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之间,贵在理解,误在不通,伤在妄断,爱需流通,方能和谐。
我想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在我的教育案例里特别经典,一个真相居然经过了12年才被还原。那一年我女儿17岁,有一天我练习倾听的时候,找我女儿坐下聊天儿。
我跟她说:“宝贝,过去在咱们两个相处的过程中,有什么让你记忆犹新,妈妈让你非常伤心的事吗?”
她说:“不想讲了,讲也没有用。”突然她又反问我一句,“妈,有什么事是让你特别伤心的吗?”
我说:“还真有,我记得你很小的时候,四五岁的样子,我有一次出差去承德,那一次你真的让我伤透心了。”
她说:“什么事啊?”
我就开始跟她讲这件事,那个时候我是做糖酒批发生意的,批发行业在小年之前是最好的时机,原本小年之前就应该发好所有的货,结果因为下雪,铁路停运,有一车皮1200件的白酒没有送来。更倒霉的是大车司机已经放假回家了。
我跟助理说:“这个平头载的大货车,我也开过,但是没有开过长途,这样,我试着开一圈儿,如果开得没问题,我们就开车从秦皇岛到承德,把这1200件白酒拉回来。”
我的助理当时吓坏了,薅着副驾驶的扶手一直不敢松手,我勉强地把大车开走了。临行前我给家里打电话,女儿接的,我跟她说:“宝贝啊,妈妈可能过节不能在家了,我要出去拉酒回来,酒拉回来给人家送完了,大概要初一能回家,所以年三十的团圆饭妈不回家吃了。”
我女儿说:“好的,我知道了。”
但当时我不知道的是,才四五岁的她根本分不清三十和初一,只知道妈妈晚点就回来了。
车子开到承德的时候,不敢开太高的暖风,因为车内太热人就容易犯困,夜里爬坡十八弯,重车装满酒下陡坡,还在下雪。我开车开得很紧张,整个人累得都要崩溃了。三十晚上吃团圆饭,万家灯火放鞭炮,突然之间我觉得很悲凉,自己一个女人此时应该在温暖的家里,吃着团圆饭,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才对,为什么要奔波在大山里。
就在这个时候,闺女给我打电话过来,那个时候还是大哥大,我一只手扶方向盘,一只手拿着大哥大。
我说:“怎么了闺女?”
她说:“妈妈你什么时候回家?”
我说:“我不是跟你说了吗?我今天不回家,我明天才回家。”
她说:“妈妈,你能不能快一点回家?”
我跟她说:“妈妈不能,妈妈在外面开车呢,我挂了啊,听话。”说完我就挂掉了电话。
这时我并没有生气,往前继续开,开到路况不好,我最紧张的时候电话又响了,我一看又是家里,但是不接还不行,我就接了电话,打电话的还是我女儿。
女儿这次情绪有点崩溃:“你到底回不回家,你还回不回家?都过年了,你为什么不回家?”
我跟她说:“我跟你讲过多少遍了,我出来拉货,我没有办法回家,你不要再给我打电话了,听见了吗?”我把电话又挂断了。
不到三分钟,电话又一次响了,这个时候我的情绪就已经到达了顶点。
电话接通了以后,她就跟我说:“坏妈妈,你到底回不回家?”
我说:“你身边都有谁?”
她说:“我奶奶、我爸、我小叔他们都在,我爷爷也在。”
我说:“你把电话放免提。”等了一会儿,我接着说:“你们怎么回事儿,一家五口人看不住一个孩子是吗?我在悬崖上开车,你们知不知道?你们不出来帮我就算了,你们连个孩子都看不好吗?让她一遍一遍地给我打电话,我一不小心掉进悬崖摔死,你们都开心了!”
我把电话往后一扔,一边哭一边开车,觉得好伤心啊,好久才平复情绪。把货卸好已经是初一上午10点多了,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刚一开门,就看见我女儿站在沙发上。
她掐着腰,扎了一脑袋小辫儿,对着我说:“你这个坏女人,你不要回来了,这个家没有人要你了,没有人喜欢你。”
我扭头摔门而去,只听见孩子在里头号啕大哭。出电梯我眼泪啪嗒啪嗒地掉在地上,一直到初五我就在公司自己待着,根本没有人来找我,她爸也不来,她奶奶也不来,她小叔也不来。我为这个家付出那么多,没有人在这一刻来找我,我不知道他们在家吃什么,但是我在公司只能吃方便面。
当我一边哭一边把这个故事讲给我17岁的女儿听,她就静静地看着我,在对面递给我抽纸,我一抬头,发现她哭了,以为她感动了。
我说:“你怎么了?”
她说:“妈,说起这件事,你要不要听听我讲?”
