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行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是一种应用科学,它运用教育的方法扩展个体的行为技能,采用系统改变的方法重新构建个体的生活环境,以改善个体的生活质量,并且让个体的问题行为最少发生。积极行为支持不仅着眼于持续、长久的生涯效果,也注重强调生态效度和社会效度,强调系统改变和多方成员之间的合作。在过去的20年间,积极行为支持迅速地发展起来。研究者发现,如果整个学校环境都支持积极行为,将有利于有行为障碍的学生行为的改进,因而它被用在对全体学生的行为管理方面。
浦东新区辅读学校自2017年起,以智力障碍学生的一日常规课程为载体,开展积极行为支持运用的行动研究。旨在根据智力障碍学生的特点,运用积极行为支持理念,采取结构化的策略,系统地教授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他们提供持续的、广泛的行为支持,进而提升生活适应能力。
智力障碍学生的一日常规课程在全校层面为学生的良好行为提供支持。根据《积极行为干预和支持的实施蓝图与自我评估》对学校层面积极行为的定义,学校的积极行为支持主要有六个特征:预防性的、以教学为导向的、基于功能的、文化响应的、系统实施的和基于证据的。在浦东新区辅读学校中,以一日常规课程为载体的积极行为支持也呈现出如下基本特征。
对问题行为的处理可以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处理。在没有引入积极行为支持之前,辅读学校的教职工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往往采取事后处理的策略,如批评教育等,但效果不如人意。而积极行为支持的理念认为,减少问题行为的最佳时机在问题行为还未发生之时。因此,以一日常规课程为载体的积极行为支持强调预防学生的问题行为在先,通过创设支持性、结构化的环境等,将“好习惯培养”作为处理问题行为的事前策略,从源头上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以一日常规课程为载体的积极行为支持是一个系统实施的过程,在制定方案后,从系统分析的思想出发,对学校系统加以重组与改变,为干预工作提供系统化的支持。在课程开展之前,学校成立一日常规课程积极行为支持小组,采取团队合作的模式,多次对全体教职工和全校家长进行积极行为支持理念、方法的培训,将围绕学生的每一个人纳入积极行为支持体系,确保每个人在积极行为支持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项目组统一设计的教育方案指导下,各年段的教师各自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主题教育微课与学科教学设计,教研组组织学科教师落实教学设计,将一日常规课程的内容过程化、具体化、可操作化。而对于有高失败风险的学生,教学要个别化,教授特殊的社会技能,并根据行为功能评估的结果进行替代化行为的教学。
在课程开展初期,通过问卷及访谈,向教师、家长及志愿者了解特殊学生日常行为与习惯的现状,为课程的必要性和实施的可行性提供依据。同时,了解家校对一日常规具体内容的需要程度和实施建议,为厘清课程内容提供依据。并将调查结果与上海市辅读学校生活、语文、数学、品社及行为训练的指导纲要相结合,共同确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16项具体内容。在课程内容确定后,项目组成员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现状进行了评估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每学期期末再次评估,评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形成“评估—实施—评估”的动态过程。
一日常规课程强调在学校范围内运用积极行为支持,聚焦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直接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从良好行为养成的过程来看,分为三个环节。
积极行为支持理念强调对个体所处环境的系统改变。在一日常规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始终重视和利用环境创设对学生良好行为产生的影响力。项目组利用自闭症学生的视觉优势,对全校范围内的环境进行了结构化和可视化的改造,如利用走廊、教室内外墙面、楼梯、食堂甚至卫生间等学生日常活动较频繁的场所,呈现良好行为的图示或图例,用正确的行为示例引导学生,而且这些图示或图例由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同伴进行示范,有利于学生的模仿和运用。身处这样支持性的环境之中,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良好行为的教学,不拘泥于教室的环境,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对良好行为进行模仿,不限于课堂上的时间。
图2-2-1 教室外走廊布置的可视化行为示例引导
图2-2-2 学校各层楼梯处布置的“好习惯”同伴示范图
结构化策略的实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对学生的作息时间和活动场景进行总体结构化的设计。一日常规课程是基于我校原有的一日常规流程作出的安排,在活动时间上本身就是非常规律的,而且学生没有空白的时间,始终都是有事可做的。如在课间休息的时间段里,学生可以参照课间休息“三字经”的提示进行丰富的课间活动,不仅可以自主喝水和上厕所,也可以开展课间游戏,愉快玩耍,但要注意遵守规则,轻声慢语。其次,对学生日常活动的环境进行了明确的区分,运用清晰的图片提示学生在什么场合去做哪些事情。最后,对学习内容进行结构化设计。课题组为一日常规课程涉及的所有单元教学内容进行了结构化的设计。以“放学准备”为例,课题组将“放学准备”的良好行为链进行了分解,将“放学准备”的主题教学细化为“放学前整理书包”等六个步骤,逐步进行分解教学,并进一步将六个步骤简化为放学准备“三字经”,作为学生良好行为的指导语,以可视化的图片展示。
图2-2-3 课间休息“三字经”
图2-2-4 放学准备“三字经”
