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海运强国发展概况

自15世纪大航海时代以来,各大洲通过海上航线紧密相连,近代文明的序幕由此拉开,真正的全球性海运强国也应运而生。纵观历史上世界各国强弱的更替,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有一条因素被史学界普遍认同: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败于海洋。西方海权论学者马汉指出:“所有国家的兴衰,其决定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海运兴替直接关系国家盛衰,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历史规律,海运强国的历史几乎就是世界强国的历史。

1.1.1 全球视域下的海运强国

从全球视角来看,没有一个经济强国不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从15—16世纪通过航海探险“发现新大陆”的葡萄牙、西班牙,到17世纪成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再到19—20世纪初成为“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以及通过发起集装箱革命、控制海上运输战略通道等主导国际海运的美国,交通运输尤其是海运,都是国家强盛的先行引领和战略支撑。这些国家无一例外都是先通过发展海运、进而控制海权,最终实现其大国、强国地位的迅速崛起。

葡萄牙,位于欧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上,东、北临西班牙,西、南两面濒临大西洋。15世纪和16世纪,葡萄牙进入了大航海时代,以航海探险和殖民扩张闻名于世,发现了巴西、非洲、亚洲等地的新航线,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广泛的殖民帝国,成为早期的海运强国之一。1488年,巴尔托洛梅乌·缪·迪亚士率领船队绕过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这是葡萄牙航海史上的一大突破,标志着通往东方的新航路的开辟。1498年,瓦斯科·达·伽马成功开辟了从葡萄牙到印度的直达航线,这条航线的建立促进了葡萄牙与亚洲之间的贸易往来。葡萄牙的航海探险不仅在地理上扩展了已知世界的边界,同时推动了航海技术、天文学和制图学领域的重大进步。

西班牙,位于欧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上,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使其成为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大航海时代的重要参与者。在这段时期内,西班牙凭借着一系列重大的航海探险活动,迅速建立起一个遍布全球的帝国,并确立了其作为重要海运强国的地位。15世纪末期,西班牙王室支持了一系列大胆的航海计划。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标志着西班牙在航海上取得了更大成就,凭借这些航海成就,西班牙在16世纪迅速扩大了其在亚洲和美洲的殖民地,极大地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进一步巩固了西班牙的海运强国地位。

荷兰,位于欧洲西北部,西、北临近北海,拥有多个天然良港,被誉为“海上马车夫”。17世纪被称为荷兰的黄金时代,荷兰凭借其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发达的商业网络,成了一个重要的海运强国。在这一时期,荷兰通过一系列的航海探险活动和商业扩张,迅速建立起一个遍布全球的贸易网络,成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荷兰西印度公司。同时,荷兰的造船业也十分发达,建造了大量高效、可靠的商船和战舰,这些船只不仅用于贸易,也在保护荷兰海上利益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英国,位于欧洲西北部,四面环海,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临近大西洋和北海,有“日不落帝国”之称。16世纪末期,英国开始积极参与海外探险和贸易活动。1588年,英国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这一胜利标志着英国海上力量的崛起,并为英国在随后几个世纪内的海上扩张奠定了基础。18世纪,英国通过一系列战争,进一步巩固了其海上霸权。19世纪初,英国通过工业革命进一步强化了其经济实力和海上优势。随着蒸汽动力的引入,英国的海军和商船队向着更加现代化和高效化发展。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英国海运强国地位达到了顶峰,拥有全球最庞大的殖民地网络和最强大的海军。此外,英国高度重视海运管理,特别是海事法律、保险、贸易等,其开创、推行的相关技术标准与规则对世界海运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位于北美洲,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优良港口。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美国海运业快速发展,船舶制造技术和航海技术不断提升。这一时期,美国开始建立其在国际海运中的地位,尤其是在南北战争之后,美国的经济迅速恢复并扩张,为其海运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20世纪中叶,美国通过技术创新引领了海运行业的变革,发起了集装箱革命,极大地提高了海运物流效率,降低了成本,并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进入21世纪,美国继续保持着在全球海运领域的领先地位,海运物流业务已成为连接全球经济的重要动脉。

