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临证药对

黄韬在治疗失眠中根据八纲辨证给予个性化治疗,根据相使相须的理论,临床常用以下药对增进疗效。

1. 麻黄-桂枝

麻黄、桂枝性温,味辛,入肺、膀胱经,辛温解表,开宣肺气。《本草正义》:“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肺气郁窒,治节无权,即当借其轻扬,以开痹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黄含有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挥发油、黄酮类、多糖类、鞣质、有机酸、氨基酸、矿质元素类等成分,桂枝含有肉桂酸、桂皮醛、香豆素等成分。两药配伍应用后兴奋交感神经,能产生抗炎、解热、镇痛等作用。两药相须为用,宣散之力倍增,使全身玄府疏通,营卫调和,阳入于阴入寐。黄韬运用桂枝6g宣阳行痹,9g解肌祛风,15g平冲降逆、抑肝平肝。

2. 桂枝-白芍

桂枝、白芍调和营卫、发散表邪。桂枝辛散,解肌祛风,助阳化气,主升提,助上焦气化;白芍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主通降,助下焦潜藏与排泄。《本草正义》:“益阴养血,滋润肝脾,皆用白芍。”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桂枝中的桂皮醛扩血管、促发汗,白芍中的芍药苷调节免疫、抗炎镇痛。两药配伍,一升一降,一收一散,共奏调和营卫、益阴止汗之功。

3. 荆芥-防风

荆芥性微温,味辛,归肺、肝经,祛风理血。防风性温,味辛、甘,归膀胱、肝、脾经,能疏散脾经浮火,疏解肝脾不和,祛风胜湿。荆芥、防风祛风胜湿。《本草求真》:“宣散风邪,用以防风之必兼用荆芥”。荆芥、防风为风药中润剂,药性和缓,无论风寒风热,诸风之证皆可应用。《中医临床常用对药配伍》记载:“荆芥偏入血分,防风偏入气分,相须为用,加强祛风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荆芥、防风均含有挥发油,两药配伍,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过敏等药理作用。

4. 羌活-独活

羌活、独活性温,味辛,羌活入膀胱经,独活入肾经,祛风湿、止痹痛、解表散寒,治表里之风。羌活善上行治在表之游风,治上肢痹痛;独活善下行治在里之伏风,治下肢痹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羌活含羌活醇、挥发油等成分,有抗炎、抗病毒、镇痛、改善微循环等作用。独活含蛇床子素、香豆素等成分,具有镇静、镇痛、消炎、保护神经元等作用。两药相须为用,疗效强于单独给药。黄韬取羌活、独活祛风通络功效,剂量在10~15g。

5. 白芷-藁本

白芷性温,味辛,归肺、胃、大肠经,辛香行窜,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藁本性温,味辛,归膀胱经,祛风胜湿、散寒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芷含有挥发油、香豆素、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抗炎、镇痛、解痉、抗菌、抗氧化、抗肿瘤等功效。藁本含生物碱、挥发油、萜类、内酯、黄酮、蒽醌、苯酞类、有机酸等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血栓、降血脂、抗菌、抗病毒、抗突变等作用。白芷善散阳明经风寒湿邪,藁本善散膀胱经风寒湿邪,既能达巅顶,又能入肌肉、经络、筋骨。白芷、藁本联用,增强辛散祛风之力。

6. 薄荷-葛根

薄荷性凉,味辛,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医学衷中参西录》称薄荷“其力能内透筋骨,外达肌表,宣通脏腑,贯串经络。”葛根性凉,味辛,归脾、胃经,发散风热,升发脾气。葛根升津液,舒筋脉,鼓舞脾胃之气,清宣透热。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薄荷含挥发油类、黄酮类、萜类、酚酸类、醌类、苯丙素类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感染、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葛根含有葛根素、黄酮、三萜、香豆素、皂苷等成分,有扩张血管、清除自由基、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解痉、解热、抗氧化、抗炎等作用。薄荷、葛根联用,能疏肝升脾,改善清阳不升所致的头昏、头胀。

