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们再来看看中央研究院各所去留的情况。

在国民党败局已定,政权岌岌可危的情况下,1948年11月30日与12月4日,朱家骅在南京鸡鸣寺一号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连续召开“在京人员谈话会”,讨论中央研究院及其人员的去留安排。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兼物理所所长萨本栋主持会议,在南京的7个研究所的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傅斯年、李济、陶孟和、姜立夫、陈省身、张钰哲、俞建章、罗宗洛、赵九章等参加了会议,紧急商定了几条应对措施:

立即停止各所的基建工程,原备木料全部制成木箱以备搬迁之需;各所尽快征询同人意见,做好迁台准备。眷属可自行疏散,或于十日内迁往上海,可能出国者尽量助其成;南京地区文物、图书、仪器、文卷等先行集中上海,由安全小组封存,伺机再南运台湾。会议之后,各所组织人员携公私物资陆续向上海集结,“静观待变”。

此时庄长恭坚辞台湾大学校长一职,并不管不顾地从台湾回到了上海。中央研究院既已决定迁台,朱家骅便与傅斯年商量,请其接任校长一职,第一为中央研究院迁台预先布置,第二为中央研究院与台湾大学合作做准备,第三则是为迎接国内学人赴台而预先安排。傅斯年答应了。12月15日,国民政府发表了任命傅斯年为台湾大学校长的公告。但傅斯年这时还没空到台湾上任,他正忙着实行“抢救学人计划”及史语所的搬迁。

然而,中央研究院的迁台计划却很不顺利。

第一个向朱家骅提出挑战的是社会科学所的陶孟和。他在11月30日的会议上,就对朱家骅说:“搬不搬要同全所同人商量,以多数人意见为依归。”陶孟和对国民党的腐败与反动十分失望,因此他回到所里开会讨论搬迁事宜。会上他做同事的工作:“共产党来了,只要能把国家搞好,我们应该欢迎;即使我被撤职乃至杀头,为国家着想,也应该欢迎。……咱们不去台湾,只要大家表达意见,我扮‘三花脸’和朱去争。”会上,社会科学所并未就“搬迁”问题达成共识,于是陶孟和采用记名投票表决,结果以反对迁移多一票的结果决定不迁。

12月9日,中央研究院在大陆最后一次召开院务会议,对迁移作了最后一次指令。会场气氛很紧张。陶孟和首先在会上表态:“我征求了全所同人的意见,走与不走由大家投票表决,最后全所人员以多一票的结果,决定不迁。”

陶孟和在中央研究院资望颇高,他的态度对院内其他不愿搬迁者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据社会科学所的彭泽益回忆说:地质研究所、气象研究所和紫金山天文台三个单位,看到社会科学研究所反对搬迁,也按兵不动,并同陶孟和取得联系,一致抵制搬迁。

地质所在社会科学所的带动下,也在物资设备启运前夕提出拒绝搬迁的意见。当时,地质研究所所长李四光在抗战结束后出国养病,由研究员俞建章代理所长。朱家骅学地质出身,与地质所有很深的联系,与李四光的私交颇深,对地质所也期望甚殷。但地质所人员经过商议,达成反搬迁共识,并致函向李四光说明。而李四光对于地质所搬迁一事,也不赞同。

物理所也不愿搬迁,他们采取了“消极抵制”的策略。当时物理所研究员钱临照兼任代理总干事一职,他希望由物理所带头装运,便三天两头到所内催同人赶紧装箱。但钱临照年轻压不住阵脚,物理所的同人们并不想去台湾,所以就采取“磨洋工”的办法:白天装箱,晚上再把箱子打开,把东西拿出来,重新放回去,所以是天天装箱,但实际上天天没装。就这样,物理所所有的图书、仪器设备完整地保留在南京。

中央研究院在沪各研究所基本上都反对搬迁,并开展了护院斗争。

整个中央研究院,下属13个研究所,加上筹备中的近代物理所以及总办事处,共计15个单位500余人,只有总办事处、史语所和数学所3个单位50余人去了台湾,其余各所全都整建制留在大陆。3个单位去台湾的情况如下:

总办事处一共有50余人,去台湾的只有20余人。

历史语言所是中央研究院中人数最多的单位,由于傅斯年的亲国民党态度以及他强悍的作风,因此是去台人数最多的所。但即便如此,到台湾去的也只是部分人员。史语所共有41位研究人员,20位去了台湾(另有2位赴美);行政人员26位,仅6位去台。吴定良、郭宝钧、逯钦立等,包括傅斯年十分倚重并看好,在其赴美期间代理所务的夏鼐也留在了大陆。

说起来数学所也算是成建制去台湾的,但具体分析一下,可以知道并非如此。数学所原有研究和行政人员18位,只有4位研究人员和1位行政人员到了台湾。而更令国民党哭笑不得的是,数学所所长姜立夫在完成搬迁任务后,竟借故离开台湾,又回大陆去了。

除了上述总办事处、史语所和数学所三部分人之外,偌大一个中央研究院就还有2人去了台湾:一个是植物所研究员李先闻,也是院士,但他不是被国民党“抢救”到台湾去的,而是早在1947年就应台湾糖业公司之聘去了台湾;还有一位是地质所研究员陈恺。

1949年4月,南京解放;5月,上海解放。中央研究院的大部分人员、图书、仪器等最终都留在了大陆,成了新中国发展科学事业的基础和重要力量。

中央研究院到台湾去的院士和研究所实在太少,台湾“中研院”在书写这一段历史的时候,也很客观地说该院在台湾只有“一个难以启齿的微薄基础”。

总体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949年中国政权更迭前夕的人才争夺战,共产党方面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S257jCxTjhy3ZdXhqG/ZNbM0fJG6F4gtK8pBpmOBMOr6fjDyxtq3t99OIMuV8ZG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