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书院虽冠以书院之名,但培养目标已超出传统书院范围,旨在培养新式人才。在某种意义上,求是书院在体制上已具有现代教育雏形,开启了浙江现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先河。浙江巡抚廖寿丰在上奏朝廷的《浙江省城专设书院兼课中西实学疏》中,开篇便提出了求是书院的办学宗旨:
居今日而图治,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居今日而育才,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
求是书院设总办一人、监院一人、正教习一人、副教习二人,以及教师若干人。总办由林启兼任,对书院负有“综核事物、随时稽查”之责。首任监院为陆懋勋,承总办命令,“管理院中一切事宜,收发款目,参稽课程”。监院可以聘任司事两人,具体负责“簿记、账目、给发纸笔及收掌书籍仪器”和“查记学生出入告假并料理伙食一切杂事”,相当于现在的教务处和总务处。
首任正教习为美国人王令赓(E. L. Mattox),“教授化学及各种西学兼课图算语言文字”。副教习二人,一人“教授各种算学及测绘舆图占验天文等事”,一人“教授外洋语言文字及翻译书籍报章等事”。副教习也大多为美国人,如美籍教员亨培克(S. K. Hornbeck)为文科教习,教授西史,梅立茄(P. D. Merica)为理科教习,教授理化。此外,求是书院还先后聘请过几位日籍教师,如铃木圭寿教博物地理、过安弥教外国史地、元桥义敦教音乐、富长德藏教体操等。外国教员除授课外,还负责翻译外国书籍和报章。
求是书院创办之际,巡抚廖寿丰拨款二万两作为办学经费,同时还将东城讲舍的膏火费并入书院使用。此后,每年还有官费、书局、采访局和盐法志局的提成作为书院固定经费来源。求是书院办学经费充裕,除总办不支取薪水外,监院、正教习、副教习以及教师皆薪水不菲,如正教习年薪高达1 200两。求是学子不仅可以获得膳宿费全免的待遇,还可领取笔墨、纸张和呢制服等。
由于报名应考人数很多,求是书院决定在招收既定的30名学生(即内院)之外,扩招60人作为外院生。外院生与内院生的区别就是是否要缴纳学费,当时规定:“外院学生修膳,向由自备,每月修洋两元,每日膳洋八分,束脩每年正月二十一日及七月十一日两期预缴。”
但外院生有机会递补为内院生,其要求为:
凡内院学生缺额,皆于每年年终由外院比较学生通年功课择其中西学问猛进、平时品行端方、每门分数皆在百分左右、每季记功共在六次以上者,依次升补,如出额多,及格少,任缺毋滥。
求是书院实行五年住院制,须恪守各项院规,包括《求是书院内院礼仪例》《求是书院内院课程例》《求是书院内院出入例》《求是书院内院住宿例》《求是书院内院劝惩例》《求是书院外院礼仪例》《求是书院外院课程例》《求是书院外院出入例》《求是书院外院住宿例》《求是书院外院劝惩例》等。若有不守院规及任意旷课者,即时遣出。求是书院也保留了一些传统习惯,如院中供奉至圣先师,每月朔望清晨由教习和监院率领诸生行三跪九叩礼。
求是书院按照西方教育惯例,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用传统二十八星宿代表四个星期的每一天,每周一至周六安排课程,周日休息,称为“休沐”。求是书院的教学强调中西兼采,以西学为主。关于教学内容,林启在筹备阶段即有大致设想:“泰西各学,门径甚多,每以兵农工商化验制造诸务为切于时用,而算学则其阶梯,语言文字乃从人之门。循序以进,渐有心得,非博通格致不得谓之学成。”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求是书院采取分班教学法,总教习王令赓将学生分为三班,习过英文者在第一班,习过算学者在第二班,一事未习者在第三班。钱均夫在王氏育才书塾学过英文,考入书院后被分在内院第一班。根据求是教学计划,内院生在五年内应读完表1所列的西学课程。
表1 求是书院内院生西学课程与阅读书目
资料来源: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学规集成》,中西书局,2011年,第332—334页。
求是书院还规定了每天的课程和时间安排,钱均夫所在的第一班规定:每天上午八点至九点“预备功课”,九点至十点上“中学”,十点至十一点上“算学”,十一点至十二点“单日格致、双日英文”;下午一点至二点上“化学”,二点至三点上“文法”,三点至四点上“中学”,四点至五点上“中学”,五点至六点“星期一、四为体操,不体操预备功课”,六点至八点“游息”,八点至十点“预备功课”。
