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疼痛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的定义,疼痛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感觉和情绪体验”。
分娩痛是女性在分娩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体验。随着产程进展,疼痛的类型和来源也有所不同。
在第一产程,疼痛主要由子宫收缩和宫颈口扩张引起,以内脏痛为主,难以准确描述疼痛的具体部位,可能会感觉到整个腰腹部、臀部甚至大腿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不适。
在第二产程,疼痛主要是盆底、阴道、会阴等部位肌肉的扩张以及子宫收缩引起。以躯体痛为主,定位较为明确,通常为撕裂样痛。此外,胎儿先露部分(通常是头部)压迫骨盆组织,也会产生坠胀痛。
每个人对疼痛的感受并不一致,感觉识别、情绪、文化信仰、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人们对疼痛的感知。因此,分娩期间的疼痛是一种涉及神经、心理和社会等因素的一个综合性的复杂事件。
前面我们提到,在分娩的不同阶段,疼痛的来源不同,程度不同,每个人对疼痛的感受也不尽相同。
临产时,宫缩由弱变强,维持一定时间后又逐渐减弱、消失。随着产程进展,宫缩的间隔时间从开始时20~30分钟出现一次,逐渐加快到15分钟、10分钟甚至5分钟出现一次,持续时间最初约20秒,逐渐延长到40秒甚至1分钟。也就是说,随着产程进展,宫缩痛间隔时间缩短,持续时间延长,程度越来越剧烈。
分娩痛可以说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极有可能是女性一生中遭遇的最严重疼痛。关于疼痛的严重程度,目前已有多种评估疼痛的方法,比如数字评定量表(即通常说的10级评分法)、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评估法(笑脸图)等,在这些评估方法中,分娩痛都可以达到最剧烈的程度。一项多中心人群的调查研究显示,初产妇人群中有15%感到轻度疼痛,35%感到中等程度疼痛,50%感到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甚至达到“痛不欲生”的地步。
在评估疼痛的数字评分法中,临床常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这种评估方法将疼痛分为10分,0分为不疼,10分是最疼。
0级:舒适无痛感;
1级:疼痛约为蚊子叮咬;
2级:疼痛相当于挂水扎针时的疼痛;
3级:犹如头发被拉扯;
4级:像被巴掌抽打;
5级:像被棍棒重打;
6级:像牙痛;
7级:像肠胃炎肚子痛;
8级:犹如骨折和痛经痛;
9级:为神经痛、内脏痛;
10级:以烧伤痛和分娩痛为代表。
对于表达能力不太好的患者,有时也会用到笑脸评分法,同样也是采用0~10分的评分,1~3分是正常面部表情,4~6分是脸比较痛苦的表情,6~10分是剧痛脸的表情。通常认为分娩的疼痛处于8~10级,有人甚至将其描述为“仿佛同时断了12根肋骨”。
首先,疼痛在生理上会造成严重应激反应,产生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反应,促使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血管紧张素Ⅱ、胰高血糖素等多种应激激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进而影响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儿茶酚胺等激素可引起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可加重原有心血管疾病,甚至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2)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疼痛时呼吸浅而快,肺活量、潮气量和功能残气量降低,容易出现低氧血症,引起产妇和胎儿缺氧。
(3)对胃肠道系统的影响:胃泌素分泌增加,造成产妇胃内容物滞留、胃酸增加,导致出现恶心、呕吐。
(4)对代谢的影响:胰岛素降低和胰高血糖素升高都会引起蛋白质和脂肪分解代谢增强,导致血糖升高和出现负氮平衡。
分娩痛还可能引起精神心理的变化,急性疼痛使人烦躁、焦虑甚至哭闹不安,部分产妇在分娩后仍然存在持续性疼痛,影响生活质量。此外,还增加了产后抑郁的风险,影响产妇和家人的心理健康。
