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辅读学校前身是东昌区聋哑儿童识字班,创办于1953年,1956年改名为上海市黄浦区聋哑学校,1982年增设弱智班,1994年定名为上海市陆家嘴聋哑辅读学校,1996年3月迁至崂山东路551弄40号。2000年5月获批附设忠华初级职业技术学校。2004年,原上南辅读学校、陆家嘴聋哑辅读学校、忠华初级职业技术学校重新整合成上海市陆家嘴辅读学校。2006年,学校更名为上海市浦东新区辅读学校。
上海市浦东新区辅读学校总占地面积约20 700平方米,位于集“科技、文化、金融”于一体的浦东新区现代化、国际化地域的中心,具有丰富的地方资源及社区资源。学校分设三个校区:陆家嘴校区地处陆家嘴金融中心,位于崂山路551弄40号,占地总面积为8 115平方米;上南校区以及群星职校忠华教学点地处世博地块,上南校区位于成山路349号,占地总面积为6 221平方米,群星职校忠华教学点位于浦三路653号,占地总面积为6 366平方米。
学校共有在编教职工139人,其中教师138人,教辅1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任课教师36人,本科学历任课教师97人,专科学历任课教师5人,学历达标率为100%。所有教师均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特教上岗证持证率为93%。高级职称教师7人,一级教师53人,中高级教师比例达43%。目前学校有市后备名师3人,区学科带头人1人,区学科骨干12人,区青年新秀1人,区特教中心及德育中心组成员7人,区德育名师基地1人,区学科工作坊(体育、信息、德育)成员3人,校级骨干22人。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融和教育,聚力未来”。“融”从字面理解是融合、融通,是行为实践;“和”从字面理解是和谐、快乐,是目标结果。这样的办学理念一是以国际融合教育为基础,秉持平等、参与、支持、合作的原则,为教育对象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二是以21世纪的新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指导,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支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这与上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人民城市人民建”的人民至上理念是高度一致的;三是为了体现孔子“有教无类”仁爱宽大的胸怀,弘扬《礼记》中“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天下为公的大道大爱,吸收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
由此,融和教育是以“爱”为主导思想、以“全面发展”为方针、以“融”为模式、以“和”为目标的教育。融和教育体现的是学校整体价值观与教师个体价值观的融和,学校内部与外部的融和,具体包括学校的融和管理、融和课程、融和课堂、融和师资等。融和教育聚力于对人的未来发展的关注,归根于促进个体的社会化,致力于将个体培养成社会人。
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为每个孩子提供最适切的教育,让每个孩子得到更优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成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学校提出与实践融和教育的落脚点。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学校要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此外,根据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体系,“必须使人的多种多样的才能、天赋、意向、兴趣和爱好等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发挥”。他还要求教师“必须竭力设法把教学和教育工作安排得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显示出他的天赋,找到他喜爱的活动,并在这方面成为能手”。
每个孩子都是具有个性特质的生命个体,每个孩子所在的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都不尽相同,每个孩子成长的节奏、发展的空间也有差异,在外在和内在上都有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学校要为每个孩子提供最适切的教育,包括适合的课程、个性化的支持等,使他们能够在浦东新区辅读学校的学习生涯中,不断发展自己,甚至超越自己;要给予每个孩子塑造自己、发展自己的机会,让他们有融入主流社会的机会,让他们有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机会,得到更优的发展。
我们期望办一所能成就每一个生命梦想的高品质的特殊教育学校。我们致力于让学校成为一个孕育希望、成就梦想的地方,助力每一个怀揣梦想的人圆梦。每位学生有不断进步、幸福成长的空间,每位教师有不断突破、施展才能的平台,学校有不断突破、持续发展的势头。在梦想之光的引领下,所有人为了特殊孩子的成长,为了特殊家庭的幸福,披荆斩棘,传薪播火,使孩子们获得融入社会的能力,从而赢得未来的幸福。
我们期望每一个特殊孩子都能成为能融入社会的普通公民, 能生活、会生活、乐生活、爱生活。
能生活:情绪稳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会生活: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能自我服务,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乐生活:能合理安排日常,参与社会生活。
爱生活:能进行生产劳动,回馈社会,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
每个人都有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我们尊重每一个生命,注重每一个特殊孩子的终身发展,增强他们的综合素养和把握未来的能力,让他们成为一粒粒能不断焕发生命力的种子,感受和创造生活的幸福。通过学校十三年的教育,他们能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能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并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
我们期望每一位特殊教育教师都能成为“ 有信念、有仁爱、有智慧、有作为 ”的“四有好老师”。
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第一条标准就是要有理想信念。信念之信,是对价值的认同,包括对生命价值的认同、对特教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对学校办学理念及个人价值的认同。要做一个有信念的教师,能认同生命的价值,才能做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以一颗仁爱之心去尊重和关爱每一位学生;要做一个有信念的教师,能认同自己的职业价值,才能在实践、反思与人际交往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智慧;要做一个有信念的教师,能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并形成共同愿景,才能自发地将个人价值与学校发展有机结合,懂奉献、有作为,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
特殊儿童是在智力和适应性行为两方面都存在着显著限制的特殊群体,难以适应并融入社会生活是其发展中的最大障碍。解决这一障碍也就成为特殊儿童教育工作者的奋进方向和目标。
在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尊重每一个生命,注重每一个特殊孩子的终身发展,希望在学校教育之下,每位孩子都能够掌握更多的基本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最重要的是能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从最基本的能生活到会生活,再到乐生活,最后实现爱生活的大目标。在这样的目标统领下,身为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当致力于培养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多元的教育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让我们的孩子逐步走进社会,实现真正的“融和”生活。