7. 当归-川芎

当归性温,味辛、微甘,归心、肝、脾经,补血和血,养血中有活血之力,走而不守。《本草正》云:“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川芎性温,味辛,归心、肝经,行气活血,为血中之气药。《本草汇言》谓“川芎,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味辛性阳,气善走窜而无阴凝黏滞之态,虽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风,调一切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芎含川芎嗪等成分,具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改善微循环、抗凝血、抗脑缺血、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当归中的藁本内酯有镇静安神作用,当归能增强免疫、改善血液循环。《医宗金鉴》云:“当归、川芎为血分之主药,性温而味甘辛,以温能和血,甘能补血,辛能散血。”当归、川芎联用,活血、养血、行气,生血脉通营阴,气血并治,使血行不滞。

8. 党参-黄芪

党参性平,味甘,归肺、脾经,健脾益肺、养血生津。黄芪,性温,味甘,归肺、脾经,补气健脾,益卫固表,生津养血,托毒排脓。党参、黄芪为补气要药,补肺、脾之气。《本草正义》云:“黄芪,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党参含多糖类、生物碱类、炔类、三萜类、黄酮类等成分,具有调节免疫、抗感染、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黄芪含有多糖、黄酮、皂苷等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保肝、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党参益气养血生津,黄芪益气固表补中,两药联用,增强补益中气功效,中气足乃助运化。

9. 柴胡-升麻

柴胡性微寒,味苦、辛,归肝、胆经,和解退热,升举清阳,疏肝解郁。升麻性微寒,味辛、微甘,入肺经,升举阳气,清热解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中的柴胡皂苷能够镇静和延长睡眠时间,柴胡还有抗癫痫、抗炎、抗病毒、解热、镇痛、保肝、抗肿瘤等功效。升麻含有三萜苷类、酚酸类、色酮类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等功效。柴胡15g辛散解肌,柴胡9g疏理肝气,柴胡6g升举阳气。柴胡、升麻合用,辛散升发阳气,引脾胃清阳之气上升。

10. 龙骨-牡蛎

龙骨性平,味涩、甘,归心、肝、肾、大肠经,重镇安神,平肝潜阳,固涩止遗。牡蛎性微寒,味咸,归肝、胆、肾经,平肝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龙骨偏入手少阴心经,牡蛎偏入足少阴肾经。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龙骨含有碳酸钙、五氧化二磷、磷酸钙等成分,具有抗抑郁、延长睡眠时间、镇静等作用。牡蛎含有碳酸钙、氨基酸、微量元素、甘氨酸等成分,具有抗病毒、抗肿瘤、降血糖等作用。龙骨、牡蛎二药合用,镇潜摄纳,调节心肾,引火归位,制动平亢。

11. 山药-芡实

山药性平,味甘,归肺、脾、肾经,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本草纲目》记载,山药“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痰涎,润皮毛”。芡实性平,味甘,归脾、肾经,固肾涩精,补脾止泄,除湿止带。《本草从新》记载,芡实“补脾固肾,助气涩精。”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药含有多糖、蛋白、皂苷类等成分,具有降糖、血脂、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等作用。芡实含有多酚类、黄酮类、甾醇类等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菌、降糖等作用。两药合用,补益脾肾,充足阴精,除湿止泻。

12. 地肤子-白鲜皮

地肤子性寒,味苦,归肾、膀胱经,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白鲜皮性寒,味苦、微辛,归肝、胆、脾、胃、肺、膀胱经,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地肤子含地肤子皂苷、齐墩果酸等成分,具有抗过敏、抗瘙痒、抗炎等作用。白鲜皮含白鲜碱、梣酮、黄柏酮等成分,具有抗炎、止痒、抑菌、抗变态反应、抗肿瘤等作用。地肤子配伍白鲜皮能增强祛风止痒、清热利湿之功效。

13. 鹿角片-制首乌

鹿角片性温,味咸,归肝、肾经,温肾阳,强筋骨,活血消肿。制首乌性微温,味甘、苦、涩,归心、肝、肾经,补益精血,填补肝肾,祛风乌发。《本草纲目》谓何首乌“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发,为滋补良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鹿角片含有无机元素、氨基酸、蛋白多肽类、激素、胆固醇、多糖、神经节苷脂、磷脂等成分,具有抗乳腺增生、抗骨质疏松、增强免疫力、提高性机能、抗病毒、抗炎、镇痛、抑菌、护胃、降血糖、抗疲劳、抗氧化等作用。何首乌含有二苯乙烯苷类、蒽醌类、黄酮类等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衰老、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提高记忆力、增强免疫力等作用。两药合用,益精补肾,补而不滞。

