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九章
一龙二虎

寿州是淮南的战略核心,对争夺淮南的双方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所谓淮南,顾名思义就是淮河以南地区。对南唐而言,淮南地区包括十四个州,除泗州(今江苏盱眙)、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在淮河北岸外,其他十二州都在淮河南岸,包括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蕲州(今湖北蕲春)、舒州(今安徽潜山)、寿州(今安徽寿春)、庐州(今安徽合肥)、濠州(今安徽凤阳)、和州(今安徽和县)、滁州(今安徽滁州)、扬州(今江苏扬州)、泰州(今江苏泰州)、楚州(今江苏淮安)。

把这十四州的位置在地图上一一标注出来,可以划分为东西两大区域,姑且称之为淮南西部和淮南东部。

这两大区域各自有着一个中心城市,是其战略位置最重要的地方,在淮南东部是楚州,在淮南西部是寿州。

比较来看,寿州的战略位置比楚州更重要一些。寿州位于淮河中上游,楚州位于淮河下游,河流上游对下游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一旦取得寿州,淮河下游的防守压力就会骤增,攻方可以顺流而下攻击淮南东部;下游想要逆流迎击则十分困难,只能陷入被动境地。

鉴于此,历史上的南北政权都把寿州作为争夺重点,南唐和后周之所以一度围绕寿州进行攻防大战,亦是基于这种考虑。只要寿州不失守,南唐就能保住淮南。但现在寿州易主,淮南僵局被彻底打破,战场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攻下寿州后,柴荣再次返回汴京处理政务。但他似乎御驾亲征上了瘾,仅四个多月后就又决定第三次奔赴淮南前线。区区一个寿州,根本满足不了他的胃口——这位年轻的皇帝,这一次的目标是整个淮南。

957年十月,在柴荣的带领下,周军一路东下,攻城略地,扫荡唐军,气势如虹,接连攻克濠州、泗州、扬州、泰州等淮南重镇。南唐自恃优势的水军还未获得出战表现的机会,就被周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摧毁,全歼于淮水之上。

在这一系列战斗中,赵匡胤势不可当,表现依然抢眼。对付南唐军队,他已经打出了心得,打出了自信,打出了经验,打出了技巧!淮南成了他尽情表演的舞台,他成了后周禁军中最闪亮的明星。

反观南唐,基本没有多少实质性抵抗,除了楚州守将张彦贞战至一兵一卒,仍拒不投降,壮烈殉国外,其他城池后周基本没费什么力气就一一拿下。据史书记载,后周军队“鼓行而东,以追奔寇,昼夜不息,沿江城栅,所至皆下”,整个淮南东部不到四个月就全部落入了后周之手。

经过近三年的反复争夺,南唐赖为屏障的淮南十四州,只有庐州、舒州、蕲州、黄州四个州还属南唐,其他十个都改姓周了。

更可怕的是,柴荣似乎还不打算罢休,大批后周军队正陈兵长江北岸,耀武扬威。种种迹象表明,周军随时都有横渡长江、直捣金陵的可能。

李璟没了继续打下去的勇气,甚至没了谈判的本钱。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求和,保住半壁江山。

对于和平谈判,柴荣还是欢迎的。如果谈判能解决他所需要的地盘、人口问题,谁愿意牺牲大批将士来打仗呢?

经过双方的平等磋商,南唐和后周达成如下共识:

一、南唐皇帝废皇帝称号,改称江南国主。

二、南唐每年向后周进贡,正式确立宗藩关系。

三、双方划江为界,南唐淮南十四州全部纳入后周版图。

经过艰苦卓绝的淮南争夺战,后周获得南唐十四州,六十县,二十二万六千五百七十四户,人口百余万。

淮南争夺战的影响极为深远。

通过这场战争,后周逼迫南唐割地称臣、朝贡赔款,导致南唐从一个堪与后周匹敌的大国沦为一个二流小国。南唐再也不敢觊觎中原的领土,这为后周下一步的战略实施免除了南面之忧。南唐在这次战争中元气大伤,防线甚至被迫后撤到长江一带,从此只能靠在江南地区偏安一隅,保半壁江山。

此外,因为这场战争,两个人的命运也被彻底改变。

首先是南唐的李煜。

即位之初,李璟曾有过兄终弟及的约定。按照约定,李璟是现任皇帝,皇太弟李景遂是首席替补、第一顺位继承人,齐王李景达是次席替补、第二顺位继承人,最后才轮到李璟自己的儿子。

