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安神助眠单味中药

安神的中药根据来源可分为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化石类等,根据作用可分为养心安神类、宁心安神类、清心安神类、解郁安神类、潜阳安神类、镇静安神类、养血安神类、补气安神类及其他。常用剂量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后称《中国药典》)。

一、养心安神

1) 酸枣仁 性平,味甘、酸,归心、肝、胆经,养心安神,主治心肝血虚、肝虚有热之失眠。兼有补益肝血、生津、敛汗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酸枣仁含黄酮类、生物碱、皂苷、三萜类、脂肪油等成分,具有抗抑郁、催眠、抗惊厥、改善记忆减退等作用。《中国药典》规定,酸枣仁常用剂量为10~15g,捣碎用。

2) 柏子仁 性平,味甘,归心、肾、大肠经,养心安神,主治心阴不足、心血不足之失眠。兼有润肠通便、敛汗、生津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柏子仁含有油脂、皂苷、氨基酸、萜类、多糖等成分,具有镇静、催眠、增强记忆力、补虚损等作用。《中国药典》规定,柏子仁常用剂量为3~10g。

3) 莲子 性平,味甘,归心、脾、肾经,养心安神,主治心火旺盛之失眠多梦。兼有补脾止泻、止带、益肾涩精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莲子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多种维生素、荷叶碱等成分,具有镇静、维持神经传导、维持肌肉伸缩、维持心律等作用。《中国药典》规定,莲子常用剂量为6~15g。

4) 刺五加 性温,味甘、微苦,归脾、肺、肾、心经,养心安神,主治心脾两虚之失眠多梦。兼有益气健脾、补肾强腰、化痰平喘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刺五加含有多种苷类成分、香豆素成分、异秦皮啶、木脂素类成分、芝麻脂素、糖类、脂肪酸和醌类等,具有抗抑郁、镇静催眠、保肝、护心、抗帕金森病、改善缺血、调节免疫、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等作用。阴虚内热慎用。《中国药典》规定,刺五加常用剂量为9~27g。

二、宁心安神

1) 远志 性温,味辛、苦,归心、肺、脾、肾经,宁心安神,交通心肾,主治心肾不交之失眠。兼有祛痰开窍、消痈散结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远志含有三萜皂苷类、酮类、寡糖酯类、生物碱类、苯丙素类、内酯类等成分,具有镇静、抗惊厥、祛痰、杀菌、抗突变、抗癌等作用。《中国药典》规定,远志常用剂量为3~10g。

2) 茯苓 性平,味甘、淡,归心、肺、脾、肾经,宁心安神,主治心脾两虚之心悸失眠。兼有利水渗湿、健脾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茯苓含有多糖类、三萜类、甾醇类、磷酸酯、腺嘌呤、蛋白质等成分,具有镇静、护肝、抗肿瘤、抗溃疡、降血糖、抗心肌缺血、提高水液代谢、提高免疫力、调节胃肠功能等作用。《中国药典》规定,茯苓常用剂量为10~15g。孕妇及阴虚者慎用。

3) 茯神 性平,味甘,归心、肺、脾、肾经,宁心安神,主治惊悸失眠。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茯神含多糖、蛋白质、挥发油、三萜、多种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镇静、催眠、抗抑郁、抗肿瘤、抗氧化、免疫调节、抗炎、利尿、预防肾纤维化等作用。《中国药典》规定,茯神常用剂量为9~15g。

4) 五味子 性温,味酸、甘,归心、肺、肾三经,宁心安神,主治心肾亏虚之失眠。兼有固涩收敛、生津止渴、补肾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五味子含有木脂素、挥发油、多糖类、有机酸、三萜类、黄酮等成分,具有镇静、催眠、抗氧化、抗过敏、抗肿瘤、抗惊厥、抗衰老、抗疲劳、抗应激、护肝、促排卵、抗炎、祛痰、止咳、提高免疫力等作用。《中国药典》规定,五味子常用剂量为2~6g。

三、清心安神

1) 朱砂 性寒,味甘,归心、肺经,清心安神兼重镇安神,主治心火亢盛之失眠。兼有清热解毒、明目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朱砂含硫化汞,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恐惧等作用。《中国药典》规定,朱砂常用剂量为0.1~0.5g。多入丸散服,不宜入煎剂。

