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季的信仰:火锅

火锅,既是食品的名称又是炊具的名称,又称为“拨霞供”“暖锅”“仆僧”。“谯[qiáo]斗”是古代炊器中的暖锅,被搁置在火盆中,盆中放炭火。两汉时期,青铜染炉非常流行,类似现在的小火锅,炭炉中坐一盏小杯,以炭火温食。

老北京传统火锅,将食材放入沸腾的清水铜锅中涮熟,夹出蘸上芝麻酱味碟食用,可搭配粉丝、白菜、豆腐等素菜烫食。

如果将火锅简单理解为“用锅烧水涮食物吃”的话,那么中国火锅的历史就非常悠久了。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已经有火锅了,但用的不是锅,而是鼎,准确的叫法应该是“火鼎”。到了汉代,还出现了内部划分格子的鼎,样子有点儿像今天的九宫格火锅。

中国古代称调味品为“染”,食肉时常以酱、盐等为佐料,这些佐料是放在耳杯中的。用濡法制作肉食,在汉代较常见。濡肉包括两个步骤:先把肉煮到可食的程度,相当于现在的白煮肉;再蘸调料加味,染杯中盛的就是调味的酱汁。与现代稍有不同的是,汉代人习惯用较烫的调料,所以需用染炉不断地给调料加温,汉代青铜染杯的容量一般只有两百五十到三百毫升。整套染炉全器加起来,高度也不过在十到十四厘米之间。染器的设计反映了汉代的一种饮食习俗,即当时的人们实行分餐制,宴饮时是一人一炉,随涮随吃。

当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结果被匈奴扣留,要其投降,苏武铮铮铁骨抵死不降,于是被发配到北海(今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畔)牧羊。《汉书·李广苏建传》载:“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苏武荣归长安时,已经六十岁了,长安街边,群众对苏武产生了浓重的好奇和深切的同情,大家猜测当年英姿飒爽的苏大将军如今应是脸如皱、发苍苍、拄着拐棍泪滂滂……可当人们看到现实版的苏武将军时,不禁惊叹于他的红光满面、身体健硕,于是对苏武先生的生存之旅更加好奇,忍不住询问:“苏大爷,北海这么贫寒的地方,您身体还这么好,爆爆料,您是怎么保养的?”苏武说:“我不过是经常吃羊肉炖锅而已,那味道超级鲜美!”在苏武的启发下,汉宣帝就发明了加入各种药膳食材的“苏武汤”。这种火锅、砂锅之类的美食又被称为“古董羹”,由于食材丢进去会发出“咕咚”一声,就取了谐音——古董羹。

西汉古墓中出土的分格鼎,重七十余斤,锅内分成五个格子,可以盛放不同食材而不至于混味。(见第7页彩图)

在古代,只有贵族们才有财力物力支撑这么昂贵的消费。当年的“土豪”吃饭讲究“气氛”二字,要有东西烘托,又称之为“境界”。《韩诗外传》记载,在古代的祭祀或庆祝活动中,要“击钟列鼎”而食。众人围在鼎的周边,将食物放入鼎中煮熟分食,这就是火锅的由来。

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与盛食器,也作为王权之象征。唐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所谓“钟鸣鼎食”,即一边奏乐击钟,一边享受着鼎中的各种珍贵食品。

无论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钟鸣鼎食,还是人声鼎沸的海底捞盛宴,抑或是宅家的一人独酌,要的都是一口热乎乎的人气,吃的是炉火熊熊的温适,图的是精满气盈的畅快。

古人认为,“鼎者,宗庙之宝器也。宗庙将废,宝鼎将迁”(《汉书·五行志》)。南朝梁何胤曾上铸九鼎之议,称“鼎者神器,有国所先”。

唐代武则天为证明武周为天下之正统,新铸了九鼎。万岁通天元年,“铸铜为九州鼎,既成,置于明堂之庭,各依方位列焉”。用唐代度量衡衡量,其中神州鼎高“一丈八尺”,其余八州之鼎高“一丈四尺”,共用铜“五十六万七百一十二斤”。“鼎成,自玄武门曳入”,动用十余万宿卫兵,以及大牛、白象等,可见器形之大。

九鼎初成,武则天大赦天下。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赋予鼎这款大锅各种意味,从粗糙的容器到一览众山小的鼎器,再到艳压群芳、家喻户晓的老火锅,都彰显了吃货们不折不挠、坚持不懈的追求! UHsBtrBbZqu7UCD6GUEkaqlWF3q29WfcDTdmmYQIJwQE8iUH4E6cjTG8FydXsW1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