但淮南争夺战改变了这一切。南唐痛失淮南十四州后,皇太弟李景遂深感责任重大,先后交了十封信引咎“辞职”,说自己无力匡扶国难,请求出宫镇守藩镇。李璟留不住他,只好含泪答应。

李景遂一走,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变成了齐王李景达。没想到的是,这位逃跑战线上的“常胜将军”居然会觉得没脸面,也跟着推辞。

就这样,皇位转了一圈后,又回到了李璟的儿子手里。

李璟的嫡长子李弘冀颇有文才武略,又有军功,是继承皇位的不二人选。李景遂辞职时就建议册立大侄子为皇储,现在条件成熟,且众望所归,李弘冀顺理成章地被立为太子。

但李弘冀有一个性格缺陷——疑心极重,整天害怕别人抢了自己的位子。因此,他对两位叔叔和几个弟弟都不放心,甚至派人毒死了主动让贤的李景遂。

谁知李弘冀天命不佑,就在他谋害叔父几个月后,居然暴病而亡,死因不明。于是,皇储的位置就又空了出来。

按照继承规则,李璟的第六子李从嘉就成了皇位继承人。这位“幸运儿”还有一个更出名的名字:李煜。

李煜就是被淮南之战改变命运的第一个人。第二个被淮南之战改变命运的人是赵匡胤。

在历时两年半的淮南争夺战中,后周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军事将领。跟之前担纲主力的元老宿将不同,这批将领都是年纪较轻、资历较浅的少壮派,如韩令坤、赵匡胤、高怀德、王审琦、马仁瑀等人。

在这些新生代的优秀将领中,最耀眼的无疑是赵匡胤。

淮南之战中,当战局在寿州陷入僵持时,柴荣多次将阻击南唐援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重任交给赵匡胤。这既是对赵匡胤的信任和器重,也是对他的考验和磨炼。

只有亲身经历过最残酷的战场搏杀、体会过最惨烈的生死较量、见证过血肉横飞的杀戮和死亡,依然能幸存下来且愈战愈勇、愈加镇定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一代名将,就像顽石必经磨砺方成宝玉,铁矿必经淬炼方能成钢。

赵匡胤没有辜负柴荣对他的信任,每次在最为危急的时刻,他总是担当攻坚克难的主力先锋,利用手中有限的数千人马,屡次以小搏大,以少胜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场神话。

从涡口到清流关,从滁州到六合,从楚州到瓜步,赵匡胤连战连捷,无一败绩。从无名小卒到节钺将帅,赵匡胤只用了八九年时间,晋升速度即便在名将遍地、武人当道的五代十国亦极为罕见。

柴荣对赵匡胤的知遇之恩不可否认,毕竟如果没有他的慧眼识珠、知人善任,赵匡胤很可能还在禁军底层混迹。但很多人并不清楚的是,在柴荣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秘密——柴荣本人的政治意图和帝王心术。

显德年间的后周军界高层中,明显存在“一龙二虎”的格局。

“一龙”当然是指皇帝兼军队的最高统帅柴荣,“二虎”则是指禁军两大统帅,一个是殿前都点检张永德,另一个是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

这“一龙二虎”并非简单的上下级和同僚关系:柴荣是郭威的侄子兼养子(他的姑姑是郭威的老婆),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他的老婆是郭威的女儿),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他的母亲是郭威的姐姐)。

因为郭威,原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一龙二虎”成了关系密切的一家人。乍一看,这三人跟郭威的关系都不算远,都有资格继承皇位。但最后郭威还是选了柴荣作为接班人,只因为他具备两个突出优势。

第一个优势是身份和感情。

从亲缘来看,柴荣是郭威的内侄,但柴荣是改姓归宗,正式从柴家过继给郭家当儿子的。从礼法和名分上说,他的父亲是郭威而不是柴守礼,他将来是要入郭家宗庙的。而且柴荣打小就跟郭威一起生活,很受郭威喜欢,光凭姓郭和感情这两点,什么李外甥、张女婿,就都成了外人。

第二个优势是能力和素质。

论行军打仗,三人都是好手;论英勇智谋,三人也不分轩轾。但柴荣的治国理政能力胜出另外两人太多,与李重进和张永德相比,柴荣更像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也更适合做皇帝。

