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涉及国家众多,覆盖人口众多,沿线国家经济总量巨大,其中大部分国家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差异明显,基础设施落后,交通运输条件存在较大差距。“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中普遍呈现高收入国家交通运输发展较好,低收入国家交通运输发展较差的情况。使用物流绩效指数和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来分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通运输状况,其中物流绩效指数主要关注国家的物流发展水平,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关注国家与全球航运网络的联通程度。
物流绩效指数(Logistics Performance Index,简称LPI)在2007年由世界银行提出,得分高的国家其贸易成本较低,与全球价值链的连接也更好。物流绩效的评价涉及诸多方面,其中关键因素包括:海关清关效率、其他边境机构办事效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国际运输能力、物流质量与竞争力、跟踪国际货物运输能力。因此,可通过对搜集的LPI进行数据分析,了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通运输基本情况。根据世界银行2023年发布的《物流绩效指数报告》,表2-2所示的57个国家中,有43个国家参与物流绩效指数评比,其分值见表2-3。
表2-3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物流绩效指数
(续表)
根据数据资料分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总体交通运输状况差距较为明显。从报告总体结果来看,发达国家的LPI较高,LPI排名靠后主要以低收入国家为主,特别是北非、东非和西亚地区的内陆国家。在东南亚地区中,新加坡作为全球主要运输和物流枢纽之一,其LPI位居世界第1,但柬埔寨的LPI相对较低,仅排名第116位。(见图2-3到图2-9)
图2-3 东南亚地区物流绩效指数
图2-4 南亚地区物流绩效指数
图2-5 西亚地区物流绩效指数
图2-6 中东欧地区物流绩效指数
图2-7 北非地区物流绩效指数
图2-8 东非地区物流绩效指数
图2-9 大洋洲物流绩效指数
由图2-3到图2-9可知:
在海关效率方面,东南亚区域新加坡的海关效率极高,柬埔寨等国家则相对较低;西亚区域阿联酋等高收入国家海关效率较高,伊拉克、也门等低收入国家海关效率较低;中东欧区域整体海关效率中等,存在国家间差异;北非区域普遍较低;东非区域海关效率普遍不高,影响整体物流效率;大洋洲区域新西兰等国海关效率较高,但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则较低。
在基础设施方面,东南亚区域新加坡的基础设施极为完善,但其他国家的基础设施水平参差不齐;西亚区域阿联酋等国家基础设施较好,伊拉克、也门等低收入国家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中东欧区域整体基础设施水平中等,仍需提升以支持物流发展;北非区域基础设施普遍较差,限制了物流效率的提升;东非区域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是制约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大洋洲区域新西兰等国家基础设施较好,但巴布亚新几内亚等仍需加强。
在国际货运方面,东南亚区域新加坡作为国际货运枢纽,国际货运能力强大,但其他国家相对较弱;西亚区域阿联酋等海湾国家的国际货运能力较强,伊拉克等内陆国家则较弱;中东欧区域整体国际货运能力中等,存在提升空间;北非区域国际货运能力普遍较弱,与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东非区域国际货运能力较差,需要改善运输网络和物流基础设施;大洋洲区域新西兰等国国际货运能力较强,区域内也存在差异。
在物流质量与竞争力方面,东南亚区域新加坡的物流质量与竞争力极高,成为区域标杆,但其他国家需要努力提升;西亚区域阿联酋等国家物流质量与竞争力较强,但低收入国家相对较弱;中东欧区域整体物流质量与竞争力中等,需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和提高服务水平来提升;北非区域物流质量与竞争力普遍较差,需要全面提升;东非区域物流质量与竞争力较低,是区域发展的瓶颈之一;大洋洲区域新西兰等国物流质量与竞争力较强,但巴布亚新几内亚等仍需加强。
在及时性方面,东南亚区域新加坡等物流发达的国家在及时性方面表现优异,但其他国家需提升;西亚区域阿联酋等国家在及时性方面表现较好,但内陆和低收入国家可能面临挑战;中东欧区域整体及时性中等,存在国家间差异;北非区域及时性普遍较差,可能与基础设施和物流管理水平有关;东非区域及时性较低,需要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和物流流程来提升;大洋洲区域新西兰等国在及时性方面表现较好,但区域内也存在差异。
在跟踪与追溯方面,东南亚地区在跟踪与追溯方面表现相对较好,尤其是新加坡,为国际贸易和物流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西亚地区在跟踪与追溯方面的表现中等偏上,阿联酋等高收入国家做得相对较好;中东欧地区在跟踪与追溯方面的表现较为均衡;北非和东非地区在跟踪与追溯方面的表现普遍较差,这与该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大洋洲地区在跟踪与追溯方面的表现中等偏上,但也存在区域间差异。
联合国贸发会(UNCTAD)提供的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Liner Shipping Connectivity Index,简称LSCI)是衡量各国与全球航运网络的连通程度的重要指标,它是由所有通过常规集装箱班轮提供服务的国家生成的,各国能否进入世界市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运输连通性,特别是制成品进出口的定期运输服务。指数值越高,代表连通性越好。2019年,LSCI扩大了国家覆盖范围,并将无需转运(直航)的国家的数量也纳入衡量指标中。从2020年开始,该指数按季度发布,当前指数从以下六个方面计算生成:①该国每周计划的船舶停靠数量;②该国年度作业能力(TEU);③往返该国的定期班轮数量;④提供往返该国的班轮运输公司的数量;⑤计划停靠班轮船舶的平均尺寸(以TEU计);⑥通过直航班轮连通到该国的其他国家的数量。
2023年得分排在前五名的分别是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阿联酋。中国的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从2019年到2023年一直世界排名第一,且得分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中,各个国家的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分值差异较大,反映出各国与全球航运网络的连通程度存在不均衡的情况。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阿联酋、越南、斯里兰卡、摩洛哥等几个国家的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始终保持在全球前20名的领先位置,其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因地处有“海上十字路口”之称的马六甲海峡,因而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得分一直保持在榜单的第二名和第三名的位置,得分较为稳定且远高于第四名。此外,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中,黑山、汤加、厄立特里亚、格鲁吉亚、阿尔巴尼亚等国连通性指数得分较低,排名较为落后,与其他地区差距明显。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近几年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情况见表2-4。
表2-4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班轮运输连通性通指数排名情况
(续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