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研究综述:理论支持与实践研究

一、常规教育课程建设的理论支持

(一)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其中“生活即教育”认为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具有教育的作用,我们的教育坚决不能脱离生活,要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教育为改造生活服务,在改造生活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生活即教育”的意义是:第一,生活教育自人类生活产生便存在,它是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的;第二,它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各种生活是相应的,在生活中受教育;第三,它是一种终身教育。同样,“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做合一”二者本质上反映的内容仍然是从生活出发,从社会出发,要切切实实地开展教育,让教育与生活、社会不脱离。一日常规这一内容正是从社会实际要求和个人生活需要出发,在生活中选取教育材料和内容,真正地为智力障碍学生生活和发展所需要的常规能力进行教育。以生活教育为理论支持,从生活实际出发确定一日常规课程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创设教育环境,为生活而教育,为成长而教育,为融入社会而教育。

(二)积极行为支持

积极行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简称PBS)是一种对个体行为实施干预的系统化方法。它主要运用教育的方法来扩展个体的行为技能,并通过系统的改变、调整对个体所生活的环境进行重构。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个体的问题行为,并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从1990年罗伯特·霍纳(Robert H.Horner)等人创建这一方法至今,积极行为支持不但扩展了理论视角,还综合了不同学科的方法,在家庭、学校和社区情境中均得到了深入的研究,被广泛应用于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以及家庭与社区环境之中,致力于积极行为的养成、生活质量的提升。一日常规即我们特殊学生需要去努力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应依托积极行为支持理论,结合一日常规环境建设、课程开发去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常规行为。积极行为支持理论指导着整个课程的开发,我们的课程资源建设也成为了积极行为支持理论在一日常规行为养成中的直接表现形式。

二、常规教育在学校中的实践研究

(一)常规教育的内容

常规教育涉及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入校、早读、早操、上课、课间操、课间活动、排队放学等,也应在日常的“站、坐、行、听、说、食、集会”等基本行为中加以落实。幼儿园常规教育包括来园、晨检、做操、吃饭、盥洗、如厕、午餐、离园等生活活动。同时,不同活动之间的过渡环节也需要关注,比如在阅读和早操之间的休息时间、午餐的餐前准备时间、喝水如厕的时间等。

总的来说,常规教育的内容渗透于儿童在学校的一日生活中,对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常规要求,学校正是在儿童所熟悉的各个环节的真实情境中落实常规教育的要求。

(二)常规教育的策略

1.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利用具体的事情给孩子呈现信息,让教师、家长以及儿童之间相互学习。模仿是儿童重要的学习形式,也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在与儿童相处的过程中应规范自己的言行,完善自我,树立常规典范。学校应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高年级学生担任小辅导员,进入一年级开展“手拉手”结对活动,教一年级学生遵循晨读、交作业、礼仪、午餐、打扫教室等行为规范,养成良好常规。常规教育中榜样示范作用应与幼儿自身练习相结合,发挥家长榜样、同伴榜样以及物质鼓励的作用来培养常规。

2.情境教学

教师可以创设具体情境,将常规内容融入生活,让儿童在真实环境中体验常规的具体内容。张淑蓉在研究中指出,环境教育应与常规教育紧密联系,要在幼儿园中实现环境教育化。例如,在语言区贴一定的标志,在楼梯上贴好小脚的标志等。环境也是重要的资源,良好的环境是常规教育的途径之一。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应根据相应的常规要求张贴图文并茂的提示,创设良好的常规教育环境。

3.音乐歌谣

教师可以从儿童认知发展特点出发,编制适合儿童的歌曲,帮助儿童记住常规的要求,以更好地培养常规。广州市某小学将一日常规创编成“三字经”,引导学生在规范修德中积极发展,提升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吴晓梅在小班幼儿一日常规培养的过程中发现,童谣能够帮助幼儿培养情感意识,增强行为习惯意识,科学合理地使用童谣,能够有效优化小班幼儿的一日常规,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将常规训练的内容改编成有音乐韵律的儿歌,能够增加常规教育的趣味性,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达到常规培养的目的。

4.家校合作

常规教育绝不单单在学校进行,还要加强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借助家访等形式来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在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家校衔接合作的积极作用,使家长参与到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中来,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提升学生的自我行为约束能力。

5.儿童参与

一日常规教育应注重儿童主动性的发挥。陈晴通过记录、收集幼儿的一日活动,提出要优化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鼓励幼儿尝试自理自立,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常规。积极德育的本质是让学生的个体自由自觉地发展,化行为规范为行动自觉,建立常规内生动力机制。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应提高幼儿参与程度,变他律为自律。在国外文献中,一些研究者也指出辅助技术能够使残疾儿童提高课堂常规参与度,从而促进社会情感、沟通和认知技能的发展。

由此可见,在常规教育的培养上,教育工作者要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年龄特征出发,认识到要充分利用外部环境、社区资源,积极寻求家校共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常规教育的发展,同时常规培养是从儿童发展出发,又回归到儿童的发展,需要提高儿童在常规养成上的主动意识。

6.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干预措施可以通过促进积极的行为结果来解决学生的问题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常规。大量研究文献表明,可以在教室中成功实施自我管理程序,以帮助教师和学生。例如,李·威尔金森(Lee A.Wilkinson)在普通教育学校使用自我管理程序提高了一名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9岁学生遵守常规的水平,而吕志文(Cha Man Lui)等人通过调查发现,一些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或自闭症的儿童通过自我管理策略,能够减少问题行为,提高对法律规范的遵从性。

(三)常规教育的课程

学生的行规教育不可一蹴而就,是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而课程教学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行规教育常常融于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教学之中。在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中,学校基于儿童立场展开学科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如,一年级根据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融入学习、交往、队列、用餐等系列礼仪规范;二年级开展英语作业自我管理评价;三年级开发与使用“预习自主手册”;中高年级优化“学法宝库”“小专家坐堂”等课程,力争让学生养成好习惯,并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能力。在拓展型课程方面,学校每周开设半天“兴趣课程大超市”,设置相应的课程与学习习惯培养要求,将校园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通过参与课程学习,学生习得知识,养成良好品行。在探究型课程中,各班级开展与行规教育相关的课题研究与实践,涉及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等方面。通过争章活动,使行规教育评价充满人性化,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各类课程在融入行规教育元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罗威在对上海市奉贤区某小学的个案调查中指出,要扎实推进行为规范校本课程,如编写“开明少年礼仪常规”校本课程,涵盖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三个方面,并做好学科德育融合,以课堂为阵地,落实行为规范教育目标。广东省某小学还开发了一套序列化、系统化的校本教材——《好习惯》,从做人、做事、学习习惯三大方面,细化养成好习惯的具体指标,构建以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好习惯为主旨的“好习惯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在一日常规的教育上,研究者关注到课堂是实施常规教育的主阵地,并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和探索,积极将各项常规教育内容置于课程教学之中,制定相应的常规教育课程目标,使学校常规教育内容更加规范、系统。 nqCebT/l7Nn/hjk21oIsMKn3enTeHoBiDUn2m7UpkkOsN37YQXWtw44Xlatir7G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