由此可见,白天课程比较多,晚上为自习时间。学生在自习时间既可以浏览经史古籍,也可以阅读中外报刊,但每隔十天要向监院递交阅读感想并呈送总办查考。在此期间,钱均夫养成了阅读报纸和杂志的习惯,递交的阅读感想就是一种读书笔记;而通过阅读和递交笔记,可以练就深度思考和交流思想的治学方法。此外,书院还开设体操课,并以日文为选修课。
钱均夫在求是书院时选修了日语课。
求是书院创办之初,教师和教科书都非常缺乏。书院开办后,设置的西学课程如英文、物理、化学等,均由总教习王令赓负责;各种算学及测绘、舆图、占验、天文等课程,则由副教习卢保仁负责;另有外洋文字及翻译书籍报章等课程,由副教习陆康华负责。当时没有现成的教科书,物理、化学采用美国中学课本的译本,算学选材于《笔算数学》《代数备旨》《形学备旨》《八线备旨》等,英文则取材于《英文初阶》《英文进阶》。中文主要为国文、经史,多聘请博学之士主讲。钱均夫后来回忆说:
当时之课程远无今日之完备。国、英、数为必修课,学生专心于国文者最多,英文教师有时兼授理化生理卫生。学生无实验,均由教授行之。
求是书院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分为月课、加课、会课。月课考西学,考核内容以讲求实际为主,由担任课程的教习批阅并分别等第。加课考汉文或经义,或史论,或时务策,由总办分别等第。会课是书院每年的一次大考,定于每年冬间,由抚宪督同总办、监院、教习通校各艺,分别等第。考试结束之后,书院依据学生成绩给予一定奖励,标准如下:
每月月课,化学一名奖银二两,二三名奖银一两五钱,四五名一两。算学奖银与化学同。语言文字一名奖银一两五钱,二三名一两,四五名五钱。每月加课三十名,合考经史策论一名,奖银二两,二至五名各一两五钱,六七名各一两,八至十名各五钱。各季会课,化学一名奖银四两,二三名三两,四五名二两,六至十一名一两,十二至三十名各五钱。
对那些每次考试成绩均垫底的学生,书院教习和监院会查看他们平日是否用功,若经常无故旷课、心不在焉,则会被开除。
求是书院倡导教学方式的变革,聘任的教师均为思想开放者,强调启蒙教育,注重学生思维个性的张扬。其中,尤以国文教师宋恕最为突出。宋恕(1862—1910),又名宋衡,字燕生,号谨斋,浙江平阳人,近代启蒙思想家。他虽是饱读四书五经、尽阅经典的“旧人物”,过目不忘,可以背诵大藏经典,但思想甚新,宣扬爱国和民主思想,以出版为农民、商贩、少数民族和妇女立言的《六斋卑议》著世。
宋恕任教求是书院不足一年,但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他在教授国文课时,不逐字讲解,而提倡学生自学,疑则发问,教师解答;学生每日作札记,晚上呈缴教师批改。这种讲授方法使学生获得了自由思考的空间,能促进学生思想解放,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但他也经常告诫学生:“尔辈读书,遇有佳文,须熟记之,则他日行文,方有进境。”40多年后,钱均夫对宋恕的启蒙教育方式仍记忆犹新。他说:
宋先生在校未到一年,学生受益甚多,而校风顿变。师所教学,纯为启蒙式教育,非斤斤于占毕者所可比拟也。
例如,在胡珠生编的《宋恕集》中,收入了1901年10月2日宋恕在求是书院出的课题,考核内容涵盖动物学、论理、社会学以及历史,可见当时教学的一般情形:
求是书院课题
(一九〇一年十月二日)
九月朔课动物学题 问:世间动物皆有知觉。夫皆有知觉,必皆有言语;但蠢简灵繁,相去甚远。昔姬期分职,与言专掌,孔圣之门或通鸟语。“介葛异能”,《左世》所载,至于汉唐,斯学未绝;宋元以后乃始无闻。今白人精察,新得可惊;赤县古书非诬昭矣!但目界、镜界恒沙群动悉接其声,悉解其意,遥遥来日,果有期欤?
论理学题 能立能破、似能立似能破举例。
社会学题 国多海滨,民易进化说。
历史题 明末张李之乱考略。
正是这种启蒙式教育,激发了包括钱均夫在内的求是学子强烈的求知欲望。钱均夫同学许寿裳就曾回忆称,其终生不能忘记的是:“宋师平子先生的教育方法——‘取法象山,限规不立,经史子集,任择从事’,重个性,主自由,循循善诱之功,决不是平常的教师所能办得到的。先师教我们治学的方法先要博大,要注重逻辑,沟通文理,并且要排斥宋学的空疏,也摈弃汉学的繁琐,务必实事求是,勿拘拘于新旧之别。”
这种启蒙教育形成了“求是之学风”,并对求是学子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