分娩痛除了能够提示产程进展之外,对产妇而言,基本上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并且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更准确地评估产程的进展。因此,让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忍受痛苦是不人道的。全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让产妇在微笑与愉快中分娩,而不是在呻吟、痛苦与挣扎中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分娩痛对胎儿的影响是随着对产妇的危害而出现的,主要是引起胎儿氧合减少、酸中毒等。
疼痛引起产妇呼吸浅而快,每次呼吸的通气量(潮气量)降低,有效的肺泡通气量(潮气量减去不参与气体交换的气体量)降低更明显,容易出现低氧血症。此外,呼吸频率增快使得呼吸做功增加,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增加了低氧血症的风险(所以医生通常会指导产妇做深呼吸)。
另外,疼痛时释放的激素会引起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胎盘血管的收缩使得供应胎儿的血液减少。血液供应量下降,容易导致胎儿出现低氧血症,以及由此带来的酸中毒、神经损伤、胎儿和新生儿的低血糖等。
可以通过缓解分娩期疼痛、增加氧气供应、改善胎儿血液供应等措施,降低胎儿缺血缺氧等并发症的风险。
在古代,由于医学知识和技术的限制,分娩痛几乎无法缓解。女性在分娩时通常只能依靠家人和助产士的支持来应对分娩痛。
直到19世纪中叶,随着麻醉学的发展,分娩痛才开始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1847年,美国医生詹姆斯·杨·辛普森首次使用乙醚进行分娩镇痛。1853年,维多利亚女王在分娩过程中使用氯仿进行镇痛。
20世纪初,局部麻醉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分娩镇痛效果。1909年,德国医生沃尔·斯托克尔首次使用局麻药进行骶管硬膜外分娩镇痛。1931年,尤根·博格丹·阿布雷尔首次在骶管留置导管,这一进步使整个分娩过程中可以通过导管给药,无须反复穿刺。1960年代早期,在腰椎穿刺置管镇痛因更舒适、更容易操作且所需要的局麻药更少,逐渐取代了骶管穿刺置管的方式。1988年,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技术开始使用。
目前,硬膜外镇痛被公认为是分娩镇痛的“金标准”,广泛运用于临床。
2006年,美国西北大学芬堡医学院发起了名为“无痛分娩中国行”的大规模医学教育活动。同年,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创立了产科麻醉学组,借助学会的力量,加快推动分娩镇痛发展的步伐。
2015年,国家卫计委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发起的“快乐产房,舒适分娩”公益项目,使分娩镇痛推进速度大大提升。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同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关于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通知》,并遴选了第一批912家分娩镇痛试点医院。
2022年,“我国仅30%产妇使用无痛分娩”这一话题冲上热搜。然而,在2004年我国的分娩镇痛率不足1%,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布文件鼓励试点分娩镇痛时仅有10%。从1%到10%,我们用了10多年的时间,从10%提高到30%,仅用了4年的时间。在这方面,上海更是走在全国前列。调查显示,2018年的上海市分娩镇痛率为37.2%,2020年为60.8%。这表明我们国家的分娩镇痛率在快速上升,越来越多的产妇能够得到分娩镇痛的服务,享受到“快乐”分娩。
在前文《分娩为什么会痛》这一节中,我们讲到,疼痛来源于子宫收缩、子宫颈内口扩张以及盆底、会阴受压等方面。这是疼痛的来源,这些部位的疼痛沿着神经纤维,从内脏神经和腰骶丛神经传递至脊髓,再上传至大脑,使产妇感知到疼痛。