2) 百合 性寒,味甘,归心、肺经,清心安神,主治虚热扰心之虚烦失眠。兼有养阴、润肺、止咳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百合含有甾体皂苷、生物碱、多糖、酚类等成分,具有镇静、催眠、调节免疫、抑菌等作用。《中国药典》规定,百合常用剂量为6~12g。

3) 丹参 性微寒,味苦,归心、心包、肝经,清心安神,主治热病心烦、阴血不足、虚热内扰之心悸失眠。兼有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含丹参素、丹酚酸、丹酚酸甲酯、迷迭香酸、咖啡酸等水溶性成分,以及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丹参酮Ⅵ、异丹参酮、隐丹参酮等脂溶性成分,具有保护心脏、保护神经、改善微循环、抗血栓、抗癌、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中国药典》规定,丹参常用剂量为10~15g。反藜芦,月经过多、孕妇慎用。

4) 麦冬 性微寒,味甘、微苦,归心、肺、胃经,清心安神,治疗热扰心神之心烦失眠。兼有养阴、生津、润肺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麦冬含有甾体皂苷类、高异黄酮类、多糖类、挥发油、蒽醌类等成分,具有镇静、催眠、降血糖、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升高血压、增强免疫力、抗炎、抗菌、抗肿瘤、抗惊厥、抗氧化、抗疲劳等作用。《中国药典》规定,麦冬常用剂量为6~12g。

四、解郁安神

1) 合欢皮 性平,味甘,归心、肝、肺经,解郁安神,主治情志不遂、忿怒抑郁之失眠。兼有活血、消肿、止痛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合欢皮含有三萜类、黄酮类、木脂素、生物碱、鞣质类、多糖等成分,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抑郁、抗肿瘤、抗菌、抗炎、增强免疫、抗氧化等作用。《中国药典》规定,合欢皮常用剂量为6~12g。

2) 合欢花 性平,味甘,归心、肝经,解郁安神,主治忧郁失眠。兼有理气和胃、清心明目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合欢花含有黄酮类、挥发油类、三萜皂苷类、甾体皂苷类、鞣质类等成分,具有抗焦虑、抗抑郁、镇静、催眠等作用。《中国药典》规定,合欢花常用剂量为5~10g。

3) 西红花 性平,味甘,归心、肝经,解郁安神,主治忧郁失眠。兼有活血化瘀、凉血解毒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西红花含西红花苷、西红花酸、苦番红花素、黄酮类、多糖、生物碱、蒽醌类等成分,具有抗焦虑、抗抑郁、抗凝血、兴奋子宫、降血压、护肝等作用。《中国药典》规定,西红花常用剂量为1~3g。月经过多、孕妇慎用。

五、潜阳安神

1) 磁石 性寒,味咸,归心、肝、肾经,潜阳安神兼重镇清热安神,主治肾虚肝旺、上扰心神之失眠。兼有益肾平肝、纳气平喘、聪耳明目、镇摄浮阳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磁石主含四氧化三铁,具有镇静、补血、止血、抗炎等作用。《中国药典》规定,磁石常用剂量为9~30g。入药先煎。

2) 龙骨 性平,味涩、甘,归心、肝、肾、大肠经,潜阳安神兼重镇安神,主治心悸失眠。兼有平肝潜阳、收敛固摄、生肌敛疮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龙骨含有钙、铜、锰等元素,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促进血液凝固、降低血管通透性等作用。《中国药典》规定,龙骨常用剂量为9~30g。入药先煎。

3) 牡蛎 性微寒,味咸,归肝、胆、肾经,潜阳安神,主治阳亢失眠。兼有补阴潜阳、收敛固摄、软坚散结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牡蛎含有蛋白质、牛磺酸、糖原、锌元素、牡蛎肽、多糖等成分,具有抗疲劳、抗氧化、抗炎、抗高血压、抗凝血、抗肿瘤、护肝等作用。《中国药典》规定,牡蛎常用剂量为9~30g。入药先煎。

六、镇静安神

1) 琥珀 性平,味甘,归心、肝、小肠经,镇静安神,主治心悸失眠。兼有活血散瘀、利尿通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琥珀含有树脂、挥发油、琥珀氧松香酸、琥珀松香酸、琥珀银松酸、琥珀脂醇、琥珀松香醇、琥珀酸等成分,具有抗惊厥、镇静、抑制中枢神经、降低体温、镇痛、升血压等作用。