14. 干姜-附片

干姜性热,味辛,归脾、胃、肾、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附片性大热,味辛、甘,归心、肾、脾经,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肾中真阳,助脏腑气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干姜含有挥发油、姜辣素类化合物、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多糖、无机元素、氨基酸等成分,具有抗炎、抑菌、抗氧化、抗癌、保护肝脏、保护心血管、保护脾胃等作用。附片含有生物碱、黄酮、多糖等成分,具有抗心律失常、提高免疫、抗炎、镇痛等作用。两药合用,温脾肾阳,散除阴寒。

15. 石膏-知母

石膏性大寒,味甘、辛,归肺、胃经,解肌退热,清热除烦。知母性寒,味苦,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除烦止渴,善清肺胃之热,补肺肾之阴。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石膏含有硫酸钙等成分,具有解热、镇痛、抗炎、降血糖、降血压、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作用。知母含有皂苷类、双苯吡酮类、生物碱类、氨基酸类、矿物质等成分,具有抑制炎症、抗氧化应激损伤、改善肾脏血液流变、调节糖脂代谢紊乱等作用。两药合用,增强清热除烦功效,滋阴生津,除烦安神。

16. 牡丹皮-栀子

牡丹皮性寒,味辛、苦,归心、肝、肾经,活血祛瘀,凉血不留瘀,活血不动血,入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擅于养阴清血分伏火。栀子性寒,味苦,归心、肺、三焦经,清心除烦解热,擅清内生郁热。《药征》谓栀子“主治心烦也,旁治发黄”。生栀子走气分,炒栀子走血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牡丹皮含丹皮酚、萜类、苷类、甾醇、槲皮素、6羟基香豆素、没食子酸、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反式咖啡酸、硬脂酸酯、腺苷等成分,具有镇静、催眠、抗肿瘤、抗菌、消炎、抗氧化、抗血栓、保肝、提高免疫力、止血等作用。栀子含有环烯醚萜类、栀子苷、二萜类西红花酸、西红花苷、黄酮、有机酸酯等成分,具有镇痛、解热、抗炎、保肝、利胆、抗血栓、降血脂等作用。两药合用,清热除烦不留邪,除心胸烦热。

17. 陈皮-薄荷

陈皮性温,味苦、辛,归肺、脾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和胃止呕。《神农本草经》称陈皮“味辛,温。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薄荷性凉,味辛,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新修本草》言薄荷“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煮汁服,亦堪生食。人家种之,饮汁发汗,大解劳乏。”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陈皮含有挥发油、黄酮苷类、多甲氧基黄酮类等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癌、抗诱变、抗炎、保护心血管等作用。薄荷含有挥发油类、有机酸类、萜类、黄酮类、酚酸类、醌类、苯丙素类等成分,具有抗衰老、抗氧化、抗病毒、抗肿瘤、抗菌、抗炎等作用。两药合用,增强疏肝理气功效。

18. 麦冬-北沙参

麦冬性微寒,味甘、微苦,归心、肺、胃经,养阴清热、益胃生津、润肺止咳、清心除烦。北沙参性微寒,味甘、微苦,归肺、胃经,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麦冬含有甾体皂苷类、高异黄酮类、氨基酸类、豆甾醇类、酚酸类、多糖类等成分,具有抗心脑血管疾病、降血糖、降血脂、提高免疫、止咳、抗肿瘤、延缓衰老等作用。北沙参含有萜类、乙炔类、黄酮类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免疫调节、抗肺纤维化、镇痛等作用。两药合用,养阴生津之力倍增,善治上焦阴虚证。

19. 玉竹-天花粉

玉竹性平,味甘,归肺、胃经,滋阴润肺、生津养胃。天花粉性微寒,味甘,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玉竹含有黄酮类、多糖类、皂苷类、挥发油、生物碱等成分,具有降血糖、抗肿瘤、抗氧化、免疫调节等作用。天花粉含有蛋白质、多糖、皂苷、氨基酸等成分,具有抗肿瘤、降血糖、调节免疫等作用。天花粉有引产抗孕作用,孕产妇禁用。两药合用,加强滋养肺胃功效,用于肺胃津亏证。