椎管内分娩镇痛的原理就是将药物通过导管输送到脊神经的周围,在药物与神经结合后,一过性地阻滞神经信号的传递,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不再能接受到子宫收缩、宫颈扩张等刺激引起的疼痛信号(而其他感觉如触觉以及运动功能,因受不同神经的支配,而不会受到相同程度的影响),这就使产妇感受到的疼痛就减弱甚至消失了。
此外,还有一些非药物的镇痛方法如导乐(Doula)分娩、Lamaze呼吸法、音乐、按摩等,主要是通过转移产妇注意力的方式,分散了大脑对疼痛的感知。一般来说,这些非药物镇痛疗法的效果都不太理想。
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应具备以下5个特点:
(1)安全,对产妇和胎儿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或风险。
(2)易于给药,起效快,效果好,能够满足产妇在所有产程中的镇痛需求。
(3)不影响产妇分娩进程。
(4)可控性高,产妇清醒,可参与分娩过程。
(5)必要时可满足手术的需要。
目前尚没有哪种方法能完全符合上述5点要求。硬膜外分娩镇痛是目前最常用的镇痛方法,基本符合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具有安全性高、可控性强、镇痛效果好、对母婴影响小等优点。
我们通常讲的“无痛分娩”,其实只是“分娩镇痛”的一种通俗说法。目前常用的是椎管内分娩镇痛,也是镇痛效果最好、安全性最高的一种方式。但严格说来,分娩镇痛与无痛分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前文提到了分娩期间疼痛的来源以及硬膜外镇痛起效的原理(通过阻断神经信号的传递),硬膜外分娩镇痛能极大地缓解甚至消除分娩期间的疼痛。同时我们也知道,疼痛的感知还受到情绪、认知等方面的影响,很难通过使用硬膜外镇痛这一种方式,让所有产妇都达到完全无痛分娩的状态。正确认识疼痛、分娩期间的心理支持等方式,配合硬膜外镇痛药物的使用,可以帮助产妇更好地缓解疼痛,舒适地度过分娩期,开开心心地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硬膜外分娩镇痛和剖宫产麻醉都是通过在腰椎穿刺、置管、给药来达到麻痹神经的效果。从产妇体验上来说都是在腰背部进行麻醉操作,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产妇都是清醒的。然而,两者也有许多不同。
首先是给药部位的不同。分娩镇痛大多采用硬膜外阻滞,剖宫产麻醉大多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即俗称的腰麻)或腰硬联合阻滞。同样是在腰背部穿刺置管,但由于人体的组织结构是非常复杂精巧的,有时候,差一点点(2~3毫米)的距离,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硬膜外腔到蛛网膜下腔)。在硬膜外腔,神经只有一小段路过了这个腔隙,而且大部分被施旺细胞包裹,只有非常小的一段是裸露的,局麻药与裸露的部分结合发挥作用。在蛛网膜下腔,有许多脑脊液,有相当长的一段神经漂浮在脑脊液中,药物可以与更多的裸露神经结合,因而起效快速。
其次是给药浓度的不同。高浓度的局部麻醉药不但可以阻滞感觉神经,还会阻滞运动神经,所以在剖宫产的麻醉过程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中,产妇不仅双下肢会失去感觉,而且想要移动一下身体也是困难重重,甚至几乎不可能完成。而分娩镇痛使用的是非常低浓度的局麻药,几乎不影响产妇的运动功能。
准爸爸可以参加“分娩痛模拟体验”活动,通过不同的电刺激强度来体验分娩痛。
将分娩阵痛模拟仪的电极板连在准爸爸的肚皮上,当体验1级阵痛时,准爸爸跟周围人有说有笑的:“像针刺了一下”“跟被蚊子咬了差不多”。随着阵痛级别的提升,准爸爸不再淡定:“我的心开始跳了”“一抽一抽的”“一阵阵感觉有东西在戳”“感觉肚子在动”……当阵痛级别达到6级时,准爸爸已经不想与周围人对话了,身体也随着阵痛的到来不自觉地动了起来。虽然每种阵痛只持续几秒钟,可当阵痛级别升到8级,准爸爸们开始龇牙咧嘴,忍不住双手捂住肚子,弯下了腰。到了9级阵痛,准爸爸忍不住叫停,已经浑身是汗。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疼痛是一种非常糟糕的体验,剧烈疼痛可能给身体带来严重损害。分娩痛的强度是非常高的,在体验过程中有任何不适,都应该及时叫停,而不是强撑着,更不应该要求继续增加等级,试图体验更强烈的疼痛。
目前分娩镇痛尚无全国统一的收费标准,其收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椎管内操作技术费、镇痛期间管理和监测费、药品和耗材等消耗性物品的费用。