1.1.2 中国海运强国之路

我国是海洋大国、航运大国,外贸进出口货运量的95%以上通过海运完成。海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行业,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经济安全、推动对外贸易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这一重要论断思想深刻、内涵丰富,阐明了海运与经济、海运与国家战略之间的关系,为我国未来海运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海运历史源远流长。从夏朝时,华夏先民们便在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之间,设有一条定点的往返航线。东周时,沿海诸侯国已经可以建造巨大的楼船,开展了大规模的海上探险、海上运输与海外贸易。宋朝是古代中国航运的黄金时期,海上贸易与工业发展相辅相成,较佳的造船技术与经改良的导航装备使更大更安全的海船得以建成。明清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清朝时期,福建、广东、浙江等地逐渐形成了一批以海外贸易为主的港口城市,如福州、泉州、厦门、广州、香港、澳门等。20世纪初,陆地交通还不发达,中国的海运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原材料、煤炭、钢铁、化肥、石油等重要物资需要海运运输,国家对海运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1949年10月1日,“海辽”轮升起五星红旗,标志着新中国海运事业的开始。经过70余年的发展,我国海运行业已形成完整、合理的产业体系,已建和在建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规模均居世界前列,中国自动化码头建设技术标准走出国门,并积极参与国际海运事务和国际海运治理,在履行国际公约、维护国际海运安全、海上救助打捞、卫星导航等方面不懈努力,基本形成了海运强国的实力。2023年,中国的国际海运量已近全球海运量的三分之一,重点物资和国际集装箱运输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国际邮轮运输全面复航,海运船队规模保持在世界前列,为世界海运的繁荣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总体来看,我国海运强国的当代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949—1978年,我国海运业缓慢发展、奠定基础:第一届全国人大首次明确提出了“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宏伟目标。“海辽”轮升起五星红旗,标志着新中国海运事业的开始。1961年4月27日,随着“光华”轮一声汽笛长鸣,新中国首家国际海运企业——中国远洋运输公司(以下简称“中远集团”)宣告成立。1978年9月26日,中远集团“平乡城”轮装载162只集装箱从上海驶往澳大利亚,开辟了中国首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

1979—2000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海运大国地位逐步确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适应外贸杂货的运输需要,我国远洋运输比较重视发展国际集装箱运输,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港口开展了集装箱进出口业务。这一时期,我国远洋运输船队实现快速发展,1979年我国远洋船队由1970年居世界第28位,上升到第14位。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开发开放浦东,将上海推上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大舞台。1992年后,交通部全面组织实施“三主一支持”长远规划,以主枢纽港建设为重点进行码头基础设施建设和航道整治,沿海港口和内河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1—2010年,海运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向海运强国转变:自我国加入WTO之后,一系列海运法规出台,海运业加快进入国际航运市场,海运发展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规模跨上新台阶,形成海运强国发展框架。随着国内市场更加开放,对外贸易的国际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中国参与世界经济的分工交换,经济对外依存度提高,大大促进了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国际贸易运输量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2002年6月,上海港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2005年年底建成。

2011年至今,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加快形成海运强国实力:从2011年至今是形成海运强国实力的关键时期,海运市场和海运规则新一轮调整,新能源、互联网等技术加快在海运应用,正在改变着海运生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国家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海洋强国”“贸易强国”和“交通强国”等发展战略,海运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对我国海运发展也提出新要求。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设海运强国的目标和重点任务,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层面第一个关于海运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标志着我国海运强国建设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中国港口运行分析报告(2024)》显示,2023年中国外贸海运量已占全球海运量的30.1%,较上年上升2.2个百分点,凸显中国外贸大国的地位。2023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新闻发布会显示,我国船东拥有的船队规模达到2.492亿总吨,从总吨上成为世界最大船东国。(见表1-1)

表1-1 2011—2023年海运发展重要节点事件

(续表)

(续表) kamtnuHuJ32TKC0dPs+5wNe9C2u/HYBdX7JaQoxIL3U/O0LLZDLl3mBKfoKY5My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