2) 珍珠母 性寒,味甘、咸,归肝、心经,镇心安神,主治惊悸失眠、心神不宁。兼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珍珠母含碳酸钙、有机质、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镇静、抗氧化、中和胃酸、调节免疫力、抑菌、降血糖、抗肿瘤、利尿等作用。《中国药典》规定,珍珠母常用剂量为10~25g。入药先煎。

七、养血安神

1) 大枣 性温,味甘,归心、脾、胃经,养血安神,主治血虚烦躁之失眠。兼有甘温补中、缓和药性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枣含有三萜类、皂苷类、生物碱类、黄酮类、糖类、维生素类、矿物质元素等成分,具有镇静、保肝、抗过敏、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等作用。《中国药典》规定,大枣常用剂量为6~15g。破开或去核入煎。

2) 夜交藤 性平,味甘,归心、肝经,养血安神,主治阴虚血少之心神不安、失眠多梦。兼有祛风通络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夜交藤含有醌类、黄酮、苷类、甾体、二苯乙烯衍生物、苯的衍生物、花青素类等成分,具有镇静、催眠、降脂、降糖、抗炎、抗氧化等作用。

3) 龙眼肉 性温,味甘,归心、脾经,养血安神,主治心脾两虚之心悸失眠。兼有补益心脾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龙眼肉含有糖类、脂类、核苷、皂苷、多肽、多酚、氨基酸、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改善睡眠、抗焦虑、抗应激、抗衰老、免疫调节、抗肿瘤等作用。《中国药典》规定,龙眼肉常用剂量为9~15g。

4) 灵芝 性平,味甘,归心、肺、肝、肾经,养血安神,主治气血不足之失眠多梦。兼有益气、祛痰、止咳、平喘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灵芝含有多糖类、三萜类、生物碱、核苷、甾体、脂肪酸、蛋白质、多肽、无机元素等成分,具有镇静、镇痛、保肝、护肾、抗炎、降血糖、抗肿瘤、抗衰老、改善心肌缺血、强心、升压、解痉平喘、止咳祛痰、免疫调节、抗辐射等作用。《中国药典》规定,灵芝常用剂量为6~12g。

5) 龟甲 性微寒,味咸、甘,归心、肝、肾经,养血安神,主治心神失养之惊悸失眠。兼有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固经止血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龟甲含有氨基酸、胶原蛋白、无机元素等成分,具有抗氧化、提高机体免疫力、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降低甲状腺功能、促进发育、延缓衰老等作用。《中国药典》规定,龟甲常用剂量为9~24g,先煎。

6) 白芍 性微寒,味苦、酸,归肝、脾经,养血安神,主治心血不足之失眠。兼有平抑肝阳、柔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含有单萜、糖苷类、三萜类、黄酮类、鞣质类等成分,具有催眠、抗抑郁、抗炎、抗溃疡、保肝、保护心肌、镇痛、抗惊厥、调节免疫、抗菌、抗炎等作用。《中国药典》规定,白芍常用剂量为6~15g。反藜芦,虚寒证患者慎用。

7) 当归 性温,味甘、辛,归心、肝、脾经,养血安神,主治心肝血虚之失眠。兼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当归含有挥发油、多糖类、有机酸、氨基酸和黄酮类等成分,具有催眠、抗惊厥、抗炎、促进造血功能、抗肿瘤、保肝、护肾、镇痛、兴奋子宫、增强免疫、调节血管、利尿、平喘等作用。《中国药典》规定,当归常用剂量为6~12g,便溏者慎用。

八、补气安神

1) 人参 性微温,味甘、微苦,归心、肺、脾、肾经,补气安神,主治中气不足之失眠,兼有益智、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人参含有多糖、皂苷、挥发油、微量元素、有机酸、蛋白质等成分,具有镇静、催眠、增强记忆、强心、护肝、降脂、抗癌、抗休克、抗心肌缺血、抗动脉粥样硬化、抗溃疡、抗慢性肾衰、增强免疫、延缓衰老等作用。《中国药典》规定,人参常用剂量为3~9g,抢救虚脱时用量15~30g,另炖服,可研粉吞服。不宜与藜芦、五灵脂、莱菔子同用。

