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肉汤,有一个流传很久、影响很广的观点:肉汤精华多,肉渣没营养。尽管先秦文献中关于“羹”(肉汤)的记载名目繁多——羊羹、豕羹、犬羹、兔羹、鳖羹、鱼羹,等等;但它们绝大部分只出现在皇室贵族的餐桌上,肉食之于寻常百姓无异于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为此,孟子代表老百姓提出了美好愿景:七十岁时能吃上肉。当时,统治者也不是天天食肉。只有在祭祀时,天子宰牛,诸侯杀羊,平时多是“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对于有闲有钱的“贵族”,“食不厌精”绝对是坚定不移的指导方针。为防止肉羹油腻,羹里要配上蔬菜。
《仪礼》中说,牛羹配藿叶(豆叶),羊羹配苦菜,豕羹配薇菜。羹汤上席之前以汤勺调五味,此勺便称“调羹”。除了做羹汤,春秋时期还讲究用“烹”和“炮”的方法来做肉。烹,简单来说就是用水煮,贵族煮肉要用铜鼎,平民用陶鼎。
肉汤本质上不是一种健康食物,大量科学研究证明,肉汤的营养价值很低,不足肉本身的十分之一。肉汤中嘌呤含量高,长期大量喝浓肉汤或会引起体内尿酸偏高,进而导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痛风患者和“三高”人群喝汤尤其要注意进食量,最好远离鲜汤、浓汤、甜汤,否则会导致血压、血糖、血脂和尿酸增高,引发或加重病情。
原来,被古人捧在手心、置于心尖的肉汤,不过是人们一厢情愿的“大餐”,它能补充的营养,十分有限。