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成功选举,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次院士选举秉持学术独立自主精神,纯粹以学者个人之学术造诣与在学界的贡献为衡量标准,不受学者个人之政治立场影响,保证了选举的公正性。郭沫若的成功当选,就是超越政党政治,看重学术本身的最好例证。
当然,这次选举也不是一点问题没有。当时史语所代所长夏鼐在选举后给傅斯年的信中,就透露了一些:此次评议会所作之事,为选举院士而已。名单发表后,外界一般意见,以为较候选人名单为佳,以其标准似较严格也。唯有少数人批评其缺点:①遗珠甚多。②当选者中,中央研究院同仁及有关人物过多(此以“近水楼台”之故,自所不免)。③老辈中有许多早已不做研究工作,且年轻时亦未曾有重要贡献之研究工作,所谓“科学界中的政客”,虽有院士资格第二项可言,但嫌所占比例太高,然此等见仁见智,各人之看法不同也。
客观地说,这次院士选举虽有人认为“遗珠甚多”,但总体上应该说这次选举是成功的,当选的院士代表了中国当时最高的科技水平。
中央研究院从1928年正式成立,到1948年选举第一届院士,完成国家学院体制创建,正好20周年,朱家骅对此自然成就感满满。虽然当时时局动荡,他还是热情高涨地结合第一次院士会议,操办中央研究院20周年院庆。
经过几个月的筹备,中央研究院成立第二十周年纪念会暨第一次院士会议于1948年9月23日在南京鸡鸣寺中央研究院礼堂开幕。当时,18位院士正在国外,还有吴稚晖、陈寅恪、梁思永等十多位告假,共有51位院士莅临大会,蒋介石、何应钦等要员以及张伯苓、顾毓琇、吴贻芳等教育界名流也参加了开幕礼。参加会议的院士都佩戴着由人文组院士梁思成设计的“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士”正方形合金徽章,并获得由书法家沈尹默书写的当选证书。
蒋介石在会上首先致辞,说了一些希望诸君提高学术水平、流布学术成绩,提倡科学合作,与列国学院沟通其学术,为国家建设致力之类的话。当时前方战事正紧,蒋介石致辞后即先行退场。
1948年9月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会议合影
第一排左起为:萨本栋、陈达、茅以升、竺可桢、张元济、朱家骅、王宠惠、胡适、李书华、饶毓泰、庄长恭;
第二排左起为:周鲠生、冯友兰、杨钟健、汤佩松、陶孟和、淩鸿勋、袁贻瑾、吴学周、汤用彤;
第三排左起为:余嘉锡、梁思成、秉志、周仁、萧公权、严济慈、叶企孙、李先闻;
第四排左起为:杨树达、谢家荣、李宗恩、伍献文、陈垣、胡先骕、李济、戴芳澜、苏步青;
第五排左起为:邓叔群、吴定良、俞大绂、陈省身、殷宏章、钱崇澍、柳诒徵、冯德培、傅斯年、贝时璋、姜立夫。
朱家骅作为中央研究院代院长及大会主席,做了一份长长的报告。
在发言的代表中,大多对完成院士选举表示祝贺,并对中央研究院的发展提出了希望。作为院士代表的胡适在发言中就说:“不是我们挂方牌子作院士,只坐享其成;或者下半世纪也靠自己成绩吃饭,而不继续工作。中央研究院不是学术界的养老院,所以一方面要鼓励后一辈。我们可以够得上作模范,继续工作,才不致使院士制度失败。第二,多收徒弟。今天我们院士中,年纪最轻的有两位算学家,也是四十岁的人了。我想我们这一点经验方法已经成熟,可以鼓励后一代。再寄希望以后二十年,二百年,本院这种精神发扬光大起来。愿互相勉励。”
当时,国民党在大陆的政权,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危在旦夕。到1948年底,蒋介石已在做迁移台湾的准备。其中有一条,就是抢夺人才,他要把中国顶级的人才召唤到台湾去,为他“反攻大陆”的图谋服务。因此,新鲜出炉的中央研究院院士,马上就要面临历史的选择。
那么蒋介石的如意算盘能不能实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