在内容确立后,教师以主题教育微课和学科教学内容渗透的方式,系统地向学生教授良好行为。在集体教学前,项目组首先进行从“教育实施方案的设计”到“年段微课教学的设计”。由于行为习惯的养成涉及多个元素,各学科教师也将对应学科进行良好行为的教学,如在“晨起”的主题单元中,就渗透了看时间(数学)、洗漱(生活适应)、整理床铺(劳动技能)等学科内容。同时,项目组为有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途径,如清晰的结构化图示、同伴示范录像、与主题内容对应的绘本故事和朗朗上口的“三字经”。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能力,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良好行为的教学。
图2-2-5 “健康晨起”绘本故事中指导学生良好行为的故事插图
图2-2-6 “认真上课”绘本故事中指导学生良好行为的故事插图
除进行集体教学外,在以一日常规课程为载体的积极行为支持中,也开展了个别化教学的工作。个别化教学主要关注学生问题行为的功能及替代行为的建立,并根据一日常规课程主题,为他们制定一日常规教育的目标和教育训练计划,并选择适合个体和班级的训练措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良好行为,替代不良行为和问题行为。以一年级的自闭症学生楠楠为例。楠楠在刚入学时完全没有听指令的意识,在课堂上频繁地出现哭闹、扔东西、脱鞋子等扰乱行为。个训教师对其问题行为进行评估后发现,楠楠的扰乱行为是由于其沟通和表达的需要,因此在个训课上,教师在其爸爸的辅助下为楠楠建立了图片沟通系统,并在班主任的配合下尝试将这样的图片沟通系统泛化在教室的环境中,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导楠楠正确地表达自己的需要,进而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
教师在进行良好行为的教授时,结合学校发放的海贝币,对学生所学习到的良好行为进行强化。
在学校层面,以一日常规课程为载体的积极行为支持制定了全校的行为习惯评比标准。为强化全校学生的良好行为,项目组设计了“金海贝”月月赛的评比奖项和评比规则。在课程的第一轮实施中,以每月一个主题的形式面向全校学生设立明确统一的要求;在第二轮实施中,则以动态抽取主题的方式设置“金海贝”评价标准。此外,全校所有的教职工都达成一致的教育理念,利用最真实的学校生活情境对学生表现出的良好行为进行及时的强化。如学校的清洁人员,在看到学生能够把用过的纸巾扔进垃圾桶时,也会马上对学生的良好行为进行表扬。
在班级层面,班主任根据学校每个月不同的主题内容以及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校的评价标准进行再设计,并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进行每日行为习惯的“打卡”,符合评价标准的学生可以获得海贝币。通过这样的形式,反复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班级层面的强化会与学校层面的“金海贝”月月赛评比相结合,班级获得海贝币最多的同学,可以获得当月好习惯“金海贝”的荣誉称号。学校的海贝超市每个月都定期向学生开放,学生在班级日常打卡中获得的“海贝币”可以用来购买喜欢的实物。通过建立这样一个完整的代币系统,学生不断巩固学习到的良好行为,并最终内化为一种行为习惯。
图2-2-7 对学生良好行为进行强化的海贝币
泛化是良好行为养成的重要环节,主要指向学校环境中的泛化和家庭环境中的泛化。教师进行良好行为的教学后,将关注点放在学生是否将良好行为泛化到学校的自然情境中。如班主任在当月的微课中进行“餐前准备”的教学后,除在课堂上考察学生是否掌握相关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在每天午餐前,考察每一个学生是否能够自觉做到餐前准备的个别化要求。
家校合作是确保行为养成效果的重要途径,积极行为支持下的一日常规课程建立了完整的家校共育系统。如微信公众号会定期发布不同主题的家庭一日常规训练指南,通过视频访谈对家庭集中反映的学生问题行为、家长的心理困惑等进行干预方法指导及心理疏导。组织“家长云端俱乐部”,为家长分享心路历程提供畅所欲言的平台,保障教师和家长间更准确地传递信息,建立良性互动。此外,家校共育还有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访、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促进了一日常规训练的有效落实,为学生将在学校中学习到的良好行为泛化到不同环境中提供保障。
积极行为支持在学校一日常规课程中的运用是我国特殊学校运用积极行为支持发展学生技能的积极探索。课程开展两年以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通过参与一日常规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教师对积极行为支持的理念和策略有了创新性的理解和运用。教师逐渐意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应以正向的支持为主,而不能仅靠行为矫正技术;每一位教师都是良好行为的教育者和示范者,生活中处处都是教育的契机。在一日常规课程的实施中,教师以积极行为支持为核心策略,同时探索出更多支持性策略,如环境因素的积极支持、结构化流程的支持、积极心理影响的支持等操作策略,使积极行为支持的运用具有本土化的特色。
通过比对各年段学生日常生活能力与行为习惯发展情况发现,积极行为支持在学校开展两年以后,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善,规则意识明显提高。通过纵向跟踪全体学生的能力发展发现,各年段学生的认知、自理、沟通、自我管理等多元能力都有提升。我们也坚信,通过一日常规课程16个主题单元的继续整合和推进,将进一步提高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能力。
当然,本课题本身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学校范围内的积极行为支持系统应具备三级层面,而目前课程中的运用还停留在一级层面,对二级和三级层面少有尝试,在一日常规课程的后续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拓展和应用更多层面的策略。
(牟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