2) 西洋参 性凉,味苦,归心、肺、肾经,补气安神,主治气阴不足之失眠,兼有养阴、清热生津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西洋参含有人参皂苷、多糖、挥发油、有机酸、甾醇、聚炔类、氨基酸等成分,具有催眠、抗惊厥、抗血栓、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抗辐射、抗缺氧、抗疲劳、降血糖等作用。《中国药典》规定,西洋参常用剂量为3~6g,另炖服或入丸、散剂。反藜芦。

九、其他

1) 半夏 性温,有毒,归肺、脾、胃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半夏通过化痰降逆、通利中焦引阳入阴、使阴阳平衡治疗不寐。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半夏含有生物碱、有机酸、氨基酸、挥发油、黄酮类、半夏淀粉、半夏蛋白、甾醇类、芳香族成分、糖类、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镇静、催眠、镇痛、镇咳、止吐、抗氧化、抗衰老、抗惊厥、抗炎、抗肿瘤、抗菌、抗癫痫、抗衰老等作用。《中国药典》规定,半夏常用剂量为3~9g。反附子、乌头,孕妇禁用。

2) 浙贝母 性寒,味苦,归心、肺经,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消痈散结。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浙贝母含有生物碱、多糖、总皂苷、黄酮类、挥发油等成分,具有镇静、镇痛、止咳、祛痰、抗炎、抑菌、抗癌等作用。浙贝母中的浙贝母碱、去氢浙贝母碱有镇静、助眠作用。《中国药典》规定,浙贝母常用剂量为5~10g。反乌头、附子。

3) 僵蚕 性平,味咸、辛,归肺、肝、胃经,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僵蚕含有蛋白质、氨基酸、草酸铵、酶类、核苷碱基、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催眠、抗惊厥、抗凝、抗血栓、抑菌、抗癌、降血糖等作用。僵蚕的水提醇沉提取物具有镇静、催眠作用。《中国药典》规定,僵蚕常用剂量为5~10g。

4) 地龙 性寒,味咸,归肝、脾、膀胱经,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地龙含有蛋白质、多肽、氨基酸、酶类、核苷酸、脂类、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镇静、抗惊厥、抗凝血、抗血栓、抗肿瘤、降血压、抗心律失常、解热、平喘、兴奋子宫、杀精子等作用。地龙的乙酸乙酯、氯仿和水提部位存在镇静、催眠作用。《中国药典》规定,地龙常用剂量为5~10g。孕妇慎用。

5) 赭石 性寒,味苦,归心、肺、肝、胃经,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赭石含有铁、锌、铜、锰、钴、镍、钙等多种元素,具有镇静、抗炎、抗惊厥、止血、保护胃肠黏膜、兴奋肠管、促进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新生等作用。《中国药典》规定,赭石常用剂量为9~30g,先煎。孕妇慎用。

6) 钩藤 性凉,味甘,归肝、心包经,清热平肝、息风定惊。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钩藤含有生物碱类、黄酮类、三萜类、皂苷类等成分,具有镇静、抗惊厥、抗血栓、解痉、抗炎、止痛、降压、抗癌、抗癫痫等作用。钩藤中的钩藤碱发挥镇静、催眠作用。《中国药典》规定,钩藤常用剂量为3~12g,后下。

7) 天麻 性平,味甘,归肝经,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天麻含有酚类、苷类、有机酸类、多糖类、甾醇类等成分,具有镇静、镇痛、催眠、抗惊厥、抗癫痫、增强免疫力、抗氧化、降血脂、降血压、抗疲劳等作用。天麻中的天麻素发挥镇静、催眠作用。《中国药典》规定,天麻常用剂量为3~10g。

8) 淫羊藿 性温,味辛、甘,归肝、肾经,补肾助阳、强壮筋骨、祛风除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淫羊藿含有黄酮、多糖、生物碱、木脂素等成分,具有镇静、抗惊厥、抑菌、提高性机能、提高免疫力、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促进骨生长、抗氧化等作用。淫羊藿中的朝藿定C起到镇静、改善睡眠作用。《中国药典》规定,淫羊藿常用剂量为6~10g。

9) 杜仲 性温,味甘,归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杜仲含有环烯醚萜类、木脂素类、黄酮类、苯丙素类、多糖类等成分,具有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抗骨质疏松、抗氧化、免疫调节、抗炎、抑菌等作用。杜仲中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有镇静、催眠作用。《中国药典》规定,杜仲常用剂量为6~10g。