基于让特殊儿童融入社会并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最终目标,以及社会生活对个体提出的社会规则和行为意识要求,从行为培养入手提升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成为了基本而又重要的内容。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遵守社会运行的规则,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正常独立生活的重要保障。考虑到特殊儿童自身的发展特性、学习生活环境的特征,以及行为规范培养的重要性,学校常规行为培养成为特殊儿童融入社会重要的根基。只有打好扎实的根基,才有更大、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让特殊儿童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开花结果”。
“常规”是指学生在学校必须遵守的日常规则,它把一日生活对学生的要求进行规范化、固定化、制度化,进而培养学生在校一日生活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也是学生参与集体教学、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保证。常规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由于在认知、语言、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限制,特殊儿童相比普通儿童更加难以养成良好的一日常规。且长久以来,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常常以康复训练和知识技能的补偿作为教育的重点,或持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导致学校的学生常常缺少良好的规则意识,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大量的调查研究显示,在特殊教育教学过程中,有10%以上的学生不具备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行为能力。缺乏良好的一日常规不仅让特殊儿童更容易产生问题行为,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和日常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也为他们融入学校、家庭和社区生活带来诸多困难。因此,重视并进行特殊儿童的一日常规教学是刻不容缓的,它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对我们特殊儿童融入社会、实现和乐生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更好地实现特殊儿童一日常规行为的教育,我们坚持以积极行为支持理念为指导,以架构课程的形式,系统地开展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以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涯发展为最终目标,从生活问题、学生问题、实际场景问题出发,通过为个体提供支持性的物理和人文环境,通过良好行为的教学及在情境中的体验,融合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融合多元的特殊教育策略,进而提出合理、有效的实施路径。在促成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的道路上,我们始终尊重学生个体的尊严和价值,通过调整环境和发展行为技能,使有特殊需求的个体成为真正的主体,为他们适应未来生活和融入社会做准备。
(1)关注生命质量,促进社会融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社会越发展,就越应该面向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一日常规课程将通过向学生个体提供系统的支持,帮助辅读学校的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生活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不仅有利于智力障碍学生更好地适应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更为他们将来融入社会打下基础,提升他们目前和未来的生存质量,进而推进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2)补充课程内容,落实课程标准。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在培养目标中指出:要“使智力残疾学生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可见,行为习惯的养成对智力障碍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在辅读学校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只有部分学校在补偿性课程中开展“行为训练课”,或在日常的德育活动中提出相应的教育要求,这对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一日常规课程的建设,将通过落实《上海市辅读学校行为训练课程指南》,并充分联动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等学科教学,尝试对辅读学校的现有课程进行补充,探索建设更加合理、完善,更适合智力障碍学生的课程。
(1)教授良好行为习惯,助力特殊儿童的成长。
在辅读学校中,我们发现除了部分特殊儿童存在严重的问题行为外,全校学生还存在一些共同的行为问题。随着年级的增长,一些在低、中年级养成的良好习惯并不能一直持续下去,甚至在学校表现出的良好行为并不能在家庭环境中同步。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与行为习惯建立和养成的规律有关,也与特殊学生的行为特征有关。
本研究尝试运用积极行为支持理念,开发一日常规课程,拟定全校行为规范,将这些规范落实到学校生活中去。同时,我们从建立支持性环境入手,推进校园和班级环境建设,加强家校联动,使生活在校园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浸润式的成长,学习到良好的行为,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推动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2)搭建家校共育载体,拓展行规教育的路径。
在辅读学校的工作中,我们发现,对于有问题的孩子,家长往往表现出紧张、忧虑和困惑的心理。然而,对于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减少问题行为,他们往往束手无策,甚至可能影响正常的亲子关系。在一日常规课程的指导下,家长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指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
如果辅读学校的行规教育缺乏家庭教育的支持,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在校的表现,还有责任和义务开展家校联动,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方法指导,以减轻他们的精神负担和压力。
由此可见,开展本项研究符合家校共育的需求,为家校联动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丰富和拓展了行规教育的路径。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家长在特殊孩子教育中的参与度,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校行规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