我说:“好啊,你讲吧。”
她说:“我记得那年过年你打电话回来,说你晚点回来。”
我女儿说过年那天她特别开心,因为奶奶去买了羊腿,妈妈最喜欢吃羊肉,羊腿买回来了以后,奶奶就剁肉馅儿说要包饺子。
女儿跟奶奶说:“你等我妈回来再包。”
奶奶说:“你妈今晚不回来了。”
她说:“我不信,我去打个电话问问。”
于是女儿打了第一遍电话,然后跟奶奶说:“我妈一会儿回来,等我妈妈回来,你再包饺子啊。”
奶奶说:“不对啊,你妈说不回来了,你再去打个电话问一下,是不是我听岔了。”
第二通电话打完,她跑过去又跟奶奶说妈妈今晚会回来。
奶奶说:“欸,不是啊,跟我说不回来呀!那走,咱们一起去打。”
于是她们一起打了第三通电话。
我17岁的女儿在讲到打第三通电话的时候,突然就愣住了,一直看着桌子,眼泪啪啪地往下掉。
我坐在对面说:“怎么了?”
她说:“这次电话打通了,我妈说她会掉进悬崖摔死!”
那时女儿吓坏了,电话挂了以后,就薅着奶奶,让奶奶摘下围裙。
我女儿大喊:“不要包饺子了!不要包饺子了!去救我妈,我妈要掉进悬崖摔死了!”
听完这句话,奶奶就生气了,把擀面杖丢在桌子上,说“闭嘴,大过年不要说丧气的话”。
女儿坐在我对面,趴在桌子上说:“然后我就疯狂地打电话,爸爸也不去找你,奶奶也不去找你,小叔也不去找你,他们都没良心!妈妈对他们那么好,现在要掉进悬崖摔死了,他们还在笑,还在看晚会,还在包饺子。我只能一遍一遍地打电话。”
当她跟我复述13年前她打电话的场景时,我整个人都傻了,那个电话号码我不记得,她居然还记得。
她说:“我一直打,嘀嘀的电话声响了以后,我就说接电话呀!妈妈接电话呀!我一边哭一边喊接电话,可是我听到的都是嘀嘀的声音,所以我现在最讨厌别人不接我电话。”
女儿十五六岁的时候给我打电话,我只要不接,她就暴跳如雷,为什么?因为那一刻她慌了,那一刻她担心的是妈妈,那一刻是孩子在另外一个城市好遥远、好无助的爱,和小时候的她一样。可是我理解的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一群不懂事的大人。没有一个人理解孩子,孩子也无法理解大人的世界,她没有办法理解你为什么去拉货,为什么过年不回家,她想的只是让妈妈回来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孩子就是这么单纯。
女儿之后跟我讲了一件让她感到更崩溃的事情。
她说:“最后他们把饺子煮熟了放在桌子上,他们都吃,我就不吃,我就要等我妈,我就抱着一盘饺子等我妈,谁都不让动,抱了一会儿,他们吃完了都说‘哎呀,这大过年的孩子太不听话’,就都看电视去了。”
女儿又说:“我最讨厌演小品,他们都乐,他们一乐,我就更生气,我妈可能要摔死了,你们还在这里笑,你们还在这里吃饺子。”
好长一段时间,我女儿就摸摸那个饺子凉没凉,因为她记得妈妈说羊肉馅儿饺子凉了就不好吃了,摸一遍发现皮凉了,但是馅儿凉没凉不知道,就尝一尝,结果吃了两个就吐了,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会很容易呕吐。
她说:“我趴在那儿就吐了,吐的味道好难闻。”
奶奶走过来说:“你说你这孩子,你这是干吗呢?你作什么呢?”
奶奶把她带到洗手间去洗了洗。晚上她躺在床上一直哭,非常伤心,因为她觉得妈妈不会回来了,自己可能从此就没有妈妈了。
第二天早晨,我打电话回来,说一会儿就回来,但是她发现奶奶不高兴了,爷爷也不高兴了,所以她就站在沙发上跟妈妈嚷,可是妈妈摔门走了。
女儿跟我说:“你那个时候就会摔门走,你一生气就摔门走,我最恨别人摔门走,我最恨别人留个后背给我,我最恨别人不理我。”
17岁的她连着讲了几个“最恨”,那一刻我才知道孩子后来很多怪异的行为都是有迹可循的。比如说,打电话不接就发脾气,谁一扭身走给她个背影情绪就崩溃,等等。我开始倒叙教育她的过程,才知道她这些点是从哪里来的。
后来女儿跟我讲:“你走了以后,一家人谁都不敢去找你,因为知道你脾气大。”
我自己在公司待了四天,独自伤心了四天,却不知道家里也惦记了我四天。和女儿再次谈起十几年前发生的事件,我们才知道彼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有多重要,我们才知道我们在信息传达的过程中会产生多少误解,我们认为的“真相”也有可能不是真相。
如果今天能让我重新陪伴孩子长大一次,我一定多一些感情,多一些解释,多一些求证,多一些还原事实,我一定不会一意孤行地去判定孩子就是不听话的,去判定家里人就是没看好孩子,我会多问几个为什么,了解对方的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而不是透过某个行为就攻击她、训斥她、判定她。
我们的孩子当下有很多应激反应,或者有很多特定的一旦被刺激就会“炸掉”的行为或者是事件,多数都和我们不当的家庭教育有关。在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谁想伤害孩子呢?都是因为这些不清不楚的认知和判断伤害了孩子。 哪一个孩子会不爱妈妈?是我们的主观、我们的武断、我们的坏脾气,阻止了爱的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