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书院创办于1897年,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结果和需要,推动其创办的关键是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海战中的惨败。当时的钱均夫还是一个13岁的懵懂少年,但战败后割地赔款的事实深深地刺痛了他,自称泱泱大国的清朝为何败于蕞尔小国日本的疑问一直萦绕心头,令他难以释怀。
甲午战后,举国上下深知国势日衰,而欲谋振兴唯有兴学与储才。因此,有识之士普遍认识到必须通过创办新式教育培养新式人才。多年后,钱均夫说:
中国在甲午以后,才有新教育的产生。讲到中国受外力的侵略,虽自鸦片战争开始,然当时一般人的意见,中国文物一切胜过外国,只有武器不如外人,故独注重武器之制造,而创设制造局。至于新教育产生乃自甲午战争开始,中日一战,中国国际地位骤落千丈。从前一般人以为中国和日本打仗,日本一定失败,好像鸡蛋碰石头一样。因中国的面积比日本大十多倍,人口比日本多七八倍,外人的预测,也以为日本必败。谁料战争结果,日本竟战胜中国,外人便接踵而来纷纷问鼎了,中国国势日蹙。于是当时一般明达之士,深知要与列强颉颃,非接受世界新文化不可。
于是,清政府开始力图革新,继而有戊戌变法的发生,各地方政府纷纷创设学堂,培养新式人才。甲午战后,杭州著名绅士陈汉第(字仲恕,1874—1949)与汪康年(字穰卿,1860—1911)决定筹办创办崇实学堂,振兴实学,但遭当地豪绅阻挠。杭州有敷文书院、紫阳书院、崇文书院、诂经精舍和东城讲舍等,但这些书院旨在考取功名,守旧思想根深蒂固。此种局面直到1897年林启调补杭州知府后才得以改变。
1897年林启调补杭州知府,推进新政改革,并在浙江巡抚廖寿丰的支持下创办求是书院。当时,恰好杭州普慈寺因案被封,林启借机向廖寿丰提议以普慈寺作为校舍,创办新式学堂;但考虑到当地官绅仍有反对之声,于是以书院之名定新式学堂为求是书院。1897年5月2日,求是书院正式开学。求是书院创办之际,钱均夫正在沪上王氏育才书塾求学。王氏育才书塾虽设有西学课程,但程度只相当于中小学。1899年,17岁的钱均夫希望可以接受高等程度教育,于是决定回杭州报考求是书院。根据书院要求,钱均夫须开具家族三代年貌、籍贯和住址信息,并邀请本地绅士出具保结后方可前往书院办理报名手续。考试分为两场,先考“经、义、史论、时务策”,再由“教习复试”,最终选定30名学额。
经过两轮考试,钱均夫顺利进入求是书院。
求是书院旧影
考入求是书院的学生大多接受过传统教育,国文功底深厚,不少人还拥有贡生或附生身份,但如钱均夫那样受过西学教育者所占比例并不高。然而,当同辈读书人仍以考取功名为人生目标时,迈入新式学堂无疑需要足够勇气。这一决定足以说明钱均夫青少年时期就已决定放弃功名利禄,努力追求现代知识,同时也表明了他的远见卓识和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