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伊始,我有幸翻阅王英校长主编的《好习惯 好行为 好人生:浦东新区辅读学校一日常规课程研究与实践》,由衷地感到喜悦。
在人群中,儿童的智力水平和认知能力是呈正态分布的。一般来说,正态分布曲线的一端通常被定义为超常儿童,另一端被称作特殊儿童,前者目前国内没有专门的学校予以特别的培养,而后者却有非常好的特殊教育学校,又称辅读学校。浦东新区辅读学校正是在国家特殊教育政策的指引下,以为特殊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为目的而开设的。
虽然在基础教育界做了多年校长,但我对特殊教育的了解是从认识王英校长开始的。王英校长常年致力于特殊教育事业,始终关注特殊学生的全面成长,以“有教无类”的仁爱能容、“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道大爱,给予每一个特殊孩子特别的爱和细致的教养。
跟随王英校长走访辅读学校,在特殊教育老师和学生身上,我们真切地看到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基于智力障碍学生适应现实生活、融入未来社会和促进生涯发展的需要,王英校长带领团队构建了一日常规课程,以学生一日生活为主线,串联一日常规课程内容,细化成16个课程主题,并用了三年多时间实施两轮行动研究,形成家校合力课程支持系统,探索课程实施策略,整合配套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为学生将来融入生活、适应社会垫好每一块砖,铺好每一段路。辅读学校的课程考虑得如此细致,做得这样扎实,实属不易。
这本书正是王英校长和她的团队这一路付出努力的见证和智慧结晶。在我看来,这本书有以下特色:首先,基于社会认知、做中学等理论,以及对特殊学生特点和需求的分析,学校将学生在校的每个时间点视为教育的机会,将德育与生活自然嫁接,强调在日常的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遵守规则、培养习惯、塑造行为;其次,以积极行为支持理念为指导,借助各种德育实践和学科渗透活动,对学生开展正向支持教育,体现在班级管理、学生个别化教育、社会实践等活动中,教育成效显著;再次,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在特殊学生教育中的共同责任,借助课程探讨如何构建家校合作机制,教师在目标驱动下,在生活主阵地中对孩子开展教育,家长帮助孩子将常规教育内容与技能泛化到家庭和社会场景中,家校充分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特殊学生的发展。
王校长提出了“为每个孩子提供最适切的教育,让每个孩子得到更优的发展”的办学宗旨,倡导根据每个生命个体的特质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教育,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和发展。我虽从事普通教育工作,但她的这个观点我特别认同,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的前提是承认人的差异性。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特教教师基于学生差异化发展的计划和行动,也感受到了特教教师坚持为每个孩子实施分层教育、个性教育的决心和成就。他们怀着一腔滚烫的爱,抱着一颗敬畏的心,深耕在特殊教育的花园里,慢慢等待,悉心呵护每一株弱苗的长大,让我深感敬佩。
王英校长邀请我为这本书作序,我欣然应承。这不仅是我对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成果的认可,更是我对她为特殊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的敬意。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将对特殊教育领域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愿王英校长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为更多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徐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