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华(1890-1979年),字润章,河北昌黎人,物理学家。
李书华在数理组的院士中,有两个“最”:一是资格最老,因为他年纪最大;二是著作最少,到他当选为院士时,他的所有学术著述仅有两篇在博士时代发表的论文,这在首届院士中是绝无仅有的。李书华在大陆的名头不是很响,这与他后来移居海外有关,但他确实是中国现代科学界的元老之一,对中国现代科学发展有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
1912年,李书华从位于保定的直隶高等农业学堂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本可获得省官费到日本留学,但他听说国民党元老李石曾等在北京创办留法俭学会,便申请转往法国留学,获得批准,于是他便成了留法俭学会第一班学生之一。李书华在北京留法预备学校补习法语七八个月后,成为首批由俭学会资助的学生,于1913年初赴法国留学。他后来长期追随李石曾,正是由于这一段渊源。
法文过关后,李书华于1915年入图卢兹大学农科学习。1918年农科毕业,留校继续攻读物理学。翌年夏,转往巴黎大学深造,先后师从李普曼(190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习电学,师从居里夫人(190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读放射学。1922年,在皮兰(192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指导下做实验。能够师从这么多世界级物理大师,并以最优等成绩毕业,他的智力自然绝非一般。李书华的博士论文《极化膜的选择渗透性》,以扎实的实验数据、独特的见解,获评最优等级论文,并全文发表在法国《物理学报》上,主要数据与观点则被《法国科学院周刊》转载。他因此获得法国国家理学博士学位,从而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位获得该学位的学者。
1922年9月,李书华回到北京,应蔡元培之邀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此时国内物理学尚属草创时期,正如吴大猷在《早期中国物理发展之回忆》一书中所写的,“根本没有任何传统,没有人,没有经费,也没有学生可以跟着成长”。李书华很快为本科一、二年级学生编写了一本《普通物理实验讲义》,并于1923年由北大出版,是中国最早的大学普通物理实验教材之一。当然,这本教材的内容相对浅显,因此在后来评选院士时,并没有将它列入李书华的科研成果。1925年,李书华被选为北京大学教授会评议员,1926年出任物理系教授会主任(即系主任)。在李书华及其同人的努力下,北大物理系成绩斐然。1927年,《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三次报告》评论说:“国立北京大学……首推物理系……询为全国名校之冠。”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中法大学代理校长李石曾遭段祺瑞政府通缉,李书华出任中法大学代理校长之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蔡元培、李石曾都是在中国教育界有影响力的大佬,受法国的影响很深,因此在他们的极力主张下,中国仿照法国教育模式,实行大学院制度:教育部改称大学院,由蔡元培任院长;北平的国立九校和天津北洋大学则合并成立北平大学,李石曾为校长,李书华任副校长,后又任代校长,成为北平大学区的行政主管。
然而,就在这时,蔡元培与李石曾这两位交谊深厚、合作密切的教育界元老的关系,却产生了裂隙,学界形成蔡、李两派。蔡元培主持的中央研究院在南京成立不久,李石曾也宣告在北平成立北平研究院。李书华因与李石曾关系更加密切,这时他就离开了北大,担任北平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名义上是李石曾,但李书华是实际负责人,主持日常事务。北平研究院筹设于1928年,1929年9月正式成立。开始,李书华还兼任物理所所长,后来物理学家严济慈学成回国,才改由严济慈担任所长。
李书华主持北平研究院达20年,可以说是贯穿了北平研究院的始终。北平研究院先后成立了物理所、镭学所(1945年底改为原子所)、化学所、生物所(1933年改为生理所)、药物所、动物所、植物所、地质所、史学所等,各所虽有长短,但总体上成果卓著,为中国现代科学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成绩最突出的还是物理所,其成就要远远大于中央研究院物理所。吴大猷认为,该所是中国物理人才培养和物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机构,在1937年以前,其成果“以‘量’来说,在中国算是第一的”。
1938年,北平研究院迁至昆明,研究并未中断,研究方向则转到应用方面,其研究成果为我国抗战胜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48年9月,为纪念成立19周年,北平研究院特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第二届学术会议。李书华在会上颇为自豪地说:“我们办独立研究院最初的目标,就是要发展中国的科学研究。先使中国科学研究由‘无’变为‘有’,再进一步由‘少’变成‘多’,由‘粗’变成‘精’。办研究院将近二十年的结果,可以说已经达到原定的目标。”
与蔡元培主持的中央研究院奉行兼容并包政策,留美、留欧甚至留日学生都置身其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石曾、李书华主持的北平研究院,无论是各所主持人还是研究人员,几乎是清一色留法出身。北平研究院也就有“留法学生俱乐部”之称。
李书华被戏称为“政治科学家”,因为他处世较为圆通,与各方面的关系都不错。虽然中央研究院与北平研究院的关系非常微妙,但李书华并未受到影响。历届中央研究院评议员的名单中,都有他的名字。1943年夏,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叶企孙辞职回西南联大,代理院长朱家骅约请李书华继任,傅斯年也在旁边盛情邀请,于是李书华得以同时兼顾两个研究院,直到1945年萨本栋接替,他才辞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的职务。他在两个研究院建立了良好的人脉关系,因此在1948年顺利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像李书华这样的性格,自然也不会与国民党作对,更何况还有李石曾这样与国民党有深厚关系的一直提携他的恩师。早在1930年,他就当选为国民党立法委员;是年11月,蒋梦麟辞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之职,一时教育部部长一职出现空缺,蒋介石只好亲自兼任教育部部长,而这时的教育次长就是李书华,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则是常务次长。1931年6月,李书华进一步被任命为教育部部长。他在任内做了一件值得一书的事情:任命梅贻琦为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上任后,不负众望,励精图治,使清华大学从此蒸蒸日上,可谓人尽其才。
陈布雷在他的回忆录中称李书华“笃实长厚,初相遇犹不相知,继则性情浃洽”,自认为与他“同为书生本色,遂极相得焉”。陈布雷是蒋介石的亲信,他这番话,应该也部分反映了蒋介石对李书华的印象。也正因如此,李书华后来还于1945年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47年当选为“国民大会”代表。
李书华与国民党有着如此深厚的关系,在神州政权更迭之际,自然只有出走一途。李书华在他的回忆录中称,他当时不忍与父亲分别,是他父亲“坚令”他离开。他于1948年12月21日乘坐国民党抢运北平学人专机,与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平图书馆馆长袁同礼、清华教授杨武之(杨振宁父亲)等一起离开已被解放军包围的北平。开始,李书华还在广州设立北平研究院办事处,但解放军摧枯拉朽般向南推进,他不得不解散北平研究院,在台湾作短暂停留后,便以领取法国政府颁发给他的奖章为由,乘船赴法国,从此滞留海外。
此前,李书华因一直做行政工作,没有时间从事科研;到海外后,他以花甲之年,开始人生第二次科学研究生涯,先是在法国,后来在美国,从事大分子研究,并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很有质量的学术论文,声誉卓著。由此也可见,他的科研功底还是很深厚的,以前没有科研成果,是因忙于学术机构的行政管理,因而被人戏称为“政治科学家”也就不难理解
。
晚年,李书华长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供职,并没有回到中国台湾地区,但他与台湾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在台北《传记文学》上连载回忆录。回忆录后结集为《碣庐集》出版。“碣”者,“碣石”也,出自《禹贡》“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碣石山就在他的老家昌黎。李书华以此来表达深沉的思乡之情。
1979年7月5日,李书华在纽约逝世,享年89岁。
需要特别提一下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院本部是以北平研究院为基础组建的。
李书华:《李书华自述》,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