20. 南沙参-太子参

南沙参性凉,味甘、苦,归肺、胃经,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化痰、益气。太子参性平,味甘、微苦,归脾、肺经,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南沙参含有多糖、β-谷甾醇、三萜等成分,具有提高免疫力、清除自由基、抗衰老、抗辐射、保肝等作用。太子参含有环肽类、苷类、糖类、氨基酸类、磷脂类、挥发油类、脂肪酸类、油脂类、甾醇类、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保护心肌、调节免疫、抗氧化、降血糖、抗应激、抗疲劳、抗肿瘤、镇咳等作用。两药合用,益气生津,用于脾肺气虚津亏。

21. 菖蒲-郁金

菖蒲性温,味辛、苦,归心、胃经,开窍豁痰、化湿醒神,能通心气,化寒湿,利九窍。《重庆堂随笔》载菖蒲:“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郁金性寒,味辛、苦,归肝、心、肺经,行气化瘀、清心解郁、利胆退黄,长于解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菖蒲含有苯丙素类、萜类、生物碱类、黄酮类、有机酸等成分,具有抗抑郁、抗焦虑、抗癫痫、抗帕金森、保护心血管、降压、平喘、抑制胃肠道平滑肌收缩、抗肿瘤、抗菌、改善骨质疏松、改善认知障碍、安胎等作用。郁金含有挥发油、姜黄素类、生物碱等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炎、镇痛、抗病毒、保护心血管、保护神经、抗氧化、保肝等作用。两药合用行气活血,疏肝清心,除湿开窍。

22. 酸枣仁-白芍

酸枣仁性平,味甘、酸,归肝、胆、心、脾经,养心安神、益肝养血、敛汗生津。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白芍柔肝解郁,养肝之体,和肝之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酸枣仁含黄酮类、生物碱、皂苷、三萜类、脂肪油等成分,具有抗抑郁、催眠、抗惊厥、改善记忆减退等作用。酸枣仁中的酸枣仁油、皂苷、黄酮可以显著作用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发挥镇静助眠作用。白芍含有单萜及其苷类、三萜及其苷类、黄酮类、鞣质类等成分,具有镇痛、抗炎、抗抑郁、保肝、调节免疫等作用。两药相须而用,养肝血,安心神,敛汗液。

23. 生地-熟地

《珍珠囊》载地黄可“凉血,生血,补肾水真阴。”生地性寒,味甘、苦,归心、肝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熟地性平,甘温,归肝、肾经,入血分,补血滋阴,填精益髓。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地黄含有糖类、环烯醚萜苷类、苯乙醇苷类、氨基酸、微量元素、黄酮类、三萜类等成分,具有降血糖、抗焦虑、抑制神经系统、补血、止血、抗肿瘤、抗衰老、抑菌等作用。地黄中的地黄多糖、地黄苷D能够抗焦虑、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发挥镇静安神作用。两药合用,寒温并用,通过滋肾阴以抑心火,入血分以养血,使补而不腻,益而不燥,治不寐阴虚血少,虚烦少寐。

24. 白术-茯苓

白术性温,味苦、甘,归脾、胃经,补气健脾、利水、止汗、安胎。茯苓性平,味甘、淡,入心、肺、脾经,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术含有挥发油、多糖、内酯等成分,具有改善肠胃、调节免疫、抗炎、抗菌、调节激素分泌、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等作用。茯苓含有多糖类、三萜类、甾醇类、磷酸酯、腺嘌呤、蛋白质等成分,具有促进水液代谢、调节胃肠功能、镇静、抗肿瘤、护肝、提高免疫、抗病毒等作用。茯苓中的茯苓三萜酸、茯苓多糖可调控神经递质,起到镇静催眠作用。两药合用,健脾化湿,宁心安神。

25. 薏苡仁-厚朴

薏苡仁性凉,味甘、淡,归胃、脾、肺经,清热止痹、健脾止泻、利水渗湿、清热排脓。厚朴性温,味辛、苦,归脾、胃、肺、大肠经,燥湿消痰、下气除满。《本草正》言,厚朴“温降,散滞,除寒湿泻痢。”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薏苡仁含有薏苡仁多糖、薏苡仁油、薏苡仁酯、三萜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甾醇类等成分,具有抗肿瘤、提高免疫力、降血糖、抗炎、镇痛、镇静、调节血脂等作用。厚朴含有酚类、木脂素类、挥发油类、生物碱类等成分,具有抗菌、抗氧化、抗炎症、抗抑郁、抗肿瘤、保肝、促进肠胃蠕动等作用。两药合用,一温一凉,除湿消积,无伤胃之虑。

