝了日本人的“合作”要求,毅然组织职工紧急拆迁设备,并将人员和资料一同送往内地,但能拆走的仅仅是一部分。随着沿海地区的沦陷,范旭东、侯德榜等含辛茹苦创建的天津永利碱厂、南京永利铵厂、久大精盐厂等相继落入日寇手中,日本三菱公司抢占了工厂后,将永利改名“永礼”。日本三菱公司后来干脆将南京永利铵厂制造硝酸的设备搬到了日本。
一切只得从头开始。1938年,永利公司在川西五通桥筹建永利川厂,范旭东再次任命侯德榜为厂长兼总工程师。由于当时内地井盐的价格要比沿海的海盐贵几十倍,用传统方法制碱成本太高,无法维持生产。于是,侯德榜于1938年率队赴德国考察,准备购买新的制碱专利,但对方提出“产品不准向东三省出售”等辱国条件,公然否定东三省是我国领土。侯德榜毅然决然地中止了谈判,发愤图强,开始自行研究新的制碱方法。
由于当时中国缺乏可以用来研究的实验室,侯德榜携带着两份专利说明书去了美国,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为新法制碱试验制定了总体规划。手下一部分人在香港做试验,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在上海(租界)搞扩大试验。
侯德榜回国之后,与永利的工程技术人员一道,认真剖析了氨碱法流程,并成功开发出了一种独特的新型制碱工艺,经过上千次的试验,终于在1940年获得成功。这个新工艺使食盐的利用率从70%一下子提高到96%,也使原来无用的氯化钙转化成氮肥氯化铵。
1943年12月,中国化学会特将第十一届年会安排在永利川厂举行。成员们一致同意将这一新的联合制碱法命名为“侯氏联合制碱法”。所谓“联合制碱法”中的“联合”,指该法将合成氨工业与制碱工业组合在一起,可以省去庞大、耗能高的石灰窑,也可以取消氨碱法中所用的蒸馏设备,同时可以生产出工农业所需的两种产品——纯碱和氯化铵,并且不会产生废液,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由于这种方法在投资和产品成本上相较于分别建厂可大幅度降低,联合制碱法很快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不久,范旭东逝世,侯德榜继任总经理,全面领导永利化学工业公司的工作。侯德榜虽然身为实业家,但他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因此在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中,他是绝无仅有的一位实业家。他还先后被英国皇家学会、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聘为荣誉会员。1948年3月,侯德榜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从40年代起,永利公司开始向国外输出制碱技术,侯德榜先后为南非、巴西、印度等国设计、建造制碱厂。1947年,侯德榜受聘兼任印度塔塔公司顾问,先后5次赴印度指导改进该公司碱厂的设备和技术,深获印方好评。
1949年4月,南京解放。由于侯德榜素来不关心政治,对共产党也没什么了解,因此面对急剧变化的局势,他感到十分迷茫。这年5月,印度塔塔公司又发来邀请,正在无所适从之际,侯德榜于是第5次前往印度。
侯德榜是一名爱国者,虽然身在印度,但心却时刻记挂着祖国。他高超的技术,得到印度方面的充分认可,因此塔塔公司曾欲出年薪10万美元,聘请他担任总工程师,但他却以爱国反帝之心、实业救国之志回绝了印方的邀请。当得知国家副主席刘少奇亲临塘沽碱厂视察、邀请他回国的消息后,他归心似箭,冲破重重阻挠,历时50天,绕道泰国、中国香港、韩国赶回北京。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聂荣臻亲自到车站迎接。
侯德榜回到北京后,周恩来亲临北京东四七条16号永利办事处看望他,对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几天后,毛泽东主席也接见了侯德榜,详细倾听了他对振兴工业的意见,并对他说:“革命是我们的事业,工业建设要看你们的了!希望共同努力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侯德榜于1950年出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重工业部顾问,当选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副主席。1952年,任公私合营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总经理。
中央领导对侯德榜的重视和期望,让他感到非常兴奋。这兴奋里面,不仅有知遇之感,更重要的是看到了国家发展的希望。因此,他日夜工作,不仅向中央领导人介绍了“永利公司建设十大化工企业的设想”,而且还提出了“对复兴工业的意见”等多项建议。他参与了全国化学工业和科技事业的许多重要决策,领导了化工行业许多重大科技活动。如1958年,他提出了用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化肥的工艺设想,亲自领导示范厂的设计、施工、试验和改进,1965年获得成功。当时根据碳化法合成氨建立的小氮肥厂,对我国农业增产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1955年,侯德榜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3年,他加入民主建国会(民建),并当选为第一届、二届民建中央常委。1957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任化学工业部副部长。
“文革”中,侯德榜虽然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但靠边站了。他就在家中默默地编写科普读物《酸和碱》。
1974年8月26日,侯德榜在北京病逝,终年84岁。
王樵裕等:《中国当代科学家传》第一辑,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