10) 延胡索 性温,味辛、苦,归肝,脾经,活血、行气、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延胡索含有生物碱类、甾体类、有机酸类、糖类等成分,具有镇静、催眠、镇痛、抗焦虑、抗抑郁、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抑制胃酸分泌、抗肿瘤、解毒、降血压等作用。延胡索中的延胡索乙素可抑制羟考酮躯体依赖的形成发挥镇静、催眠作用。《中国药典》规定,延胡索常用剂量为3~9g,研末吞服一次1.5~3g。孕妇慎用。

11) 川芎 性温,味苦、辛,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芎含有挥发油、生物碱、多糖成分,具有镇静、抗抑郁、镇痛、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凝血、抗衰老、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肺气肿、改善心功能、改善肾灌注、降低血压等作用。川芎中的阿魏酸具有镇静作用。《中国药典》规定,川芎常用剂量为3~10g。

12) 香附 性辛,味微苦、微甘,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香附含有挥发油、黄酮、生物碱、三萜、甾醇、蒽醌等成分,具有催眠、抗抑郁、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肿瘤、镇痛、保肝、降血脂、降血压等作用。香附中的挥发油具有中枢抑制作用发挥催眠作用。《中国药典》规定,香附常用剂量为6~10g。

13) 薏苡仁 性凉,味甘、淡,归脾、胃、肺经,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薏苡仁含有脂肪酸、糖类、甾醇类、生物碱类、三萜类等成分,具有镇静、镇痛、抗肿瘤、抗炎、抗菌、提高机体免疫、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中国药典》规定,薏苡仁常用剂量为9~30g。孕妇、阴虚津伤者慎服。

14) 苍术 性温,味辛、苦,归脾、胃、肝经,健脾除湿、祛风解表、明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苍术含有烯炔类、倍半萜类、糖类、甾醇类、三萜类、芳香苷类、苍术醇类等成分,具有镇静、抗胃溃疡、保肝、免疫调节、抗菌、抗炎、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神经保护等作用。《中国药典》规定,苍术常用剂量为3~9g。阴虚燥热者慎服。

15) 桑寄生 性平,味苦、甘,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桑寄生含有桑寄生总黄酮、凝集素、挥发油、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镇静、镇痛、抗炎、强心、扩张冠脉、利尿、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抗肿瘤、保护神经等作用。《中国药典》规定,桑寄生常用剂量为9~15g。

16) 独活 性微温,味辛、苦,归肝、肾、膀胱经,祛风湿、止痹痛、解表散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独活含有香豆素类、挥发油类、萜类、甾醇类、有机酸、糖类等成分,具有镇静、镇痛、催眠、抗炎、降压、抗心律失常、抗凝血、抗溃疡、抗肿瘤等作用。《中国药典》规定,独活常用剂量为3~10g。

17) 栀子 性寒,味苦,归心、肺、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栀子含有环烯醚萜类、单萜苷、二萜类、三萜类,黄酮类、有机酸酯类等成分,具有镇静、解热、抗炎、抗惊厥、抗动脉粥样硬化、神经保护、降血糖、降血压等作用。栀子中的环烯醚萜类具有改善失眠、焦虑、抑郁症状等作用。《中国药典》规定,栀子常用剂量为6~9g,捣碎用。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脾虚便溏者慎服。

18) 桑白皮 性寒,味甘,归肺、脾经,泻肺平喘、行水消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桑白皮含有黄酮类、呋喃类、香豆素类、萜类、甾醇类、糖类、挥发油类、茋类等成分,具有镇静、镇痛、抗炎、抗病毒、镇咳、平喘、祛痰、利尿、降尿酸、护肾、保肝、降血糖、降血脂、扩张心血管、解热、利尿、抗肿瘤、抗氧化等作用。《中国药典》规定,桑白皮常用剂量为6~12g。

19) 五加皮 性温,味辛、苦,归肝、肾经,祛风除湿、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利水消肿。五加皮含有挥发油、木脂素、有机酸、萜类等成分,具有镇静、抗炎、镇痛、调节免疫、降低血糖、抗疲劳、抗肿瘤、抗溃疡、改善肾功能等作用。《中国药典》规定,五加皮常用剂量为5~10g。阴虚火旺者慎服。 rR+VYnFdRE2E3iv4S44NuWCfsScHVVkuRvCrvsZXvOmLBNZVR8Xo7EoBwP3hYYx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