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文灏(1889-1971年),字咏霓,浙江鄞县人,地质学家,对中国地质学教育、矿产勘探、地震研究等有杰出贡献。他后来弃学从政,官至国民政府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因此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学问做到院士,当官做到总理”的人,也是第一届院士中三个被中共列为第一批“战犯”的院士之一(另两个是王世杰、朱家骅)。
1902年,时年13岁的翁文灏考中秀才,但当时欧风东渐,因此他并没有沿着科举这条路走下去,而是去了上海,进入震旦学院学习。1908年,他以第7名的成绩考取浙江省官费,赴比利时鲁汶大学留学,专攻地质学。因为当时中国人对矿产资源了解很少,他是想通过科学和实业来实现振兴国家的抱负。1912年,民国成立,翁文灏十分感奋,在《自订年谱初稿》中有如下记述:“政局之革新,国势复振,期望甚殷。”同年,他以论文《勒辛地区的含石英玢岩研究》获地质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获地质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人。
1913年底,翁文灏学成归国。回国之初,英国人要在中国开发煤矿资源,拟以高薪聘请他担任总工程师。此时翁家已家道中落,但翁文灏决心以所学报国家,毫不犹豫地谢绝了这丰厚的报酬。他到北京任工商部地质研究所唯一专任的讲师,次年升任教授。地质研究所由当时在工商部地质科任科长的丁文江提议创办,其实质是一所培养地质人才的高等专科学校。
1915年,翁文灏参加留学生文官考试,名列矿科第一。同年到北洋政府农商部任佥事。1916年,地质研究所改为地质调查所,丁文江任所长,翁文灏任矿产股股长。为了取得第一手地质资料,他曾赴直(河北)、鲁、豫、陕、甘、苏、浙、赣、奉(辽宁)等省进行调查,并与丁文江合著出版了《中国矿业纪要》。
1921年,翁文灏任地质调查所代所长(1926年6月实任)。地质调查所是中国地质人才的摇篮,中国第一代地质工作者多出自这里。翁文灏还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授,并曾代理校长。他还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创会会员之一,后来长期担任会长。1928年,罗家伦任清华大学校长之后,增设地理学系,并聘请翁文灏为系主任。在翁文灏的努力下,短短几年时间里,清华大学地理系迅速成为国内重要的地质人才基地。
翁文灏对中国地质学的贡献,可以从他创造的多个“中国第一”中充分显示:第一位地质学博士、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的学者、编成第一张着色的全国地质图、主导发现及开采中国第一个油田——玉门油田、建立中国第一个现代地震台和第一个地震研究室、第一位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会议的地质学者……因而他被誉为中国现代地质学、地理学、地震学的创始人。翁文灏的学术文章和著述有:《中国矿产志略》《中国地史浅说》《中国地质构造对地震区分布之影响》《中国山脉考》《中国的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之地壳运动及火山活动》《中国地理学中的几个错误的原则》《甘肃地震考》《地震》《锥指集》等。这里面很多都是开山之作,在中国乃至世界地质史上都有着崇高的地位。翁文灏在科学研究方面最有世界性影响的贡献,则是他通过对中国东部造山运动的观察,提出的“燕山运动”理论。
作为学者,从政并非翁文灏所愿。国民政府早有任命他为教育部部长的意思,但他婉言谢绝了。1932年,蒋介石邀请当时著名的学者到庐山谈话,翁文灏也在被邀之列。谈话后,蒋介石对他印象极好。因此,这一年国民政府在军事委员会下设国防设计委员会,蒋介石将当时学术界的不少一流学者都网罗了进去,提名翁文灏担任秘书长,而蒋介石自己兼任委员长。因为这个机构是在日本侵略中国日益加紧的形势下成立的,旨在举全国之力抵抗日本,翁文灏义不容辞,就接受了。
1934年,翁文灏乘车赴浙江考察石油途中遭遇严重车祸,导致昏迷。可能是浙东同乡的缘故,蒋介石十分关心,亲自下令调派全国最好的医生前往全力抢救。翁文灏后来转危为安,成功度过危险期。这件事改变了翁文灏对从政的态度,使他对蒋介石有了知恩图报之情,也最终促使他走上了政治舞台。他曾有诗云:“清勤鹤立官僚浊,拙朴心非利禄求。”这应该是他内心真实的写照。