26. 紫苏叶-炙麻黄

紫苏叶性温,味辛,解表散寒、行气和胃、解鱼蟹毒。炙麻黄性温,味辛,归肺、膀胱经,发散风寒、宣肺平喘。《雷公炮制药性解》载,紫苏叶“能发汗散表,温胃和中,除头痛肢节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紫苏叶含有萜类、黄酮类、苯丙素类等成分,具有抗过敏、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抑郁、镇惊、调脂、降糖等作用,其中的迷迭香酸、紫苏醛、紫苏果精油具有抗抑郁、镇静作用。炙麻黄含有麻黄碱、伪麻黄碱等成分,具有抗炎、解痉等作用。两药合用,理气宣肺,行气解表。

27. 桃仁-红花

桃仁性平,味苦、甘,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甘温通行而缓肝。红花性温,味辛,活血行瘀止痛,入血分而活血,入肝经而畅肝。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桃仁含有挥发油类、氰苷、氨基酸、蛋白质类、黄酮及其苷类、甾醇及其苷类、芳香苷类、脂肪酸类、苯丙素类、核苷、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肿瘤、调节免疫、减轻炎性反应、营养和保护脑神经等作用。红花含有黄酮类、生物碱、有机酸类、色素类、挥发油、多糖等成分,具有扩张冠状动脉、抗心律失常、抗氧化、降血压、抗凝血、抗炎、镇痛、调节生殖和免疫、抗肿瘤等作用。桃仁、红花共入心、肝血分,共效活血化瘀之功。

28. 香附-合欢皮

香附性平,味辛、微苦、甘,归肝、脾、三焦经,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合欢皮性平,味甘,解郁安神、活血消肿。《神农本草经》载,合欢“味甘,平。主安五脏,利心志,令人欢乐无忧。久服,轻身明目,得所欲。”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合欢皮含黄酮、三萜皂苷、木脂素、甾醇、挥发油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肿瘤、镇静、催眠、抗抑郁、保护神经等作用。香附含有萜、黄酮、生物碱、糖、甾醇等成分,具有抗肿瘤、抗抑郁、抗炎、抑菌、抗氧化、降血糖等作用。两药合用,理气解郁。

29. 蝉蜕-僵蚕

蝉蜕性寒,味甘,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僵蚕性平,味咸、辛,归肝、肺、胃经,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本草纲目》载,蝉蜕“治头风眩晕,皮肤风热”。《医学衷中参西录》载,蝉蜕“善解外感风热,为温病初得之要药。又善托隐疹外出,有皮以达皮之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蝉蜕含有甲壳质、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抑制免疫、镇咳、祛痰、平喘、镇静、止痛、解痉、抗惊厥、抗凝等作用。僵蚕含有蛋白多肽类、甾醇类、黄酮类等成分,具有抗惊厥、抗凝、抗血栓、抗癌、催眠、降糖等作用,其中僵蚕水提醇沉物具有显著的镇静作用。两药合用,既可镇静安神,又能解表祛风。

30. 仙茅-淫羊藿

仙茅性热,味辛,归肝、脾、肾经,补肾阳、益精血、祛寒湿、强筋骨。淫羊藿又名仙灵脾,性热,味辛、甘,归肝、肾经,补肾阳、益精气、祛风湿、强筋骨。《本草纲目》谓仙茅:“性热,补三焦,命门之药也。”《本经逢原》载,淫羊藿“手、足阳明、三焦、命门药也。辛以润肾,温以助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仙茅含有多糖、皂苷、酚类、酚苷、萜类等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骨质疏松、抗抑郁、免疫调节、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作用。淫羊藿含有黄酮类、木脂素、多糖、生物碱、挥发油、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镇静、抗惊厥、降血糖、祛痰、平喘、免疫调节、抗炎、抗衰老、抗肿瘤、抗心肌缺血等作用。仙茅、淫羊藿能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及肾上腺皮质轴,增益细胞激素和生殖器官。两药合用,共奏温肾阳、强筋骨、益精填髓功效。 NMqGWDDLxyBRAQTI603/TeO+R+pLVro9aVE89svNTPp0PrRnT/qwyExfaprVSjJ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