分娩镇痛并不是注射一针就了事,除了椎管内麻醉穿刺、置管外,在分娩镇痛期间,产科医生、麻醉科医生、麻醉科护士、助产士和新生儿科医生组成的团队会持续监测产妇和胎儿/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并根据产程进展和监测情况调整用药方案,给予恰当的处理。然而,每位产妇的分娩时长相差巨大,随着时间的延长,管理和监测费用可能会相应增加,药品费用可能也会有所不同。
分娩镇痛的费用是否纳入医保?目前,分娩镇痛的医保报销范围全国各地并不一致,通常由各省、市、自治区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情况自行制订。但上海市已将分娩镇痛纳入医保。
开展分娩镇痛业务的医疗机构必须是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或妇产医院;具备产科、麻醉科诊疗科目;具备开展分娩镇痛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良好的椎管内分娩镇痛基础;医院给予必要的人员、硬件和政策支持。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分娩镇痛管理服务团队,加强对相关专业医务人员(麻醉科医生、产科医生、儿科医生、助产士、麻醉科护士、产科护士)的培训和临床演练及考核,使其熟练掌握各种相关紧急情况的应对预案,以及“即刻剖宫产/急救复苏”等紧急情况的处理流程。注意并发症监测和防治能力建设,同时,应当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分娩镇痛质量控制体系,提高分娩镇痛的安全性。
(1)进行分娩镇痛前评估,制订分娩镇痛方案。
(2)向孕妇及家属介绍分娩镇痛的相关情况,告知椎管内镇痛的利弊,并询问、回答孕妇及家属的问题,签署知情同意书。
(3)遵循椎管内分娩镇痛诊疗常规,操作及给药后至少床旁观察30分钟,并提供24小时技术服务。
(4)定期巡视,处理镇痛不全及椎管内镇痛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5)负责紧急情况的抢救和即刻剖宫产麻醉。
(6)指导麻醉科护士完成分娩镇痛的记录、登记等工作。
(7)负责检查硬膜外操作用品车,及时补充、更换缺少和过期的用品和药品。
(8)负责检查、准备即刻剖宫产所用手术室,包括麻醉药品、监护仪、困难气道设备、快速诱导气管插管药物和设备、抢救药物等。
(9)下班前询问产科医生所有产妇的分娩计划,并进行书面和口头的详细交接班。
对接受分娩镇痛的产妇,麻醉科护士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负责分娩镇痛操作室设备、药品、耗材的日常保养与管理。
(2)对产妇进行初步评估、核查产妇的血常规和凝血报告单情况。
(3)在产科医生开出分娩镇痛医嘱后,通知麻醉科医生。
(4)开放静脉、建立监测、摆好体位。
(5)准备椎管内镇痛所需药品、设备。
(6)负责产妇生命体征监测、镇痛泵管理和相应医疗文书记录。
(7)若产妇出现镇痛不全、生命体征不稳,应及时向麻醉科医生汇报。
(8)配合即刻剖宫产的麻醉和抢救。
(9)分娩镇痛结束后,做好收费和随访工作。
对接受分娩镇痛的产妇,产科医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评估产妇情况,制订分娩计划。
(2)对剖宫产后阴道试产、肥胖、有腰背部手术史、既往麻醉并发症史等的产妇,应及时请麻醉科医生会诊。
(3)根据产程情况,开具分娩镇痛医嘱/通知单。
(4)做好产程管理,处理产程和胎心异常情况。
(5)处理突发情况,决定产钳助产或剖宫产结束分娩。
(6)应及时通知麻醉科医生任何产房突发情况,促进团队合作,保证产妇的安全。
对接受分娩镇痛的产妇,助产士的主要工作内容有:
(1)监测产妇的血压、心率、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宫缩、胎心等情况。
(2)观察产程,调整宫缩。
(3)协助产科医生处理相关并发症(产时发热、一过性胎心下降、尿潴留等)。
(4)对产妇进行产程和心理指导,调整产妇体位为侧卧位/半坐位。
(5)有任何异常情况均应及时报告产科医生和麻醉科医生。
分娩镇痛是多学科协作的团队,新生儿科医生应为新生儿的安全保驾护航。在新生儿科医师未在场的情况下,应由麻醉科医师和妇产科医师共同负责抢救,由麻醉科医师负责新生儿的气管插管。
(1)对新生儿进行评估、筛查,将高危新生儿集中收治,进行观察、治疗。
(2)如果新生儿出现窒息,新生儿科医生负责现场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