1934年初,国防设计委员会改为资源委员会,统辖战时中国的工业,尤其是军火生产,翁文灏仍为秘书长。1935年蒋介石自任行政院院长,任命翁文灏为行政院秘书长。1937年,翁文灏出任经济部部长,在抗战期间主管中国战时的工业生产及经济建设。他后来还兼任战时生产局局长。资源委员会在翁文灏的领导下,不但支撑了中国的抗战,而且为战后的中国工业现代化打下了基础,培养了大批人才;不仅为抗战胜利,也为国家日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国民政府中,翁文灏素有清官和能吏之名,但他将全部精力用于行政中一个个具体问题的处理上,并不能改变所效力的政府覆灭的命运。1948年5月,翁文灏应蒋介石之邀,出任国民党“行宪”后第一任行政院院长。胡适对他颇为看好,表示“希望翁先生用多年来积学的精神和方法,开中国政治上的新风气,打倒空谈,不科学的空谈”。著名报人储安平则不看好,他在《观察》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希望翁氏来转捩乾坤,改变一个局面,那假如不是一种幻想,就是一种奢望了。”果然,翁文灏虽然十分卖力,在任内秉承蒋介石旨意,主持货币改革,推出金圆券以取代法币,并以行政方法意图控制物价,但结果却造成金融失调和恶性通胀,翁文灏因此声名大坏,仅干了6个月零两天,便与整个内阁一起来了个总辞。
这时,国民党在战场上接连失败,形势日益险恶,蒋介石要求政府官员眷属首先撤退,翁文灏便将父亲、妻子及大儿媳等家人送到了台湾,自己只身留在南京。
1949年初,蒋介石下野。翁文灏于2月任李宗仁之总统府秘书长,想为国共和谈出点力。但到5月,和谈失败,翁文灏便辞去了秘书长之职,但这时他没有到台湾,而是经香港去了法国。他应该是对国民党彻底失望了。离开南京的前夕,地质调查所的所长李春昱来访,告诉他地质调查所的人员都想留下来。翁文灏并未阻拦。
翁文灏虽然于1948年11月辞去了行政院院长职务,但这年12月,中共宣布的43人战犯名单中,翁文灏赫然在列,且位居第12。资源委员会委员长孙越崎决定与国民党决裂,留在大陆。他俩是多年好友,无话不谈。翁文灏对孙越崎的想法表示理解,但他指着报上的战犯名单说:“你们可以留,我只有去台湾。”
但实际上,共产党对翁文灏还是了解的。上海解放的第3天,陈毅在与翁文灏原来的下属——资源委员会的员工谈话时,就对翁文灏的去向表示了极大的关心,陈毅说:翁文灏是个书生,不懂政治,即使他在国内,我们也不会为难他的。正在海外飘零而且从心底里不愿做“白华”的翁文灏听到这段话,自然十分激动,下定了回归的决心。
经过种种努力,1951年2月28日,翁文灏终于乘飞机离开法国,当天下午抵达香港。经有关方面的协助,翁文灏次日乘船经澳门进入广州,3月7日抵达北京。
翁文灏于1954年任政协委员,月工资为240元,政协还分配给他一套雅致的四合院。1956年,他加入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也是这一年,毛泽东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论及应该如何团结“善意地向我们提意见的民主人士”时,专门点到了翁文灏,说他是“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翁文灏除了参加政协的各种会议及组织的各种学习、参观和视察活动外,还翻译了上百万字的外国地质学著作。这一时期他还写了许多诗词,其中不少作品是为赞扬新中国取得的成就而作。如他在《八声甘州·赞新邦》中,这样写道:“更到江南视察,见惊人建设,治水开山。引钱江电力,沪渎利潺潺。广排灌,农功攸赖,丰稻棉,衣食过阳关。真堪喜,丰功伟绩,正向前攀。”
在“文革”中,翁文灏得到特殊的保护,因而只受少许冲击。1969年10月1日,他参加了国庆20周年纪念活动,登上天安门观礼台,观看游行盛况。但他的长子翁心源,著名石油工程师,在翁文灏回国的问题上曾做了许多工作,却于1970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在湖北潜江五七干校自杀身亡。这对暮年的翁文灏打击极大。
1971年1月,翁文灏在北京病逝,享年82岁。
翁文灏一生喜好藏书,生活朴素。他去世后,根据遗嘱,他的所有藏书及其他遗产都捐赠给了国家。
李学通:《书生从政:翁文灏传》,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