在郭威心中,柴荣是最佳继承人,所以他甫建后周,就开始栽培柴荣做皇储,并且接连拔掉王峻、王殷两个权臣,为柴荣的顺利接班扫除了一切障碍。

临终前,郭威亲自召见了柴荣和李重进,明确表示柴荣是铁板钉钉的皇位继承人,让李重进当着自己的面向柴荣行君臣之礼,这相当于逼着李重进宣誓臣服于新皇帝。

柴荣即位后对李重进、张永德安抚笼络,加以重用,两人很快被提拔为禁军两大主力侍卫亲军司和殿前司的最高长官,也算是对他们另一种形式的补偿。

但在重用这二人的同时,柴荣还有一丝隐忧。

李重进和张永德虽然当不上真龙,却是两条真正的猛虎。两人执掌禁军,手握重权,亲信故旧众多,又屡立战功,威望颇高,加之都是太祖近亲,万一有人图谋不轨,再模仿昔日郭威的部下,搞一出拥戴上位的把戏,后果不堪设想。若是两人联合,后果更不堪设想。

这也不能怪柴荣疑心重,五代十国时期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皇位者十有八九,皇帝猜防部将、猜防大臣、猜防亲人完全是正常现象,不猜防才是罕见,才是奇怪,而且这最后一定会死得很惨。

柴荣之所以热衷于御驾亲征,除了因为自己喜欢指挥打仗外,也是为了通过亲征保持自己的权威,加强对武将的控制。要是整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放心大胆地让张永德、李重进在外带兵作战,长此以往,战功归于主帅,声望聚于将领,又有多少人肯效忠自己呢?

在后周禁军系统中,无论地位还是军力,殿前司原本都远逊侍卫亲军司。但自从柴荣整顿禁军后,精锐尽入殿前司,殿前司的军力比侍卫司有过之而无不及,实际上压过了侍卫司。

张永德担任殿前司一把手后,不可避免地与侍卫司一把手李重进产生了矛盾。他在征战淮南期间,每次设宴请客都要当众揭李重进的短,甚至拿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向皇帝告密。

柴荣的反应很有意思,他虽然不相信张永德,但也没有责备对方,因为“二虎相争”这种局面正是柴荣最希望看到的。

除了御驾亲征,提拔心腹将领也是柴荣极为重要的一招。

身为九五之尊的皇帝把一些低级将校提拔起来担任中高级将领,给他们升官发财的机会,受到恩惠的将领必定对皇帝感恩戴德,继而成为皇帝的亲信。

在被柴荣刻意提拔的一批年轻将领中,赵匡胤是他的重点培养对象。

首先,跟张永德、李重进比,赵匡胤资历较浅,而且一向工作踏实,忠于皇帝,既没有复杂的裙带关系,也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所以柴荣不用担心他在军队中拉帮结派,发展个人势力。

其次,赵匡胤的个人能力和表现十分突出。从高平之战的临危受命、力挽狂澜,到整顿禁军时的雷厉风行、从严治军,再到征伐淮南时的屡战屡胜、势不可当,赵匡胤将自己的军事指挥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最后,赵匡胤跟柴荣的关系让柴荣十分放心。柴荣任开封府尹时,赵匡胤就是他的潜邸旧臣,忠诚度经受了时间和实践考验。

在柴荣的有意安排下,赵匡胤进入了禁军高层,后周军界开始呈现“一龙三虎”的趋势。三虎相争,既能分散权力,彼此制衡,又不会因为一方有伤,而致另一家独大,这就是一代英主柴荣的帝王心术。

对于柴荣的心事,赵匡胤不可能没有察觉,所以他依然一如既往地谦虚低调,小心翼翼地处理着与上级、与同僚的关系。

相比李重进,赵匡胤与张永德的关系更密切。

张永德是赵匡胤的上级,一直很欣赏赵匡胤,不仅多次在柴荣面前褒奖赵匡胤,还资助过赵匡胤财物,帮他续弦迎娶王氏。但在张永德与李重进的矛盾中,赵匡胤从没有公开支持或反对过任何一方,而是两头都不得罪。

在与李重进、韩通等侍卫亲军司“对手”的交往中,赵匡胤始终待之以礼、恭敬有加,以致李重进、韩通都对他毫无警惕之心。

至于原本就关系亲密的义社兄弟和慕容延钊、韩令坤等人,赵匡胤更是倾心结交,以“兄礼事之”。

总的来说,赵匡胤性格沉稳,处世圆通,很会做人,又韬光养晦、深藏不露,这种作风让他的人脉越来越宽广,也让柴荣对他很是放心。

由此可见,赵匡胤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在后周众多新老将领中,他能异军突起、后来居上,是时机成就了他,是柴荣重用了他,更是他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帮助了他。 SL9eQQFh6LLL76T41DdbEWq/CtSIr6LRIb6YIzm/MYt45Wr830Lh94QY2ciXnmj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