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围绕社会性别,特别是以女性为核心议题的讨论,在社会各界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领域内的相关理论构建与方法探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也有学人坚持探索兼具社会性别学和历史学交叉视野的社会性别史研究。即将付梓的宋青红博士的新著《巾帼力量:女性精英群体探微(1931—1945)》,便是作者多年来致力于社会性别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本书主要聚焦抗战时期中国女性精英群体,通过女性精英发表的一系列关于抗战和妇女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言论,以及她们所投身的战时各项工作的实践,展现了女性精英群体的家国情怀、崇高信念,以及她们力图解决的战时女性问题的重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进而丰富了抗战史领域的研究成果,值得读者的关注。
与仅限于单个女性精英或特定党派身份女性精英为对象的著述不同,宋青红博士这部著作中的研究对象“女性精英群体”,站位于“全民族”的高度,包含了抗战时期各党各派、各界各方面的女性精英,既有邓颖超、蔡畅、康克清等共产党的妇女领袖,也有宋美龄、宋蔼龄、谭祥、李德全、郑毓秀、陆寒波等国民党妇女领袖以及妇运干部;有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女性”的宋庆龄,也包括吴贻芳、史良、沈兹九、雷洁琼等社会各界的女性专家、学者、名流。全书仅列入章节目录的女性精英就有20余人,而在行文中记有其主要思想主张、事业、经历的女性人物,不下百余位,是一部典型的战时女性精英的群像谱。
围绕各位战时女性精英,本书一方面努力挖掘和掌握海内外档案机构典藏的相关资料,另一方面爬梳汇集各大报刊、日记、书信、回忆录、个人传记等新旧已刊史料中的有关内容,在此基础上梳理出基本的史实并构建叙事,从而对于诸多女性精英的生卒年份、籍贯、家庭环境、学历知识背景、职业事业、言论著述等,均有详略不等的叙述。本书中的女性精英并非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而是与广大普通女性一样,形象朴实丰满,有着各自的家庭婚姻生活与相应的人际关系。她们保持着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尤其是注重与女性大众的接触乃至互动。
本书中战时女性精英的活动地域空间不分南北和东西,既有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及其他各抗日根据地,也有大后方各省区的主要城镇和乡村,并涉及诸多行业。战时政治场域作为本书重点关注所在,如以专门篇幅叙述国民参政会中的女性精英,包括女性参政员的遴选产生、变化和主要参政活动,尤其是较全面地介绍了战时历次国民参政会期间女参政员提出的90余项议案,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卫生、战争动员与女性问题等方面。又如在战时妇女宪政运动方面,本书分别介绍了中国妇女宪政座谈会和各地妇女宪政座谈会、重庆妇女宪政研究会及中国妇女宪政研究会的基本情况,以及各党派妇女领袖对于妇女宪政问题的共识和分歧。而有关诸多女性精英参与当时党派色彩更为鲜明的妇女界庐山谈话会以及中国妇女慰劳总会、新运妇女指导委员会的一系列活动,也是值得细细品读的。此外,在战时女性精英中起主导作用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和重庆女子师范学院等战时女子教育名校,以及女性精英创办和主持的《妇女月刊》《妇女生活》等战时妇女名刊,都有所涉及。本书中的有关内容在史料和史实等方面,也都有不少新的看点。
就整体而言,抗战时期的女性精英群体研究有着诸多待拓展和深入的课题,诸如女性精英与战时重大事件的决策,战时军政机构的性别构成,以及女性精英与战时社会经济运行、战地服务、战地救护、医疗、难童养育、慈善救济等方面,均有待于更紧密地结合抗战时期主要领域的变迁,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专门性研究。从本书和已经发表的多篇论文来看,宋青红博士会在该领域继续努力,向读者提供新的研究成果。
吴景平
202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